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学海

|

学记

|
发布: 2:56pm 14/08/2024

卢成宏

卢连安

卢氏宗祠

卢文仪

孙亚利

誉鲁乃发展之父

区鲁乃中学

朱焓烘

王荣玮

历史

温家耀

许豪哲

黄廷毅

林连登

橡胶业

【專題】走過百年燻房見證魯乃橡膠業興衰

图/文:黄廷毅 PA23101、许豪哲 PA23098、温家耀 PA24077、卢成宏 PA24080、王荣玮 PA24081、朱焓烘 PA24082 北马区鲁乃中学

橡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它不僅提供日常生活不可缺的日用、醫用等輕工業橡膠產品,而且為採掘、汽車、建築、機械、電子等重工業,以及新興產業提供各種橡膠設備或橡膠部件。

橡膠是四大工業原料之一,歷來被視為重要的國際戰略物資,我國政府也把橡膠視為戰略物資。

車子下了北海居林高速公路後駛入魯乃,一間與發展格格不入的木板建築物在路旁格外顯眼。這間木板建築物,就是見證割膠行業在魯乃興衰的重要歷史遺蹟——燻房,而許多人不知的是魯乃的發展,也與割膠行業脫不了關係。

今次,就隨著魯乃中學的學記,透過這則專題報道,一同瞭解魯乃橡膠業興衰的歷史。

me  8月14日學海學記專題,7區共用
魯乃燻房早年的面貌。

電氣工業及輪胎製造業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異軍突起,國際市場對橡膠的需求量迅猛增長,英國殖民者開始在馬來亞重點發展橡膠業。

魯乃(Lunas)是坐落在吉南區的一個小鎮,緊臨檳城邊界。當地居民除了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還有不少泰裔。

魯乃開埠至今已超過130年,根據記載,華人早於19世紀已移居到魯乃。來自惠州的先賢開闢園坵,由於當時的橡膠有價,所以橡膠種植業最蓬勃,可說是當地華人經濟發展的先驅。而魯乃超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史,也與橡膠業密不可分。

3實業家被譽魯乃發展之父

以橡膠業起家的林連登、孫亞利及盧文儀,被譽為魯乃發展之父,他們為了方便運輸橡膠而在魯乃造路,繼而在路旁建起店屋,逐漸根據發展的需求而成為具有規模的小鎮。

魯乃目前的人口比例,有相當多印度人,這與當年橡膠業快速發展有很大關係。當時的橡膠園園主為了應付橡膠園的日常工作,通過英殖民政府從印度大量輸入員工,當時只是在魯乃就有多達數千印度人被僱用為割膠工人,併成為馬來亞橡膠業最活躍的地區。

隨著時代變遷,魯乃的年輕人在80年代起逐漸離開辛勞的橡膠業,改到鄰近地區投身工業領域。

me  8月14日學海學記專題,7區共用
魯乃發展史上重要的3位先賢,右起為盧文儀、孫亞釐及林連登。

橡膠燻房改建博物館

魯乃目前僅存的燻房,見證著魯乃在割膠行業的興起與衰落。2006年,這間燻房在一家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下,被改建成一座博物館,記錄著大馬橡膠業的發展史、魯乃的起源及發展過程、先賢奮鬥史、地方上故事等。這些歷史溯源,也通過照片及文字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魯乃發展之父之一——盧文儀的孫子盧光裕繪測師,是該博物館重建的發起人。

根據記載,燻房建於1960年,在煙燻膠片加工業被淘汰後,這間建築物便從80年代起擱置多年,隨後在2006年保持原貌下修復重建,然後開放給公眾參觀。

me  8月14日學海學記專題,7區共用
學記採訪團隊在盧氏宗祠裡合影。

盧文儀樂善好施為人稱頌

追溯歷史,盧文儀是魯乃橡膠業最先的開拓者,帶動了魯乃的繁榮。盧文儀一生都不忘堅持自己的初心,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為地方上社區帶來貢獻。他在魯乃實施免費食堂的善舉,為當地華僑稱頌。

盧文儀在19歲那年踏上了下南洋的路,當年他抵達的第一站並非魯乃,而是印尼,並做了3年僅供食宿的苦工,隨後來到魯乃才成為他的人生轉折點。開始時他租賃園地種蔬果及養豬,收穫資本後向英國殖民政府購買土地,種植橡膠並建了燻房。

隨著橡膠種植的範圍越來越大,盧文儀也逐漸成為當時馬來亞橡膠業有名的實業家,有數千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工業革命爆發,各國大肆搶購橡膠,膠價的暴漲更讓盧文儀富甲一方。

割膠工起早摸黑求溫飽

早年的割膠行業養活了魯乃許多家庭,隨著橡膠業轉衰,當年幾乎開門即見的橡膠樹基本上已在魯乃絕跡,而割膠行業的用品與相關店鋪,也隨著歲月而消失在時空裡。

說到割膠,就是起早摸黑的事,而在魯乃的一些老行業,仍保持著當年應付割膠工人的“早市”。在各種橡膠產品未形成前,割膠工人需凌晨三四點為生計而奔波到橡膠園開工。由於天色仍暗,所以膠工得點臭土(煤油)燈照明。

天亮後溫度會升高,造成膠乳凝固快、排膠時間短,產量跟著低;凌晨溫度低,而膠乳則流得更快,自然而然產量就高。所以膠工早起割膠,爭取在天亮後完成一天的工作。

當然,若遇上雨天也就無法割膠,因為膠乳會被雨水稀釋並且被汙物沾染上。

膠工在割橡膠時,會用膠刀在樹幹上割開一道斜角或者螺旋形的凹槽,讓膠乳隨著斜道往下流,經過固定在凹槽末端的勺子,流進鐵線纏在樹幹上的膠杯。膠工每天能夠割上400至500棵,樹齡較大的樹則較難割。

me  8月14日學海學記專題,7區共用
魯乃的發展史,有很大一部份與割膠行業相關。

收集膠乳運到工廠加工

一般上,膠工在氣溫迅速轉高前收完膠乳,然後陸陸續續地從膠林出來,把收集好的膠乳運載到工廠加工。在燻房,員工將稱量膠乳的重量記錄下來,添加硫酸後倒入凝結缸中。

膠乳經過一個晚上凝固後,隔天則用絞片機來擠壓已凝結的橡膠片,直到形成薄片。這個加工過程得使用約5臺不同尺寸的絞片機,每缸膠乳可製成約30片膠片。隨後,再把膠片送到燻房燻幹,以方便運輸和存放。

一般上,燻房每次可燻大約七八百片膠片,工友在燻房裡用竹竿掛起來掠著,然後點燃柴火燻幹。白色的膠片經燻後變成半透明的黃褐色或黃色,過程需要4至7天。久置的膠片或會長黴菌,工友需沖洗後燻幹,然後再把燻好的膠片包紮後出售。

me  8月14日學海學記專題,7區共用
燻房經歷了多年的煙燻,把內部都燻得一片黑。目前保留內部結構,以及一些膠片作為展示用途。

盧連安:遺憾橡膠業走向沒落

傳統的橡膠加工法一直沿用到70年代,隨著新的橡膠加工法的出現,才逐漸被停用。在魯乃,橡膠溫飽了早期艱辛下南洋的先賢,也孕育出在橡膠園長大的孩子,並且帶給魯乃第一期的蓬勃發展。

在魯乃土生土長的盧連安告訴學記,他對魯乃的割膠及橡膠相關行業走到沒落感到可惜。他說,倘若這個行業沒沒落,魯乃就會有更多人種植橡膠,進而讓魯乃的經濟得以增長。

他表示,奈何目前的橡膠價早已沒往日般值錢,加上也沒年輕人願意繼續在這領域發展,因為光是割橡膠就已經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現今人手割膠的工作已被機械取代,所以割膠行業走向沒落早已有跡可尋。

me  8月14日學海學記專題,7區共用
盧連安:橡膠目前價低,年輕人也沒意願繼續在這領域發展。

學記感想:歷史建築說故事

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不斷的進步,我國經濟發展已不再依賴傳統的割膠及相關領域。一些業者轉而發展轉基因橡膠樹,生產商用蛋白。

割膠與制膠片的行業漸漸被人們遺忘,就像傳統的燻膠片的方法也逐漸失傳。唯有留下的歷史建築物如魯乃的燻房,記錄並保存著一個地方上的發展史。

負責人感想:採訪報道有進步

學記向我提出要做一個黃昏行業的相關報道。思來想去,魯乃正好有一間見證了魯乃一路繁花的燻房,而且還記錄著在魯乃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橡膠行業的興衰。這恰恰就是讓學記把這些歷史記錄下來的最好選擇。

學記採訪時我在一旁觀察,即場也問了一些問題,讓學記能夠捉住重點,再寫進報道里。通過這則專題報道,我看到學記不管在執行採訪任務或文字撰寫上,都有明顯的進步。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繼續下去。

me  8月14日學海學記專題,7區共用
魯乃目前僅存的燻房,見證著魯乃的發展及割膠行業的興起與衰落。
相關報道:

【專題】青年作者馬爾科姆6歲起寫作 揮發童心 書寫童書
【專題】飛航學院CEO:較細心專注 女性 也可衝上雲霄!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