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阅读,喜欢追剧,喜欢撸猫。对环境、性别、及社会课题感兴趣,希望能迎向一个公正平等的世界。
电邮:huei.ting18@gmail.com
对于儿童来说,游乐玩耍就像空气或水一样是生活基本需求;对于生活在政府人民组屋里的儿童来说,玩耍却是一种奢侈。
这是城市贫困的一个特征:政府人民组屋的居民数量众多,加上住房空间狭小,娱乐和体育空间严重不足。因为缺少运动和玩耍,许多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及患上肥胖症等的健康问题,进而影响身心发育。
世界宣明会的城市扶贫计划 “Eat Right To Play Right”(ERTPR),正是为了减缓城市贫困对儿童的影响而存在的。
这是ERTPR第二次在沙亚南甘榜峇鲁HICOM人民组屋(PPR Kpg. Baru HICOM)落实。该项目采取体育和营养为引导,展开三项主要的活动:栽培志工教练、社区厨房和羽毛球训练班。
第一次的ERTPR项目的评估数据反映显著的成就:43.6%的儿童在营养知识方面有所增长,48.7%的儿童在饮食习惯方面有所改善,28.2%的儿童的体能水平方面有所进步。
ERTPR延伸至更多社区
项目经理人Lydia Lee说,“单靠传统方法教导孩子们运动与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是无效的,所以开设羽毛球训练班是为了吸引他们前来参加。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运动为这个项目筹集资金。”
为何选择羽毛球为主要运动?据Lydia解释,“人民组屋的空间十分有限,羽球所需的空间不大。除此之外,这项运动的性别包容性也较高。羽球训练班可以吸引更多女孩子参加,因为她们多数不愿意参加足球或藤球之类的运动。”
目前,多间人民组屋有兴趣与世界宣明会继续进行ERTPR,以推动儿童们多做运动和健康饮食。
世界宣明会也计划在三个新的社区进行,包括斯里沙登组屋(Flat Sri Serdang)和几所国立学校。往后更是有计划把ERTPR项目扩展到砂拉越,与当地的教育部和政府反毒机构(Agensi Anti-Dadah Kerajaan)一起合作。
少年参与者受益良多
11 岁的艾莎 (Aishah) 是ERTPR第一批的参与者。她早上8时到下午6时上学,一整天在外学习,极少时间玩耍。她的父亲说:“她平日很少和邻家孩子们玩乐;晚上更加不可以,因为会打扰邻居,组屋环境也十分阴暗。”
艾莎每个星期六都会出席羽毛球训练班。学校的老师得知后,她被选拔为学校射箭代表,因为据老师说,“打羽毛球的人拥有强壮的肌肉”。
PPR HICOM 妇女组织(PERWACOM)委员哈扎妮(Pn. Norhazani)表示,ERTPR推动她的女儿诺林(Nurin)多做运动。她说:“女儿赢了ERTPR羽毛球锦标赛并获得羽球拍为奖品;现在,她更加渴望向往再次参与ERTPR了!”
哈扎妮述说人民组屋空间不足的问题,“这里虽有4个多功能场地,但有3个经常被占用,而且失修残旧。最近是建了一个新的场地,但还是不够小孩子玩耍。”有时,诺林和朋友们必须走远一些到另一个甘榜玩耍,十分不方便。
ERTPR的羽毛球训练班设有司机接送参与者往返体育场馆,以让他们能在舒适安全的空间里打球。在那里,志工教练们会通过互动型活动向孩子们传授营养知识,之后才展开羽球训练。
13岁的拉祖(Raju)起初不愿参与ERTPR,但他的母亲Citra坚持让他报名,因为她希望他能更加活跃。她解释:“加入ERTPR后,他开始喜欢打羽毛球,也很期待每周的训练。我也察觉他的国语说得更流利,也变得更善于交际了。”
当地的居民也因目睹ERTPR参与者获益良多,第二次的参与者也随之剧增。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关注受忽略的城市贫困 One Goal : Eat Right To Play Right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冲突事件引发的饥饿危机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世界宣明会扶贫 贫困带来的饥饿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后浪袭来:Z世代如何撑起饥饿30自办营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马哈迪的城市重组言论缺乏深度和实质性内容,批评新加坡的做法更是莫名其妙。
马哈迪日前对“必要重组城市杂乱无章贫民区”的讲话,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提出对城市贫民区重组的合理化建议,但他的言辞其实充着矛盾和种族对立的强烈暗示。
特别是他莫名其妙的批评新加坡的做法,指该国的做法是“迁走马来人并将贫民区重建为高级公寓,导致马来人无法入住并被迫分散到边缘地区”;并指这种方式将会对马来人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凝聚力造成影响。
然而,马哈迪作为曾经执政长达24年的首相,应该深知马来人贫困问题的根源,且在他的领导下,马来人贫困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在他二度任相期间,城市贫困问题依然没有显著改善。如今他没有对自己执政时期无法解决的问题有所检讨,却杂七杂八地去牵扯他国的做法,再一次展示了他惯性思维,即借用某一课题旁敲侧击地对他看不惯的事情批评一番。
马哈迪喜欢摆出“长者”的姿态,对社会问题提出指点,但他却选择忘记了自己曾经任相24年,并没有采取什么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而他谈及城市贫民区时,将新加坡的做法与自己的观点作对比,显得尤为不合时宜。
首先自然是新加坡的政策,不应成为批评的对象,因为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作出决策。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国家,其城市更新政策与马来西亚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将之做出简单类比显得苍白无力。
更没有必要的是,马哈迪此番言论不仅没有提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反而极有可能为两国关系埋下无谓的负面影响。
马哈迪作为马来西亚仍算极有分量的政治人物,委实不应该通过批评新加坡的做法来侧击安华政府,尤其是涉及敏感的种族课题。
事实上,马哈迪的言论基本没有具体谈及如何通过实质性的政策,来改善马来人贫困的现状,反而让人感觉他是在借题发挥地把城市财富分配和种族利益挂勾,并蓄意制造相互的不和谐;同时掩盖自己任相时,未能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无能。
他其实可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单纯的批评没有建设性,特别是在涉及种族的问题上,只会适得其反。
总的来说,马哈迪的城市重组言论缺乏深度和实质性内容,批评新加坡的做法更是莫名其妙。
作为曾经的领导者,他本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在“长者”身分下发表这一类空泛言辞。
事实上,针对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加包容和理性的宏观思维,而马哈迪如果真心关心马来人的未来,就应当提出更加建设性且务实的建议,而非刻意地把城市财富分配种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