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可說是一段華夏大地上無與倫比的集體創造,申遺成功實至名歸。不過本屆世界遺產大會最大的驚喜,是我國砂拉越的尼亞國家公園洞穴考古遺產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本來這一期應該是續寫中國聖山系列的,但寫稿時正好收到北京的同學發來消息,說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中國世界遺產再添一員。收到這消息,我確實非常高興,畢竟曾經在北京生活了好幾年,中軸線上牽涉到的遺蹟,基本都是當年曾經逛過走過的,充滿了回憶。
ADVERTISEMENT
北京中軸線,不僅僅是一條線,更是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集大成者,將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神與思想融入其中,箇中奧妙就讓我娓娓道來。
我曾多次在專欄不同的文章中,提及中國古代一直存在一種觀念,那就是“天地之中”。天地之中所在就是國家的權力中心,同時也是君王的居所。因此,《周禮·考工記》裡就提及王城營建的規則制度,其中包括面朝後市、左祖右社、前朝後寢、南北軸為全城中軸線等。後世的北魏洛陽城、大唐長安城、北宋開封城基本上都是參考這些規則來營造。然而,當時沒有太空人也沒有衛星,古人是如何找出這條城市的中軸線呢?
之前的文章曾經提過最早被認定為天地之中的是以黃河中游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但隨著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建立,中原王朝的都城逐漸南遷。到了朱元璋時期,推翻元朝統治的他定都南京,大家原以為王朝的都城就從此坐落於富庶的江南地區。
但萬萬沒想到,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從侄兒手上奪取皇位後,他就著手準備遷到自己擔任燕王時期的封地,也就是現在的北京。經過18年的精心打造,這座圍繞北京中軸線建設的都城,奠定了明清至今的發展基礎,成為當之無愧的一國之都。不過北京中軸線的設計實際上時間更早,得追溯到那位帶著鐵騎踏遍中土的蒙古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最早中軸線在忽必烈即位遷都時確立
公元13世紀,剛剛在內戰中成功打敗弟弟的忽必烈,意識到其都城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位置太靠北,不利於控制中原,所以決定遷都到金中都所在的燕京地區。不過當時的金中都在50年前被蒙古軍攻破時基本已經被毀,原本為城市供水的蓮花河也因水量不足而無法滿足城中居民需求。
為了建設新都,忽必烈任命官員劉秉忠擔任營建都城總負責人。被委以重任的劉秉忠知道,這是一項無比複雜龐大的工程,而其中的關鍵就是要抓住一條線,一條符合帝王之尊的中軸線。
於是,劉秉忠將包括積水潭在內的一大片水面納入城內,以確保都城的漕運與用水,然後將這片水面東部一角定為全城中心點。全城中心點有了就好辦事了,從這裡向南延伸,都城的中軸線就出來了。接著以中心點為核心穿過西邊水面就得到了西城牆的位置,然後再對稱就是東城牆的所在,整座城的寬度就定了下來。這就是最早的中軸線和北京城。元大都建設完成後,忽必烈正式入主中原,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
北京中軸線是先後經歷了七百多年的建設發展而來。元大都時期的中軸線,大約有4公里,是北京中軸線的基礎。後來就是前面提到的明成祖朱棣,為改造京師而將中軸線延長了一公里。明朝嘉靖皇帝營造北京外城,又將中軸線向南延長了兩公里。再加上後來清朝皇帝的發展,這條長達7.8公里的世界文化遺產正式完成。
而北京城就是以中軸線為原則,發展成方方正正的格局。就以明清的北京內城為例,地處中央C位的自然就是紫禁城,從空中鳥瞰紫禁城就是方形一塊,而內城正好就是由七七四十九塊面積一致的方塊組成。到了現在,北京市大部分格局依然是規整方正的,東南西北方向分明,問路時會聽到“向東200米”“向西100米”,路上或車站的指示牌都是“向X行走XX米”。所以許多北京長大的朋友腦子裡似乎裝了指南針,能夠迅速判斷方向,而我們只懂得“前後左右”。
這條北京中軸線由北向南,依次經過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端門、天安門、正陽門、天壇、先農壇到永定門,共15處遺蹟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堪稱中國都城秩序最理想的傑作。
中軸線北端是鐘樓和鼓樓,是明清北京城的報時建築。萬寧橋和西邊的什剎海就是當時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同時也是繁華的商業街市,符合面朝後市的規劃準則。十多年前三朋兩友經常在後海那一帶逛衚衕吃飯、泡酒吧聽歌,十分懷念。
景山,位於故宮北邊的皇家御苑,逛完故宮從北邊神武門出,過條馬路就到了。當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崇禎皇帝就是在景山的一棵老槐樹上吊自盡。故宮我就不多說了,大家都非常熟悉。出了午門就算是出了紫禁城,午門南邊則是端門,是明清兩朝用來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
端門的東邊是太廟,西邊則是社稷壇,符合古代“左祖右社”的規則。太廟內供奉了歷代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同時也是皇帝祭祖的地方。當時皇帝會特許恩准一些股肱之臣死後可以供奉於太廟,網絡梗“配享太廟”就是從這裡來的。社稷壇則是皇帝祭祀社神(象徵土地)及稷神(象徵五穀)的地方。
見證新舊中國的瓦解與成立
端門繼續往南走就到了大名鼎鼎的天安門,1949年新中國開幕大典就是在這個地方舉行。這裡見識了封建王朝的瓦解,也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天安門前的5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外金水橋。跨過長安大街,就是天安門廣場,中間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東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側是人民大會堂,南側則是毛主席紀念堂。
再往南走,就到了正陽門。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北京內城的正南門,目前只留下城樓與箭樓,但也是唯一還存在的內九門。在前門和南端永定門之間,東西兩側分別是皇帝祭天祈雨的天壇和祭祀先農諸神的先農壇,是古代王朝以農為立國之本的最佳體現。
不過對當時的平民百姓來說,影響最深的還是這一帶形成的外城街區,前門大柵(shí)欄(lànr)、鮮魚口和天橋,為北京城增添了煙火氣。同仁堂、瑞蚨祥、內聯升、張一元等老字號都聚集於此;京劇名旦荀慧生、評劇皇后新鳳霞、相聲大師侯寶林都是從這裡走向全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樣雜耍和百樣吃食,這裡就是老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
北京中軸線,可以說是一段華夏大地上無與倫比的集體創造,申遺成功實在實至名歸。不過本屆世界遺產大會最大的驚喜,是我國砂拉越的尼亞國家公園洞穴考古遺產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喜可賀!下一期,我們就來聊聊我國的最新世界文化遺產。
相關文章: 林家豪/中國聖山(一):中嶽嵩山 阿薊/馬六甲人吃燒魚就是要配椰漿飯! 李系德/找柴婆劈樹溶柴生火煮食 牛忠/五月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