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
发布: 9:00am 02/08/2024

李忆莙

文艺春秋专栏

所见微尘

伊莎贝拉在阿坝

李冰

二王庙

李忆莙

文艺春秋专栏

所见微尘

伊莎贝拉在阿坝

李冰

二王庙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读古人的书

作者:李忆莙

四川朋友送我一本“公认为外国人眼中最没偏见”的书:《》。作者当时六十多岁,1831年出生在英国。22岁开始旅行。《伊莎贝拉在阿坝》,选自她的游记《长江流域旅行记》里的第28章至第34章。

《长江流域旅行记》是伊莎贝拉在中国旅行的沿途所见。记述当时的衙门、官吏、官差、村寨等。她的笔触非常细腻,人物描写生动,并对当时的社会、时局、官署,以及民疾有相当程度的揭示。她的阿坝之行从灌县(今都江堰)出发,经汶川(绵箎)、威州(汶川)、杂谷脑(理县),再翻过鹧鸪山,到达位于今马尔康境内的梭磨土司官寨 。

ADVERTISEMENT

除了坐轿子或骑马以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的一百多年前,她翻山岭,走了900英里,历时3个月。

《长江流域旅行记》于1899年在伦敦出版。写作时间大概是在1897至1898年间。那时清王朝已是落日黄昏。

《伊莎贝拉在阿坝》的第一章:灌县与成都。灌县是今都江堰的旧称。她看到的灌县是个不怎么起眼的城镇,街道狭窄、肮脏,有着偏远山区的闭塞气息。由于闭塞,那里的人见识少,看到外国人会围上来观看,指手划脚说:“看,又来了一个吃小孩的。”

那时是1896年,灌县的人口大约是2万2000左右,可却没有多少人气,而且相当贫穷,小店毫无生气。在市郊也没看到多少富人大宅。

于是伊莎贝拉做了上述的结论。但很快调整,坦言只说对一半,另一半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这里有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因而灌县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二灌县是一个贸易中心,这里的人与来自北方的藏人进行贸易。特别是在冬季,有将近500藏人带着他们的货物以及牦牛和马匹驻扎在城墙外。藏人带来的是皮革、羊毛、麝香、鹿角和药材等。而汉人的贷品有茶叶、棉布、丝绸、铜铁器等。最大宗的贷品交易是茶叶。藏人喝茶等同汉人吃饭一样,因此茶叶的需求量非常大,他们几乎把所有的贷品都换成茶叶。汉人则把从藏人那里换来的皮革、羊毛、麝香、鹿角,尤其是名贵药材,销往内地去,能赚取成本的好几倍。

而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如既往地“旱涝保收,五谷丰登”。

伊莎贝拉写都江堰,没花多少笔墨,只介绍都江堰排沙泄洪,引流灌溉的功能。但对都江堰的设计和修建者父子,则有较多篇幅。对“深掏滩,低作堰”的治水理念佩服不已,认为若能广泛利用到大江大河的水患问题上,世上将会减少许多灾难。因而把崇敬的目光投向(李冰父子),用细致的笔触仔细描绘。

首先对二王庙建在高峭崖壁上的选址十分赞赏。寺庙被层层茂密的丛林覆盖,露出泛着微光的绿色琉璃瓦,认为是最美妙的景致。“院中有一株柚树竟达18英尺。庄严肃穆的庙宇,雅致的庭院,精美的亭台楼阁,以及庙后耸入悬崖的塔顶全部隐藏在茂密的柳杉中。这里的建筑风格实现了优雅魅力与壮丽威严的完美结合,是我在远东见过最美丽的建筑群……”

读到这里,不禁努力回想,我三到二王庙,可曾看到那株18英尺高的柚树?似乎一点印象都没有。

她说二王庙里有30个道士专管神殿前的灯,确保香火常年不灭。每年皇帝会派遣钦差送来御赐的供品。她在殿外看到黄色的锦旗迎风飞舞,那是皇帝的御赐—— 这确实是灌县的荣耀,因为李冰。

根据年分推算,伊莎贝拉看到的锦旗应该是光绪皇帝的御赐。因而让我在阅读的同时平添不少乐趣。

她几乎走遍二王庙的每个角落,不单赞叹寺庙的整体之美,还注意到窗花的图案,顶柱的精雕细刻与美丽的彩绘。

其实,她所写的现在都不存在了。即使是在当年,二王庙也是重建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经历过多少次兴废已不可考。事实上二王庙留给世人的仅是一个名字,一页兴废更替的历史。2008年汶川大地震,二王庙总体损毁达九成。谁不以为二王庙就此永远消失?

然而3年不到,二王庙整体重现——屡兴屡废,始终去古未远;庙里永远挂满秀丽的书法、荣耀的牌匾,特别是李冰的治水名言:“深掏滩,低作堰 ”。

阅读的乐趣是不断地读到古人的心灵,看到不复存在的景观。

相关文章: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惆怅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我们这代的认同——给一位中国研究生回的信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浮想联翩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