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寬容和排斥敘事試圖讓我們所有人相信,不同的東西也是較差的:是具有威脅性的、非人類的他者。希望通過講述我分享的故事,我們可以對抗這種敘事,表明團結永遠大於分裂,並促進人類的基本尊嚴和價值。
ADVERTISEMENT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儘管志同道合的人們已經努力了幾個世紀,但包容和宗教自由仍未實現。今天,在全球各地,不同信仰和背景的人們因其信仰而被大大小小地剝奪了人類的尊嚴。在一些國家,某些宗教團體因其信仰而受到政府迫害,被迫離開家園,甚至身陷囹圄。但是,即使在世界上自稱具有包容性的國家,少數群體也經常會遭遇可怕的日常侮辱——在他們家附近的牆上會出現令人反感的塗鴉,或者在他們上班途中因為他們的穿著或膚色而受到侮辱。我們必須努力消除這些從宏觀到微觀的侵略行為,因為所有這些行為,無論多麼渺小,都是對人類尊嚴的打擊。每個人,不分信仰和背景,都理應感到安全、受尊重與包容,不僅在自己的祖國,而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對我而言,這就是本次會議所代表的:世界各地的每一個人。
今天我很自豪地回顧馬來西亞在這方面的記錄。寬容與包容是我國的核心價值觀。自1970年頒佈《國家原則》以來——這是對前一年肆虐我們這個年輕國家的可怕種族騷亂的回應——馬來西亞一直努力促進其不同種族的團結和睦,並因此獲得國際認可。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檳城喬治市和馬六甲列為世界遺產,並讚揚它們是“多元文化貿易城鎮的傑出典範”,讚揚它們近500年的跨文化對話與交流歷史。在馬來西亞,我們的公民使用多達137種生活語言,我們慶祝各種各樣的宗教節日,包括開齋節、屠妖節、聖誕節、農曆新年、衛塞節、大寶森節及更多的佳節,而且總是充滿熱情與活力。馬來西亞確實被譽為一個多元文化的“成功故事”,而我知道,我絕不是唯一一個相信我們的包容——我們對多元化的慶祝——對我們作為一個持續繁榮的國家,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人。事實上,正如我以前說過的,而且我再次重複:“馬來西亞人,不分種族、宗教與地理位置,都需要毫不猶豫地相信,他們在馬來西亞的陽光下有一席之地。”
馬來西亞被譽為多元文化的“成功故事”
然而,可悲的是,在這裡和世界各地,有些人並不認同這一信念。不信任、不寬容:這些本身就是一種流行病,像病毒一樣在個人、社區和整個國家之間傳播。面對仇恨,我們必須傳播包容的信息。面對無知,我們必須傳播知識。面對恐懼,我們必須傳播愛。當一些人因為其信仰或膚色而被視為不配和不受歡迎的地方,我們必須宣傳所有人類生命都具有同等價值的信息。
在此,我想首先思考一下“世界各地人人皆享有尊嚴”的含義,探討有關這一概念的神學和外交觀點。然後,我想分享一些全球成功案例,它們可能會指導我們在寬容和包容領域採取最佳實踐。我始終認為,當我們談論人性——談論差異和多元化的價值時——真實、人性故事要比數字和統計資料更有說服力。因此,我很高興,分享這些故事是本次會議的一個獨特而重要的優先事項。我們這次活動的首要目標是“探討如何在社區和社會的現實生活中實現人類尊嚴並具體化及實踐”。今天,我希望能為這場關於現實生活的討論做出一點貢獻。
但首先,什麼是人類尊嚴?回答這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借鑑宗教、哲學和政治概念。在伊斯蘭中,人類尊嚴根據《可蘭經》的尊嚴(karamah)概念,其中真主在著名的經文中“使人高貴”和“尊敬”人類說到:“我確已優待阿丹的後裔”。真主賜予先知阿丹人類尊嚴,並將這種尊嚴擴展到阿丹的整個家族。在亞伯拉罕經典中,這是一句普世經文:“真主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因此,我們有真主賦予的責任,通過賦予所有其他人類尊嚴來尊重真主賜予我們的禮物。正如《可蘭經》中一句重要的經文所說:“眾人啊!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們互相認識”。穆斯林被要求接受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的相似之處:換句話說,理解每個人、每個地方的人類尊嚴的本質。
與此同時,在政治和外交領域,從1787年的美國憲法到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人類尊嚴的概念已被載入各種文獻和條約。但直到最近才明確承諾保護“世界各地人人皆享有尊嚴”。2018年,為紀念《世界人權宣言》頒佈70週年,烏拉圭埃斯特角城通過了全世界人人享有尊嚴的《埃斯特角城宣言》。《埃斯特角城宣言》明確提出了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原文以及《聯合國憲章》中一直固有的信念,即重申“對基本人權、人格尊嚴和價值以及男女平等權利的信念”。用《埃斯特角宣言》的話說,確保“全世界人人享有平等的人格尊嚴是人權的基本原則”。本次為期兩天的會議將承擔這一使命,力求瞭解我們如何從願景走向現實,實現一個人人都受到尊重和重視的世界,無論他們是誰,來自哪裡,去往何方。
“世界各地人人皆享有尊嚴”的目標仍未實現
因為,儘管人類尊嚴已載入世界宗教和國際宣言,但我們顯然還沒有實現“世界各地人人皆享有尊嚴”的目標。歧視、偏見、戰爭、貧困:這些和其他有害力量幾乎每日都在我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作祟,剝奪著人們基本的人類尊嚴。將理論——一個人人都受到尊重的世界的理想願景——付諸實踐,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這正是本次會議如此重要的原因。在這裡,我們力求將言辭和理想轉化為具體、實際的行動和政策。因此,在我今日演講的剩餘部分,我想分享三個真實世界中的故事,這些人正在以身作則,倡導普世的人類尊嚴,並努力建設包容、有凝聚力的社會。
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的第一個故事就發生在馬來西亞。去年,在IKIM組織的一次會議上,砂汶聖公會主教拿督唐納祖牧師講述了2010年發生在他的教堂的一件事。當時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間的關係很緊張,在2010年1月10日早上,唐納祖牧師醒來後發現有人向教堂扔磚塊,打破了一扇彩色玻璃窗。當媒體聚集時,他們本以為唐納祖牧師會將暴力事件歸咎於穆斯林;但他並沒有激化局勢,而是簡單地回應道:“我們真的不想對事件進行揣測,我們也不想指責任何人,因為我們不知道誰是幕後黑手。”他唯一的願望不是報復,而是和平,他說:“我們希望並祈禱”,“希望事件不會惡化,不會蔓延到美里和砂拉越其他地方的其他教堂與其他宗教場所”。
通過緩和局勢和提供平靜的聲音,教堂得以繼續與隔壁的安納因清真寺(An-Naim Mosque)保持長期友好關係。清真寺和教堂恢復了週五祈禱和週日禮拜時共用對方停車場的做法,並在對方的節日期間共同舉辦開放門戶活動。唐納祖牧師當時說:“我們已經做了很長時間的鄰居,沒有任何負面情緒,只有尊重和兄弟情誼。”他指出,安納因清真寺的一位伊瑪目在聽說此事後拜訪了教堂,並譴責了這一破壞行為。
這個故事給我們上了幾堂重要的課。首先,它向我們展示了宗教領袖的力量,他們通過堅守作為我們所有信仰核心的仁慈、愛與寬恕的原則,緩和衝突,澆滅仇恨之火。事實上,宗教領袖的重要角色是我今日講述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主題。而唐納祖牧師面對破壞時冷靜、坦誠的反應為我們所有人樹立了榜樣,無論我們的信仰,也無論我們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願他的行動能提醒我們,即使我們沒有受到有尊嚴的對待,也要始終保持尊嚴。因為只有成為更好的人,我們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友善、更包容。
我要分享的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尼日利亞北部(穆斯林佔多數)和南部(基督徒佔多數)之間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城市。幾年前,當地的一個小型基督教會獲得規劃批准,在現有清真寺的對面修建一座教堂。基督教牧師為了做好鄰居,把建築圖紙拿給清真寺的伊瑪目看;在檢查圖紙時,該名伊瑪目注意到教堂尖塔要比清真寺宣禮塔高。雖然規劃已經獲批,但基督教會得知這個消息後,決定降低尖塔的高度,使其不高於(實際上略低於)清真寺宣禮塔。這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友誼的姿態:基督教會欣然接受了他們的新宗教場所不應與現有清真寺競爭或超越現有清真寺。
不久之後,當地爆發了宗教緊張局勢。一天深夜,一群年輕穆斯林舉著火把在同一條街上游行,意圖燒燬基督教堂。但該清真寺的伊瑪目穿過街道與這些年輕人交談,勸說他們不要破壞教堂。他對他們說:“這些人是我們的朋友”。聽了本身宗教領袖的話,這些年輕人撤退了,而教堂得以安然無恙。
我覺得這個故事的影響力在於,尊重和禮貌的小舉動,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保護他人的大舉動,甚至是潛在的犧牲。牧師深思熟慮地向伊瑪目諮詢教堂計劃,伊瑪目以尊重的態度告知尖塔高度的差異,以及教會會眾對這一關切的高尚回應:這些簡單的體貼之舉為伊瑪目在極度需要保護教堂時播下了種子。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學會了永遠不要低估哪怕是最微小的善意或謙卑的舉動。在我們尋求理解和重視他人觀點時,世界各地人人皆享有尊嚴的基礎就建立於此。
一個善舉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還有一件小故事要分享——這次是關於一位名叫烏津佩恩(Uzin Pein)的佛教僧侶,他是緬甸曼德勒省密鐵拉市一座寺廟住持。2013年初,該市爆發了可怕的宗教暴力事件,起因是一位佛教徒顧客與珠寶店穆斯林店主在購買手鐲時發生爭執。在我之前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小小的善舉可能會在多年後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看似微小的分歧是如何升級為悲劇的。雖然警方解決了手鐲的問題,但當地社區並不滿意。穆斯林店主的一家店被佛教活躍分子燒燬;隔日,一名佛教僧侶在經過一座清真寺時被人從摩托車上拖下並殺害。
這一殘暴行為激起了一連串報復行動。憤怒的佛教徒手持長矛和劍在城內遊行。100多名穆斯林被殺害,不幸的是,28名穆斯林兒童在一所學校中被殺害。在暴力肆虐之時,850多名穆斯林男子、婦女和兒童前往烏津佩恩領導的佛教寺院尋求庇護。儘管發生了宗教衝突和前幾日的事件,儘管自己的生命確實面臨極大的危險,但這位佛教僧侶還是保護了他們。當晚,數百名憤怒的民眾出現在寺院門口並要求交出穆斯林時,烏津佩恩站在寺院門口拒絕了。他站了一整晚,說:“我不能這麼做。如果你們要傷害他們,就必須先殺了我。”直到最後,暴徒們都累了並紛紛回家。
這種無私勇敢的行為確實令人驚歎。烏津佩恩沒有因為幾日前另一群穆斯林的行為而對在他的寺院尋求庇護的穆斯林進行評判或譴責。相反,他毫不猶豫地為他們提供庇護,並在必要時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他們。這個故事絕對是“世界各地人人皆享有尊嚴”承諾的縮影。對這位佛教僧侶而言,尋求庇護的人是穆斯林,他的許多佛教徒同胞想置他們於死地,這些都不重要。對他而言,他們是處於極度危險中的人;他為了維護他們的尊嚴和生命的權利,不惜犧牲自己。
我們可能無法都像烏津佩恩那樣擁有非凡的勇氣,但我們都可以嘗試效仿他,首先看到並重視人類,而不是宗教標籤。在本次會議期間,我毫不懷疑,我們將聽到更多個人和團體以這種方式無私地為彼此挺身而出的故事。我希望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真實事例能夠照亮通往世界各地人人皆享有尊嚴之路,並教會我們如何踏上這條道路。不寬容和排斥敘事試圖讓我們所有人相信,不同的東西也是較差的:是具有威脅性的、非人類的他者。通過講述我今日上午分享的故事,以及接下來會議上分享的故事,我們可以對抗這種敘事,表明團結永遠大於分裂,並促進人類的基本尊嚴和價值。
在結束今日的發言之前,我想重申聯合國第七任秘書長科菲安南在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致詞中所說的幾句話。安南先生說:“種族滅絕始於殺死一個人——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是誰。‘種族清洗’運動始於一個鄰居背叛另一個鄰居。貧窮始於一個孩子被剝奪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當一個生命的尊嚴得不到維護,往往會給整個國家帶來災難。”
願這番言論能引起我們所有人的共鳴,不僅在這次重要會議期間,而且在會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願我們像唐納祖牧師一樣,像尼日利亞的基督教牧師和穆斯林伊瑪目一樣,像佛教僧侶烏津佩恩一樣,在哪怕是最微小的行動中維護每個人生命的尊嚴。因為,正如科菲安南所強調的那樣,大規模的罪惡源於個人的不尊重行為。正如《可蘭經》教導我們所有人的那樣,反之亦然。一個善舉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凡救活一人的,如救活眾人”。
(本文為蘇丹納茲林殿下在東南亞區域人類尊嚴會議上的致詞。編輯對文字稍有刪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