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當我第一次到捷克去,就很心急要去尋找一處叫Vysehrad的墓地。當年資訊不便,我也不過是在一處很簡單的描述中,知道這位心儀已久的藝術家葬在那裡。我旅伴問我:“他就那麼重要?”我說:“他就是我一生審美的啟蒙。”
Vysehrad是一處公墓。有點詫異是,它其實就在城裡。這是一處人人當作是猶太人的公墓。據說,最初埋在這裡的,只是德國佔領時一些受害的猶太人,後來因地點方便,好些斯拉夫民族名人也都下葬於此。因此在尋找墓碑名字時,也能見到好多眼熟的詩人、作家、音樂家的名字。
ADVERTISEMENT
我要找的名字是:Alfons Maria Mucha。
這是全名。名字中間是母親名字。帶有母親名字顯示這還是個稍有名望的家族。這藝術家名叫阿爾豐斯,但很少人如此稱呼他,多數就稱他的姓:穆夏。
對我的審美啟蒙
雖然穆夏是我一生的審美啟蒙,但直至高中畢業後在一次偶然發現裡才知道他的名字,那時恍然大悟,原來我從小就一直在他的美感里長大。穆夏活到1939年,去世後他的美學風格還未完全褪去,尤其在風潮常常遲到的亞洲,直至50年代後期,西洋傳來的商品包裝、傢俱設計、布料花紋、出版封面,尤其我們家是珠寶首飾專門戶,生活裡常常都能看到Art Noveau新藝術風潮的審美,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花邊”,它們在照片的框框上,它們出現在劇院的牆角上,它們甚至出現在報紙那些娛樂新聞的界面上,所謂的“花邊新聞”這個詞,大概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穆夏設計花邊,是他很早期的事。他喜歡斯拉夫民族刺繡手藝上的百合花和西洋水仙,很多花邊靈感都源自這裡。我不喜歡真實的百合,但我喜歡穆夏設計裡的各種百合。當時的他大概也只十七八歲,一個少男卻有著比少女還要纖柔感性的情懷,且這份情懷直到他後來榮升大叔了,仍維持不變。
不過,這位後來影響了整個歐洲審美風氣,引領出一番Art Nouveau新藝術浪潮的大師,他早年際遇,卻是頗為坎坷的。
這回,我們要講的,是他的早年。穆夏一生,可分為3個階段:一是早年坎坷期,二是光芒四射期,三是殿堂大師期。
就是不願意當律師
穆夏1860年出生於奧匈帝國的一個斯拉夫民族省份伊萬契彩。從名字看出,那也是個有地位的家庭。父親在律政界,一直希望兒子長大成為出色的律師。但穆夏對此毫無興趣,只醉心於繪畫。家裡並不支持,他也不肯妥協,因此17歲唸完中學就自作主張,一意孤行,到一些劇團裡去當學畫布景的學徒,待遇很糟,勉強餬口而已。
但這也正是他大量吸收傳統審美的鋪墊期。尤其巴洛克的強烈戲劇性,加上洛可可的溫柔甜美,對他影響至深。更重要是,他在不同劇團工作,面對不同的需索,很早很早,穆夏就明白社會上群眾口味需要多元變化,而在這個多元變化裡卻又得謹記一個宗旨:那就是“通俗性”。而能不能在茫茫人海中“出位”,就是要在“一般通俗性的欣賞能力裡”走出一條“出類拔萃又與眾截然不同”的路。
首位貴人:卡爾庫恩
原本在劇團間跑單幫日子已經不好過,更糟是一家經濟來源最重要的劇團發生火災,他一下就幾乎彈盡糧絕。據說有過天天就靠吃扁豆維持生活的日子。那時才19歲。
幸好那時遇到一位伯爵:卡爾庫恩。這位伯爵極欣賞穆夏,邀他作為伯爵豪宅的室內設計;包括亭臺造景、樓閣設計、大型壁畫和穹頂裝飾,甚至設計與這一切配套的餐具。年紀輕輕的穆夏,由公眾劇院的口味開始學習,如今又從此撐開了豪門審美另一面,他的審美類別光譜上,又累積了另個層面。
伯爵不僅對穆夏的才華成績給予讚賞,更出資供他到巴黎著名的朱利安學院學習正規的美術。穆夏的審美來自江湖,來自豪門,現在又迴歸傳統正學,真可謂:要技術有技術,要變化有變化,要心理也有心理,功夫在手,正好為以後大開拳腳好做準備。
可惜命運往往都不是這樣玩下去的。
至今仍無法肯定真正的原因,這位伯爵突然就中斷一切了。
穆夏一下子就打回原形,空有一身武藝,20出頭的年輕人,就遊蕩在巴黎街頭,靠跑跑劇團做點散工,設計一下捲菸紙的廣告或者餐廳菜單來混日子。
下一回,我們再來看看穆夏人生如何又來了個大轉變。
更多文章: 郭碧容/趣味講詭——沉浸式Live Podcast《最高品質 靜悄悄》 西北孤鳥/形式創造 成就高峰作品──看顏永祺解除《海鷗》排演困境 36年曆程做好文化紮根──第六屆二十四節令鼓國際鼓節暨全國精英總決賽 吳偉才/今日的超現實主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