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8:59pm 20/08/2024

日本

原爆

白慧琪

小男孩

胖子

原子弹

芝士份子

【讀家說書】他們怎麼熬過日本最長的一天?

文/本刊 白慧琪

編按:你有沒有好奇,投降離原子彈爆炸相隔一週,間中到底發生什麼事?當年並不是所有日本軍人都服從天皇選擇投降……

ADVERTISEMENT

初次知曉《日本最漫長的一天》這本書,是收聽馬來西亞少有的說書播客“”介紹。主持人,也是商務印書館店員沛文解說道,我們在歷史課本都曾讀到,美國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隨後就在8月15日投降。可是我們何曾想過,這間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是呢,日本投降離原子彈爆炸相隔一週,間中到底發生什麼事,真是從未好奇過。或許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就連查看維基百科〈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讀到的都是盟軍角度。主語是盟軍,對日本恐襲反擊,並於7月26日發表最後通牒波茨坦宣言。

關於(Little Boy)和(Fat Man)兩顆原子彈,我們還透過電影《奧本海默》(或同名傳記著作)瞭解到原子彈之父的人生,以及這兩顆原子彈的誕生。雖然電影沒有描繪日本被投彈後的場景,但在奧本海默的幻影中看見了支離破碎的人體,藉此表達出原子彈的毀滅威力。然而,日本在第一與第二次之間,以及第二次原爆後到宣佈投降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從播客聽到主持人的疑問,我跟著反思,為何自己不曾好奇?也許是因為從小被灌輸“三年零八個月”日據時期的苦難經驗,聽阿公講小時候怎麼舉家逃難。小時候追看李銘順主演的《和平的代價》,洪慧芳飾演的“齙牙嫂”被扒光衣服示眾。所接觸的二戰歷史、日劇故事,都在刻畫日本的惡。

帶著這樣的反思,在書店拾起《日本最漫長的一天》。半藤一利在1965年完成書寫,這本繁體中文譯版是2015年臺灣八旗文化出版。1967年,東寶電影公司就借創立35週年,推出同名紀念電影。2015年終戰70週年,導演原田真人再次翻拍成同名電影。

為何是漫長的一天?原來這一天主戰的少壯派軍人發起了叛變,佔領宮城,史稱“宮城事件”。

◢廣島和長崎都炸沒了,還不投降?

半藤一利是日本雜誌《文藝春秋》的主編,此書是他們“戰史研究會”的策劃,盡一切能力收集當時發生的事實材料。此書讀得津津有味,因為像作者在序中所寫,“是一部二十四幕的‘長篇連續劇’”。

序章從《波茨坦宣言》寫起,日本收到盟軍下達的最後通牒後,天皇想要終戰,以及內閣熱烈討論。序章只有50頁,就已足夠精彩,填補了太多空白。

原來,單是解讀《波茨坦宣言》,就有人主張不予理會。各報在內閣情報局指示下,在報導時刪除了有關削弱國民鬥志的條款,《讀賣報知》更下標題“可笑,對日投降條件”。不予理睬在外國報紙被報導為“拒絕”(reject)。

別忘了,是1945年呢!除了電報、電話、廣播,報紙是宣傳力量最廣的媒體了。在這樣的報導語氣下,反而激起了軍人奮戰到底的精神。

在這50頁的序章裡,日子是一天天過,很快就讀到8月6日的廣島原爆。書中這麼形容,“廣島市瞬間從地球上消失了”。而情報局、軍隊等單位經討論,並不使用“原子彈”一詞。這裡還能讀到日本的傲氣,甚至不知大難臨頭。原爆後經過幾天毫無進展的討論,8月9日第二枚原子彈就投在長崎。這才讓更多人驚醒,是時候終戰了。

然而,終戰與否,陸軍大臣阿南惟幾一開始持反對意見。其實讀到這裡會想,廣島和長崎都炸沒了,日本已是強弩之末,還不投降嗎?繼續讀下去才發現,是因為從未想過軍人異於常人的思想。尤其他們是日本皇軍,言行舉止貫穿著武士道精神,不輕易言敗。

陸相阿南在內閣討論裡一直不願投降,他和其他軍人強調的是日本國體的完整和天皇的尊嚴。拖了好幾天,最後是由天皇開聲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的無條件投降。

《終戰詔書》原本(局部),現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有人拒投降,還密謀叛變

而書本精彩的就是作者所講的“二十四幕”——8月15日正午12時往前算起24個小時所發生的事。雖然天皇決定了,但內閣又為《終戰詔書》如何書寫而爭論不休。另外,暗潮洶湧,一批血氣方剛的少壯派軍人拒絕投降,正在密謀策劃叛變。

在陸軍心中,軍人就是武器,在日本國內還有430萬海陸軍官兵,做好本土一決死戰的準備。而且陸軍師團在整個戰爭期間的島嶼戰都幾乎獲勝,他們認為仗都還沒打,一夜之間就被迫繳械解除武裝,是難以接受的。

就此,陸軍大臣阿南能做的是竭力在《終戰詔書》的文字上挽回軍人的尊嚴。他在會議上不斷強調“戰爭不是失敗,只是目前沒有好轉”,因此應該把“戰勢日非”,改成“戰局尚無好轉”。

陸相阿南其實也擔心底下軍人暴動,因為“戰敗”絕對會讓他們崩潰,甚至動搖原本的思想和信念。他必須給予軍人“光榮的敗北”。

◢是戰是和,該怎麼報導?

再來,讀此書有感的還有訊息的傳播。畢竟身為記者,設想當時通訊不夠發達,管道有限的情況下,真假消息亂竄。(當然,現在有各種社交媒體,真假消息也非常失控!)例如,當時日本各地廣傳戰敗的各種遐想,如軍人會被流放、婦女會被盟軍強姦誕下混血兒。

書中也有出現記者的角色。以現在的戰爭為例,以色列一轟炸,各大新聞平臺很快就已經廣發報導。但是在1945年,當時的記者已經收到《終戰詔書》,但又收到陸軍方面相互矛盾的消息,是戰是和,該怎麼報導?

又,《終戰詔書》雖然已經擬好,但不能比中午的天皇玉音廣播放送早,因此早報不能如常發行。這不難理解,比起文字,廣播放送天皇的玉音更有現場感,也來得更加真切。所以,他們還有廣播預告,呼請有收音機設備的單位都要準時扭開收音機。

◢天皇想拯救國民於戰火

讀完那驚心動魄的24小時,叛變軍人拒絕投降,謀害了近衛師團團長,假傳命令;陸相阿南戲劇般切腹自盡(在1945年傳統來說也許不足為奇),我還是難能理解軍人的思想。

主和派的內閣大臣又有什麼想法呢?天皇也是主和派,他希望結束空襲,拯救國民於戰火中。他說,“我的任務是將祖先傳下來的日本國再完整地傳給子孫後代。事到如今只有讓更多的國民,哪怕是多一個人也好,存活下來,希望他們將來能東山再起。”其他內閣大臣則認為,遵守天皇命令是最高的道德。因此連天皇都覺得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了,軍人的行為完全不可能得到諒解。

作為被侵略國的後代,讀到天皇的主張,實在不屑。發動戰爭的是日本,對其他國家燒殺擄掠,最終在強弩之末時憐憫起自己的人民。可是,轉念想,沒有親歷過戰爭,仇恨情緒可以不是我們理解戰爭歷史的唯一途徑。而親歷過戰爭的宮崎駿,多部動畫長片都在反思戰爭,尤其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例如,《螢火蟲之墓》直接了當拍出戰火中兄妹倆活活餓死的故事。又想到《蒼鷺與少年》中大批趕著投胎的“哇啦哇啦”,是否暗示著戰爭大批死去的人類?而操步操的鸚鵡軍團,應該就在暗指軍團。恰好,鸚鵡大王密謀奪權,像極了史實“宮城事件”。

不帶仇恨情緒。因為反思戰爭,不就是為放下仇恨,為維護和平做最大努力嗎?

相關文章:

從姐弟視角,看香港大時代
宗教紛爭不斷,回到可蘭經找答案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