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连AI都强调,大马华教不应仅是“华文语言的学习”,它更是“文化教育”的传承。明乎此,对“母语教育”的强调究竟是为了什么,吾等或许更该要有一番省思。
ADVERTISEMENT
好像只要提到酒,两大(华人很多的)政党领袖都会(个别)站出来“捍卫”华人华教的权益。仿佛酒和华人就是那样紧密在一起的。真的要这样吗?我们的华教是不是还面对其他更严竣的问题?
大马华教的发展与华教意识的构塑息息相关,诚如郑良树所言,那是华教前辈们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和人格感召。但是,华教人格之为何塑造,如何塑造,则又是另一个更应思索的问题。在这方面,中文论述很少分析,反倒是英文论著多有述及。Loh Kok Wah早在1980年代就曾撰文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探析大马华教与国家的关系,“华人社群”的构成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群体”,华教的发展是族群意识的一种表达。回应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政策,致使华人族群意识得以成形,进而热衷于华教的发展。
而陈绿漪的英文论著说得更加清楚,他认为大马华人维护华教,对政府控制华文教育所作出的反应和进行的斗争,是因为有相当大批的华人视华文教育为保持华人文化认同的根本。而在华教运动中,董教总实际上扮演的是制衡(国家)文化霸权的角色。
由此观之,大马华教的发展,特别是1970、80年代华校复兴运动的展开,它确实是与华人争取公平权益的时代氛围息息相关。当年华教意识的高涨,那是一股浓得化不开的“忧患意识”使然。因而若阅读本地中文书写的华教史论述,你会发现那大抵多是史料的堆砌重组,主线明确传达“民族教育”、“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把大马华教写成一部又一部奋斗的悲壮史和斗争史,就如同华人在大马的生命史一般。
然而,当今华教,还能一再强调那是“母语教育”吗?8月8日,在雪隆为华小校长和老师主讲的一场讲座中,我指说华校不应只是“讲华语”的学校,徒具读华文、考华文、爱华文的口号和“强求”,而是我们更应该要让华校子弟内化自觉:你为什么要读华文、考华文、爱华文?爱华文要爱些什么?那是一个文化教育,而不仅仅是“学华语”“讲华语”的温室。
加之以现今的华小,已有超过20%非华裔生,一些微型华小甚至过半非华裔生,还有一个也需正视的现象:现今雪隆、新山等城市地区的华人子弟,他们的家庭用语已不是华语,而是英语。对他们来说,华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英语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这些学生从纯英语或马来双语的幼稚园进入华小,校园的语言冲击是很大的。那你如果还在用“母语教育”思维来搞华教,恐怕也是很难有共鸣的。
什么是华教?“好”(第四声)玩,在ChatGPT试问了一下:“请写出马来西亚华教之精神与特色”ChatGPT回答得相当“平稳”:“马来西亚的华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与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多元文化融合与包容性,二、强调价值教育; 三、语文与文化传承;四、维护和推广华人文化身份;五、高品质教育资源与管理。”
不能说ChatGPT的答案有多好,但它至少是综合众多讯息的“平稳答案”。ChatGPT最后总结说:“总体而言,马来西亚华教不仅仅是对华文语言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传承与发展,这使得华教在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明显,连AI都强调,大马华教不应仅是“华文语言的学习”,它更是“文化教育”的传承。明乎此,对“母语教育”的强调究竟是为了什么,吾等或许更该要有一番省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