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际

|

即时国际

|
发布: 7:44pm 17/08/2024

地球

小行星

陨石

地球

小行星

陨石

“C型”小行星6600万年前撞地球 导致恐龙灭绝

根据(K-Pg灭绝)黏土层中钌同位素组成,研究人员认为“C-型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法新社照片)

(日内瓦17日综合电)6600万年前一颗撞上,引发一连串大灾难,导致称霸地球的恐龙灭绝。

一份新研究分析这次撞击所遗留的碎片,找出那颗陨石的来源,原来是来自比木星轨道还要远,位于太阳系外围的一颗“C-型”。

ADVERTISEMENT

6600万年前一颗估计直径约10到15公里的陨石,撞击今日墨西哥的犹加敦半岛,引发全球性的大灾难,最终导致当时约四分之三的物种灭绝,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K-Pg灭绝)”。

日前在《科学》期刊发表的这份研究,根据分析撞击产生的残余物质沉积物,认为撞击是由一颗富含碳的“C型”小行星造成的。

这项研究排除了遭彗星撞上,以及残余沉积物是火山活动造成的说法。报告第一作者、德国科隆大学地球化学家费舍尔戈德说,“现在我们能够靠着所了解的所有这些,说这颗小行星最初是在比木星更远的地方形成。”

这次撞击形成直径180公里、深2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在白垩纪与古近纪地质层之间的黏土层“K-Pg界线”,富含在地球上罕见、但是在小行星常见的金属,包括铱、钌、锇、铑、铂和钯。这份研究聚焦在钌,因为钌在地壳中非常罕见,因此,在这层黏土层中发现的钌几乎100%是来自小行星,让科学家得以判定撞击物的组成和种类。

研究团队发现,从丹麦、意大利和西班牙取得的K-Pg黏土层样本都显示出,相同的钌同位素组成,比例与其他已知碳质小行星相符,与出自地球以及彗星碎片造成的陨石的钌同位素组成不同。

报告共同作者、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地球科学家戈德里斯指出,钌特别有用是因为黏土层中的同位素特征,几乎完全由撞击物体的钌组成而非背景沉积物,此外,钌的同位素组成能区别内、外太阳系物质。

C型小行星是最常见的小行星类型,在已知小行星中占约75%,因富含碳而得“C型”之名。费舍尔戈德说,C型小行星代表太阳系外围气态和冰质行星残余的组成物质,那颗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在太阳系外围形成,后来可能迁移到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最终或许因为一场碰撞而直冲地球而来,

“无论是C型还是S型小行星,所有坠落到地球的陨石都来自小行星带,因此白垩纪末期那次最有可能也来自小行星带。”

哺乳动物在K-Pg灭绝事件中躲过一劫,最终主宰陆地,为人类物种在大约30万年前出现铺路。

他说:“一颗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决定了恐龙的命运。如果没有这次小行星撞击的宇宙巧合,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可能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发展。”(自由时报)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