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存款、智慧和實力不一定會隨著年歲增長,但衣物肯定越積越多。我年輕時上班服裝有限,不到兩個星期就得重複穿,現在卻可以兩三個月不重樣。不,並不是我發財了,或者捨得花錢置裝了,而是這些年來累積了很多舊衣。我的原則是穿到不能再穿——像破洞、起球、縮水……才跟它告別。如果是因為自己變胖而導致衣物變小,那麼原則上我並不能捨棄它。居家服更不必說了,越舊越舒服,可以一直穿到海枯石爛(或發黴,以先發生者為準)。因此這些年來我的衣櫃越加壯大,簡直可展示個人與社會的歷史變遷。
初入職場的我沒什麼錢,衣服只挑最便宜的買,結果很快就脫色走樣。那段時期留下來的衣服不多,有時看照片才記起曾經有過這一件,算是生命中的過客吧;有的卻非常耐穿,同期買的只剩它陪在身邊。漸漸我也摸索出一點心得:太廉價的衣服沒多久就變成抹布似的,價格適中又耐穿的性價比反而更高。當然,款式不能太緊跟潮流,否則一下子就過時了,也不宜太合身,免得稍微增重就穿不下。我的好運面試裝、開會飲宴皆宜裝、吸汗防曬的長途跋涉裝、舒適可入眠的機場航班裝等,都是在這套理論下添置的,伴我十年八載甚至更久,可說是已被請進生命裡。
ADVERTISEMENT
每一件衣服,只要還留在衣櫃裡,我都會盡量公平對待,確保它們不被湮沒:剛收回衣櫃的掛在最左邊,然後從最右邊拿今天要穿的。如此周流,既不必煩惱今天穿什麼,又保障了每一件衣服的出勤率。什麼“裙子越短,經濟越好”的理論難以在我身上印證,因為我可以天天把不同的年代穿在身上,或新、或舊、或新舊混搭——或許無法展示經濟蕭條到繁榮期的變化,卻能看出本人在不同年紀的品味和經濟能力。上了年紀手臂有拜拜肉不適合穿舊時的短袖上衣?披上外套遮擋即可。不過我屬於梨型身材,下半身容易發胖,早年的下裝很多都變小變窄了。我抱著一絲希望留著它們,幻想有一天瘦了可以穿回去。這也是我維持體重的動力——一旦發胖不但浪費了舊衣服,還得花錢買過新的。除了自身原因,衣物的命運有時也受外界影響,比如這家工作機構規定裙子必須過膝蓋,於是曾經跟著我打拼的及膝裙現在只能一直待在衣櫃左邊了。
物物交換有驚喜
“斷舍離”的概念流行以後,很多人把不再穿的衣服拿到網上買,或交換、或捐出。網賣我嫌麻煩——又要拍照,又要應付詢問,又要寄出,還是交換比較省事。我和幾名朋友之間不時“物物交換”,她們的閒置衣物大部分都很新穎,而我的……基於上述原則,通常已破舊得像抹布、也都被剪成真正的抹布了。只有一些大小不合適而從未穿過的衣物,在沒有感情基礎下才捨得拿去與會。慷慨的朋友總是讓我以少換多,而且常有意外驚喜:一些不曾嘗試的款式和顏色出乎意料地合適。自己買的來來去去都是差不多同款,一眼否定舒適區以外的選擇。這有點像以前的電視臺播什麼觀眾就看什麼,有機會看到很多不同種類的節目,現在大數據按照個人喜好推送反而限制了接觸層面。
言歸正傳,我認為每一件衣服都值得被穿和被珍惜。當初也是聚精會神經過一番挑選才買下的,買了不穿,或只穿過一兩次就轉手,無異於負心——辜負了錢包、衣服和那一刻的心動。不過相較於直接丟棄,為它們尋找新歸宿還算有良心。除了交換,也可以捐贈或賣給二手衣店。我很喜歡逛二手衣店,尤其是貨源來自日本的,例如Jalan-jalan Japan。和服、古著、全新的過季衣裳……穿梭在一排排不同年代的故衣之間,像走過時光的隧道;本地貨也有,我還在慈濟的二手店5R Eco淘到布料和式樣都非常傳統的馬來套裝呢!每次看到年輕人穿著無領釦、有束腰及荷葉花邊的新式馬來套裝,我都會覺得自己在捍衛傳統服裝藝術。
再這樣下去,也許有一天我會變成我的中學校長——忘了名字,大傢俬底下叫他貓王——梳貓王頭留鬢角,每天穿著70年代的喇叭褲和印花寬領深袖口襯衫,在人群中分外顯眼。如果把時尚比作河流,舊衣服就像一個巨大的水上泡泡球,把校長和周遭隔絕開來。當年我看校長,好奇他有否覺察時光在流逝?看不看得見別人眼中與眾不同的自己?現在的年輕人看我,想必也有同樣的疑問。
在環保與惜物的名堂下,我心安理得地身處泡泡球裡緩慢前進,每次看見“時尚是場輪迴”、“潮流必將循環”、“曾經流行的會再流行一次”……等語我就感覺良好。但正如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狡猾的商家總在似曾相識的復古潮流中加入新的元素,細節裡的魔鬼讓消費者無法以舊代新。無論如何,只要不在意旁人的目光,就能像我一樣超脫於潮流之外。管他復古還是改良式復古,管他什麼時尚輪迴,我只在乎衣櫃裡由左至右的輪迴不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