乩童、烧冥纸、重男轻女,这些故步自封,且没有文化底蕴,甚至还抵触中华正规文化的传统,若给身边人带来一定的伤害,我们是否要即刻划清界限?
什么是故步自封的传统?有些传统,在某些时候是非常时尚、时髦或者被认同的。
ADVERTISEMENT
曾几何时,汉人的传统包括殉葬、“女子不入学堂”、封建社会的奴隶制度等社会制度与风气,形成封建迷信思维,衍生一些抱残守缺的观念,如“陪葬品”、“男尊女卑”、“财产留多点给儿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等。
我们要与源自封建迷信思想的传统划清界限。当代马来西亚华人的哪些思维是“反传统”?笔者举例:当代父母不惜花费一切,将女儿送入大学;改信基督教,摒弃民间信仰;儿女一视同仁;抛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
近期,笔者留意到一些星洲日报专栏作家批判乩童与小孩“嘴对嘴”办事,以及迷信的民间信仰。笔者深感欣慰,因为数年前,笔者的数篇文章如《烧冥纸不是道家文化》、《乩童文化》、《请不要再烧冥纸》等,被一小部分读者批评为“汉奸”、“鼓吹反华人文化”等。
殊不知,文化传统一直在改变。若鼓吹摒弃一些传统就等同于“汉奸”,那么古代中国,带头摒弃“殉葬”、“男尊女卑”、“弃儒重科学”等传统的文人,岂不是皆是“汉奸”?甚至,整个注重科技、注重国际文化、轻信仰、注重平等,将中国引领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的中国政府,岂不是“走狗”?
丑陋的传统,我们应当与之划清界限;反之,优美的传统,如孝顺、诚信、高尚的君子品德等美德,我们应该致力捍卫。这些优美文化衍生的传统,包括新年期间的团聚、再穷不能穷教育、合宜的送礼行为、协助邻居等。这些传统,才能让其他族群对巍巍大中华文化心生敬意。
一些民间传统,在需要“正名”之际,都会引述“文化来源”。近期有关乩童的新闻,很多老一辈的华裔,都将“道家”作为文化来源。
黄翠娴在《这些迷信的父母都病得不轻》文中阐述乩童的乱象,其实是很多老一辈华裔混淆了民间信仰与道家的分别。
马来西亚道教协会的一篇声明《请神降乩上身办事,道教协会:都不是道教》,更是一语道破了此情况。若要言顺,则需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若民间传统信仰,失去了“道家”这个文化来源,那么如何“正名”?
如何区分故步自封的传统?笔者给予建议,一个说不出其文化起源,并且不与时并进,或者只是字面而非精神诠释的传统,我们都要仔细的反思,到底需不需要传承。
曾经有一个在国内被大篇幅报道的新闻:女儿在嫁出去后,清明节要回老家祭拜已故的亲人,但遭到兄弟们的阻止。原因是基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指不应该回娘家。这个没有文化根据的传统,完全违背了中华文化的孝道,也是“反中华文化”和极之丑陋的传统。
笔者身为法律从业者,经常给委托人拟遗嘱。还是有部分华裔老年人只将遗产,或大部分遗产留给儿子而非女儿。这对笔者而言,是非常丑陋的传统思维。
因笔者经常写文章,一般委托人会与笔者闲聊文化相关事宜。若委托人征求笔者的非法律相关意见,笔者都会劝解,除非有其他原因,否则不应该仅凭这丑陋的传统思维,而罔顾女儿的福祉。
乩童、烧冥纸、重男轻女,这些故步自封,且没有文化底蕴,甚至还抵触中华正规文化的传统,若给身边人带来一定的伤害,我们是否要即刻划清界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