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中國的產能過剩一直是全球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主要討論話題——以及爭議來源。雖然這些擔憂並非毫無根據,但卻是過度且可以解決的。
ADVERTISEMENT
在過去40年間,隨著中國從以短缺為特徵的計劃經濟轉變為在總需求不足和經濟過熱之間搖擺的市場經濟,中國政府經常會嘗試消除產能過剩現象。比如2003年對鋼鐵行業過剩產能的嚴厲打擊就導致許多鋼廠停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的出口急劇下降,致使經濟大幅放緩。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僅增長了6.1%,為十多年來最低。為應對這一衝擊中國政府推出了一項總額4萬億人民幣(約合56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在大規模投資的推動下(2009 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30.1%,2010年同比增長23.8%)中國經濟大幅反彈,於2010年實現了10.6%的增長。
雖然總需求也迅速增長,但總供給卻未能跟上步伐,因為新的投資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轉化為新增產能——而滯後期的長短則取決於投資類型。這種不匹配導致通脹上升,消費者價格指數在2010年上升了3%。
當消費者價格指數增幅在2011年3月達到5.4%的峰值時,中國政府宣佈今年的首要政策是抑制通脹。事實也確實如此:從 2009 年到 2011 年,中國預算赤字相對GDP的比率從2.8%降到了1.1%,新增信貸從9.6萬億元人民幣減少到7.5萬億元。
但是與前一段投資相關的生產能力已然形成,甚至開始運轉。因此隨著財政和貨幣緊縮減少了總需求,新的錯配又出現了,鋼鐵、汽車、水泥、電解鋁、農藥、光伏和玻璃等許多行業都出現了大量過剩產能。
此時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增長率已降至3%以下,而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則處於負值區間。在這種情況下應對產能過剩激增的典型做法是恢復財政和貨幣擴張以刺激經濟。然而中國政府卻決定繼續緊縮政策。結果2012年的GDP增長率降至7.7%並在此後持續下滑。
事後看來,由於新產能的逐步形成,即使中國政府不在2011年實施財政和貨幣緊縮政策,通脹壓力也完全有可能在之後得到緩解。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在2012年實行適度的財政和貨幣擴張,同時鼓勵市場在淘汰行業過剩產能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那麼中國很有可能在隨後幾年實現更高的GDP增長。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去實現更美好的未來。就中國而言,這意味著當前要實施更具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這將有助於減少宏觀經濟層面的“產能過剩”(這相當於“有效需求不足”),同時為消除行業層面的產能過剩創造更大空間,而中國政府則應該讓市場在這一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所有這些都將大大改善中國的貿易平衡狀況。儘管任何國家都沒有理由以“國家安全”為名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正如美國所做的那樣),但中國必須確保自身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規則。
在這方面本月初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是令人振奮的。正如會議公報所指出的那樣,中國計劃要“提升對外開放能力”,培育“外貿新動能”,並通過擴大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發展“新體制”以支持一個開放型全球經濟。只要各方致力於互惠互利——且相互尊重——的交往,就沒有解決不了的貿易爭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餘永定,曾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 Project Syndicate 1995–2024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