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之道,本就簡單:食物只分兩種,好吃和不好吃。味道為先,然後才是環境、服務、價格、衛生。正統華人以正統地溝油炒出的正統粿條,還是“外勞”用純淨食油炒的山寨粿條……
ADVERTISEMENT
檳城小販禁用外勞烹調“傳統美食”,這課題原已過時,幾年前政客挑起領功,鬧了一陣,早已塵埃落定,近日又再起鬨。
過去鬧得沸騰時,曾偏激憤世的把此訂為“荒唐亂象,驚覺大眾獨立思考的能力,已被誘導入集體弱智化的地步。”一場災疫浩劫後,心平氣和多了,明白了這叫“個人觀點不一”。
這個課題重提,看了社媒上留言,頗以為然者居多,個人還是一樣:絕不贊同。理由簡單:廚藝和膚色國籍完全沒有關係。
“外勞”字眼已隱約又曖昧的透露了偏見。臺灣用“客工”;澳門用“外籍僱員”,客氣多了。
說穿了,“外勞”煮食被認為不行,根本就是歧視某些國籍人士。我們自認血統高人一等,打從心裡就瞧不起某些東南亞或南亞人士,把烹飪技藝和國籍畫上等號。
外勞生涯原是夢,漂洋過海討生活已經很可憐,還一直被無端攻擊。當年大選時大白天被當鬼抓,現今連在廚房代替老闆娘炒碟面,都要承受二度傷害。
曾任職仰光香格里拉酒店主廚的緬甸籍“外勞”因動亂淪落美麗的東方明珠,為餬口炒粿條被視為破壞傳統美食。但擁有博士學位的美籍矽谷工程師,因為崇尚檳城美食,不惜拋下年薪千萬美金的高職,漂洋過海到七條路巴剎來賣蝦面,也會被同等對待嗎?
連小明都知道,這位“外勞”燙蝦面的英姿很快就會被貼上網,遊客即刻由全國各地漏夜殺到七條路,排隊和金毛蝦面佬合照,然後貼上社媒炫耀。這項“矽谷精英仰慕檳城蝦面,我國美食名揚海外”的佳話很快就在某會議上眉飛色舞討論,最後榮獲旅遊局頒發美食大使獎章,由最高領導親自頒發。
上世紀末,許多本地華裔子弟遠渡東瀛淘金,離鄉背井討生活。他們很多不只衣錦還鄉,在餐廳工作的,還把東洋美食烹飪技藝帶了回來。現今很多著名的日本餐廳,老闆都曾是“外勞”。
不止這些創業型的個體戶,許多高檔飲食媒體爭相報導的大酒店高檔日本餐,廚師也不一定是日本人,而是本地華、巫裔同胞。謹此鄭重建議,下回去日本餐廳時,先闖入廚房考考廚師會不會唱大馬國歌。會唱的,應該是大馬人,不符合“那國人煮那國餐”的規矩。除了向酒店總經理抗議外,還可以立即上網揭發酒店惡行,然後發動遊行抗議。
同樣的,法國米其林三星大師如果仰慕檳城炒粿條名震寰宇的美譽,想到檳城五星大酒店觀摩獻藝,也應該被禁止入境。
飲食之道,本就簡單:食物只分兩種,好吃和不好吃。味道為先,然後才是環境、服務、價格、衛生。正統華人以正統地溝油炒出的正統粿條,還是“外勞”用純淨食油炒的山寨粿條,由君自選。
相關文章: 鬍鬚佬/談蜆說蛤 阿薊/模仿吉打人享用道地早餐 葉蕙/不結婚症候群 彭健偉/日內瓦、歌劇和百達翡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