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教育部和學校方面,都有責任遏制假文憑氾濫,以做到維護教育的誠信。也只有這樣,才能阻止心術不正的職場新人,滅掉利用假文憑渾水摸魚牟取職位的壞念頭,並讓文憑成為真學歷的唯一證明。
在過往舉凡造做的東西,大都是偷雞摸狗“低調進行”。然而如今假文憑問題卻愈發猖獗地“透明交易”了,犯罪集團公開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Instagram和臉書,張揚地兜售假文憑,甚至假借教育部和大學的名義誤導群眾。這種沒有道德的惡劣行為,不僅損害了教育的公信力,也對企業的招聘流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ADVERTISEMENT
根據報章報道,這些不法集團以1500至4000令吉的價格售賣假文憑,從大馬教育文憑到博士學位應有盡有,對於那些急需學歷證明的求職者來說,無疑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這種現象的蔓延,已經給社會帶來了極多的負面影響。我們知道企業在篩選新職員時,往往是依賴於求職者所提供的學歷證明。然而假文憑的“使用”,將讓企業難以辨別應聘者的學歷真偽。這不僅浪費了企業的時間和資源,也可能導致企業錯聘了不具備真實能力的職員,對公司造成負面影響。
更為嚴重的是,極大迫真程度的假文憑,憑助長了一些心術不正的職場新人,通過造假手段謀取職位。他們利用假文憑進入職場後,往往因為缺乏實際能力,不但無法勝任工作,還會對團隊的工作效率造成負面影響,還可能破壞團隊的合作氛圍。
面對愈發嚴重的假文憑問題,企業有必要採取更多的應對手段,尤其是在招聘過程中,要加大對求職者文憑的驗證力度。企業在這方面可能需要耗費一點時間,來對應聘者的一些重要的文憑,進一步認證以核實文憑的真實性。另外,除了考察求職者的學歷,企業還應注重考察其實際工作能力和經驗,通過筆試、面試和實操考核等方式,全面評估求職者的綜合素質。
另一方面,執法部門對越來越公開的售賣假文憑行為,必須加大打擊力度。同時教育部和各大高校也應該加強文憑認證方式,防止文憑信息輕易的被篡改或偽造。而行業內的各別企業,也可以建立共享的求職者文憑驗證平臺,通過信息共享來共同應對假文憑問題。其實假文憑問題不僅是教育和企業界的困擾,更是對社會誠信體系的一種挑戰。
政府教育部和學校方面,都有責任遏制假文憑氾濫,以做到維護教育的誠信。也只有這樣,才能阻止心術不正的職場新人,滅掉利用假文憑渾水摸魚牟取職位的壞念頭,並讓文憑成為真學歷的唯一證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