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张丘艳、吴雪儿、连俊杰、陈佩莉、苏俐婵
ADVERTISEMENT
摄影:陈敬晖
自然生态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大自然似通过各种气象作出抗议,极端天气带来的天灾以及对人体的影响,考验着人类的应对能力。
由于气候变化,暴雨和强风越来越频繁,强度也越来越大,有关当局可透过管理和维护树木、城市规划、观察和预报系统及结构支撑,防止或减少树木倒塌的风险。
须选择适合本地气候树种
UCSI大学科学外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院(IISDS,*注)院长丹斯里扎克里阿都哈密教授指出,有关当局需定期修剪树木、采用正确的种植技术,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树种,如更能抵抗强风和暴雨的树种,有效地减少树倒的风险。

他说,将绿色基本设施纳入城市规划中,包括建立绿化带、公园和植被区,可起到防风作用,减少强风带来的影响。
采可渗透路面减土壤流失
他也建议在树周围建立树根保护区,防止根系受破坏,削弱树木的稳固性,并在行人道和其他城市基本设施使用可渗透的路面,减少树根周围的径流和土壤流失。
“我国也面对海平面上升的重大挑战,海平面上升对低洼沿海地区带来威胁,可能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和基础设施损失。
我国的天气越来越热是有根据的,从1969至2019年,平均温度每10年上升0.14摄氏度。
他表示,气温升高可能导致高温相关的疾病和压力,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健康问题的人及弱势群体的感受更大,也会增加制冷需求,导致能源消耗更大,并可能为能源基本设施造成压力。
加强民众科学认知免恐慌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气候活跃分子或媒体夸大其词制造恐慌?
扎克里坦言,激进主义有时会使民众舆论两极化,一些人会认为激进主义者过于夸张或具政治目的。
“气候活跃分子经常使用强烈且紧迫的语言表达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虽然目的是鼓励民众采取行动应对,但有时被认为是制造恐慌。”
他说,民众对气候变化背后的科学认知有差距,在没有知识基础下,才会容易认为气候变化被夸大了。
所以加强民众的教育、确保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以及透过有意义的方式让社会参与,有助于弥合认知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技术财务能力有限
阻落实气候政策
扎克里说,尽管政府在第12大马计划中制定气候变化的政策,但专家认为政策执行和效果具挑战。
“第12大马计划设定高层次目标,但缺乏详细的落实计划,难以评估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有严重的结构性制约,包括技术和财务能力有限,阻碍有效落实复杂的气候政策。从计划过渡到可执行的工作计划,仍是严峻的挑战。”
他也说,各政府部门和机构需要协调,否则职责差异和重叠之处或将推迟或阻碍进展。
明年任主席国
应领导东盟应对气候变化
大马将在2025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扎克里认为,我国应该把握机会领导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课题,也可扮演角色如成为区域领导和协调、推广再生能源、为东盟成员国提供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增加抵御灾难的能力及促进政府私人合营,投资绿色科技和设施。
扎克里说,我国可敲定并落实气候变化法令、强化政府机构及倡导气候变化议题等举措,为明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做准备。
注:IISDS是连接东盟和其他地区科学领域与决策者的智库,专注于环境外交、全球卫生、粮食安全及国际贸易和金融的推动与维护,促进永续发展研究并举办相关培训活动。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