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隆坡5日讯)柔佛州董联会主席陈大锦促请政府公布教育部统考特别委员会(PPDUEC)报告,以示负责及合理。
曾代表董总出席会议商讨
他今日对星洲日报说,教育部于2018年成立三人小组统考特委会,并用了数年时间收集资料,与专家学者等非政府组织包括董总在内商讨,当时他曾代表董总出席有关会议。
ADVERTISEMENT
他表示,特委会进行70多场交流,最后撰写成报告。
“投入国家庞大资源,报告又不能公布,就如石沉大海,有人甚至形容犹如MH370班机无影无踪。”
他认为,政府公布特委会报告,才是负责任及合理的做法。
应效仿砂承认统考
陈大锦说,团结政府执政将近2年,理应彷效砂拉越政府体现开明政策,尽速全面承认独中统考文凭。
他表示,政府应该认同独中生进入公立大学及公共服务机构的资格,这也是华社共同心愿。
他强调,独中教育着重培养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能力,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独中课程三语兼授,并规定国语为必修科。独中也从未忽略马来文教学,包括历史科在内,都是依据国家教育课程拟定,也符合联邦宪法。”
他表示,当统考文凭不获政府承认,独中生无法以统考成绩申请进入公立大专院校,这其实都是单元主义作崇。
盼学术角度探讨承认
他期望,团结政府能以学术角度探讨承认统考课题,在国家迈向经济复苏之际,留着各领域人才,唯有留才惜才,遏止人才外流,才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关键。
统考特别委员会共有3名成员,分别为主席邱武英、另2名成员则是穆斯林青年运动(ABIM)主席莫哈末莱米和董总时任署理主席拿督陈友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教育是立国之本,何以建校进展如此缓慢?当中有何问题?当局须回归教育,摒除其他因素的纠缠,以学生利益为重,按需求增建华小。
首相安华上周六亲自到大山脚日新独中,移交2116万令吉的拨款给全马63所独中,创下独中拨款新高。这也是国内史上首次由首相亲自宣布及到访独中移交拨款。当中,63所独中各获32万令吉拨款,而日新独中则额外获得100万令吉拨款。
昌明政府已连续3年拨款给国内63所独中,今年拨款数额更是创新高,反映政府日益关注华教和中文。诚如首相所言,中文不再只是华人的语言,而是世界和亚洲很重要的经济语言,掌握中文将占据优势。
政府拨款给独中,确是好事,不过华教在发展路上仍面对重重障碍,极需政府正视。
华教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沿途风雨纷扰,所幸的是在华社的不懈支持下,总算挨出成绩,培养出许多国家栋樑。如今,非华裔学生占华小学生人数约20%,说明非华裔家长也认可华小的教学素质,因而把孩子送入华小就读。虽然华小交出了成绩,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华教依然面对不少“老问题”,须政府出手解决。
其一,拨款问题。华教长期未受公平对待,每次财政预算案出炉,华社都会高度关注华小到底获得多少拨款。华小作为国家多元教育体系中的支柱之一,为社会栽培大量人才,政府应制度化地为华小提供拨款,一来体现公平,二来则可让华小有更充足的资源提升教学品质,造福各族学子。同样的,独中的拨款也未见“制度化”,有否拨款、拨款数额完全胥视掌权者的意愿。
其二,承认统考。独中的统考在海外受到广泛认可,但在本土却不受政府承认。从国阵到希盟,承认统考的最后一哩路竟是如此漫长,至今未达终点。政府既然认同独中的贡献,拨款独中,何不更进一步,走完最后一哩路?
其三,师资短缺。这是一个拖延已久的“老问题”。目前华小约有1350个教师空缺待填补,加上一些老师陆续退休和擢升,若不尽早策划安排,师资短缺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影响学生利益。教师是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教育部须根据实际需求,培训和调派教师,让学校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其四,建校和迁校之难。华小的增建和迁校,从来都不容易。从获得批文,到动土建校至竣工开学,都可能是一条漫漫长路。2017年10月,教育部宣布“10+6”华小增建和搬迁计划,至今已过了7个年头,但在10所新华小当中,只有位于柔佛新山的谢华华小于2022年5月正式开课。另有两所新华小在2024年进行了动土礼。至于其余7间新华小的建校工程则没有新进展。
教育是立国之本,何以建校进展如此缓慢?当中有何问题?当局须回归教育,摒除其他因素的纠缠,以学生利益为重,按需求增建华小。
其五,狭隘思维的威胁。华教立足本土多年,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然而部分思想狭隘的人士,常常针对华教,包括指控华教破坏国民团结等等。日前,发生多起华小礼堂出租遭禁酒的事件,侵犯了华小董事会的自主权,引起华社高度关注。政府须推动尊重多元的开明风气,确保华小能在不受打压下有效运作。
除了拨款,团结政府还可以为华教提供更多援助、去除前进的障碍,让华教更蓬勃发展。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