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际

|

即时国际

|
发布: 7:44pm 17/08/2024

地球

小行星

陨石

地球

小行星

陨石

“C型”小行星6600萬年前撞地球 導致恐龍滅絕

根據(K-Pg滅絕)黏土層中釕同位素組成,研究人員認為“C-型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法新社照片)

(日內瓦17日綜合電)6600萬年前一顆隕石撞上,引發一連串大災難,導致稱霸地球的恐龍滅絕。

一份新研究分析這次撞擊所遺留的碎片,找出那顆隕石的來源,原來是來自比木星軌道還要遠,位於太陽系外圍的一顆“C-型”。

ADVERTISEMENT

6600萬年前一顆估計直徑約10到15公里的隕石,撞擊今日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引發全球性的大災難,最終導致當時約四分之三的物種滅絕,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K-Pg滅絕)”。

日前在《科學》期刊發表的這份研究,根據分析撞擊產生的殘餘物質沉積物,認為撞擊是由一顆富含碳的“C型”小行星造成的。

這項研究排除了遭彗星撞上,以及殘餘沉積物是火山活動造成的說法。報告第一作者、德國科隆大學地球化學家費舍爾戈德說,“現在我們能夠靠著所瞭解的所有這些,說這顆小行星最初是在比木星更遠的地方形成。”

這次撞擊形成直徑180公里、深2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在白堊紀與古近紀地質層之間的黏土層“K-Pg界線”,富含在地球上罕見、但是在小行星常見的金屬,包括銥、釕、鋨、銠、鉑和鈀。這份研究聚焦在釕,因為釕在地殼中非常罕見,因此,在這層黏土層中發現的釕幾乎100%是來自小行星,讓科學家得以判定撞擊物的組成和種類。

研究團隊發現,從丹麥、意大利和西班牙取得的K-Pg黏土層樣本都顯示出,相同的釕同位素組成,比例與其他已知碳質小行星相符,與出自地球以及彗星碎片造成的隕石的釕同位素組成不同。

報告共同作者、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地球科學家戈德里斯指出,釕特別有用是因為黏土層中的同位素特徵,幾乎完全由撞擊物體的釕組成而非背景沉積物,此外,釕的同位素組成能區別內、外太陽系物質。

C型小行星是最常見的小行星類型,在已知小行星中佔約75%,因富含碳而得“C型”之名。費舍爾戈德說,C型小行星代表太陽系外圍氣態和冰質行星殘餘的組成物質,那顆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外圍形成,後來可能遷移到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最終或許因為一場碰撞而直衝地球而來,

“無論是C型還是S型小行星,所有墜落到地球的隕石都來自小行星帶,因此白堊紀末期那次最有可能也來自小行星帶。”

哺乳動物在K-Pg滅絕事件中躲過一劫,最終主宰陸地,為人類物種在大約30萬年前出現鋪路。

他說:“一顆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天體,決定了恐龍的命運。如果沒有這次小行星撞擊的宇宙巧合,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可能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發展。”(自由時報)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