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发布: 10:30am 21/08/2024

新教育

ISA

树艺师

马来西亚树艺师协会

树木风险

攀树师

新教育

ISA

树艺师

马来西亚树艺师协会

树木风险

攀树师

樹藝師 樹木的醫生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蔡伟传、 黄玲玲

馬來西亞不時發生樹倒壓傷人的意外,而每次要追究責任時,大家似乎都會抱怨那些大樹為什麼沒有得到良好照顧,非要等到出事了才來關注?

其實有一種行業專門檢查樹木,並處理有風險的大樹。這個專業叫樹藝師(Arborist),我國目前有一百多位受國際樹木學會認證的樹藝師,他們有的是植物學家和生態學家,甚至還有景觀設計師及工程師。

ADVERTISEMENT

再拉尼說,樹藝師需要有耐心和敏銳的觀察力,更需要對樹木有一定的認識。

報道:本刊 梁慧穎
攝影:本報 蔡偉傳、 黃玲玲

大樹底下好遮蔭,但如果是生病的大樹,話就不能這麼說了。
一般民眾不會判斷樹木到底是不是生病,例如看到樹根往路面生長造成地磚隆起龜裂,我們可能以為那是因為樹木長得很茂盛,殊不知那可能是樹木正在掙扎呼救。而要如何判斷樹木是不是安全,還有要怎樣修剪才算正確,這都是樹藝師的專業。

樹藝師也稱樹醫生,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為樹木做“體檢”。如果檢查後確定樹木的健康出了問題或樹冠太大不堪重負,他們下一步是要提出緩解方案,例如清理枯枝或縮減樹冠,最壞打算是砍樹。

這裡說的樹木通常是指城市地區的樹木,因為城市人口稠密,樹木跟公眾安全有著切身關係。至於森林的樹木,資深樹藝師再拉尼說,森林因為人煙罕至,所以森林的樹木不是樹藝師的關注焦點,“除非像國家公園的森林步道,如果開放給民眾使用,那麼就有評估(樹木)風險的需要。”

樹藝師不只照顧現有的樹,也參與樹木的栽植及移植,例如假設要建造一座公園,他們的工作是挑選適當的樹種和做好種植前的準備,確保樹木能在健康環境中成長。又或者發展商若想要開墾土地,但不知道應該保留哪些樹木,再拉尼說:“這時候就需要樹藝師來評估,建議發展商應該怎麼做。”

為方便工作,樹藝從業員賽夫開摩托車在市區穿梭。
伐木時,電鋸會發出震耳欲聾的噪音,這時候降噪耳罩是必備的裝備。

樹藝師的考核制度

跟再拉尼約見面訪問的地方有一排大樹,他習慣性會多看這些樹幾眼,但他欣賞的角度跟一般民眾不太一樣,他首先想的是這些樹有沒有修剪樹冠的必要?會不會對路人造成危險?

再拉尼是馬來西亞樹藝師協會(PArM)現任主席。馬來西亞樹藝師協會目前有超過400名會員,其中大約150名是經過國際樹木學會()考核認證的註冊樹藝師(Certified Arborist,簡稱CA)。

這一百多位具有ISA認證的樹藝師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例如有樹木生物學、植物學、植物病理學和城市林務學的專家,甚至還有景觀設計師及工程師。而再拉尼本身畢業於馬來亞大學生態學系,曾經為地方政府工作,現在是本地一家樹藝公司的經理。

要成為ISA註冊樹藝師首先必須考試,考試形式是3.5小時內回答200道選擇題。而要取得應考資格,再拉尼說,應考者必須符合若干條件,例如:
1. 具有大學樹木相關科系本科學位的人,須具備至少1年跟樹木相關的工作經驗。
2. 具有樹木相關科系文憑(Diploma)的人,須具備至少3年跟樹木相關的工作經驗。
3. 若無跟樹木相關的學歷,須具備至少10年跟樹木相關的工作經驗。

再拉尼是我國第一批通過國際樹木學會(ISA)考核認證的本地樹藝師。他透露,截至2024年中,馬來西亞樹藝師協會有超過400名會員,其中大約150人具有ISA認證。
樹藝師一定要很會爬樹?

ISA還有一項專門針對樹木風險評估(TRAQ)的考試。樹木風險評估有一套方法和步驟,主要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地點為本的評估,意即檢查特定範圍內的樹群;第二階段是以樹木為本的評估,逐一檢查那些需要重點養護的樹木;而第三階段是視乎樹木狀況採取適當的緩解措施。

評估樹木風險的過程中,樹藝師可能會需要使用一些儀器,例如樹木針測儀(Resistograph)和聲納探測儀(Sonic Tomograph),以檢查樹木的內部狀況如腐爛程度。

樹藝師為樹木做“體檢”時可能會用上的工具和儀器。
樹藝師使用聲納探測儀檢測樹木的內部狀況。

樹藝師是不是一定要很會爬樹呢?其實未必。再拉尼說,涉及高空的體力活例如修剪樹木的工作,可以交給有攀樹技能的從業員去做,樹藝師不一定要親力親為,即便他以前年輕力壯的時候,也只是偶爾才會爬上樹去。

樹藝師的工作是檢查樹木和評估樹木的風險,至於清理枯枝和修剪樹木的工作,可交給攀樹師去執行。

攀樹講求技能,尤其如果要在高空操作各種工具如高枝剪和電油鏈鋸,那會非常考驗從業員的體能還有安全意識。因為如此,攀樹師(Tree Climber)在外國被視為一門專業,ISA也有關於攀樹師的認證考試。

樹藝這個行業在歐美早已發展成熟,像ISA這個組織就成立於1924年,今年剛好100週年。除了ISA,外國還有一些其他關於樹藝師的考核制度,但我國還是以ISA為主。

攀樹師有許多隨身裝備和工具,但又不能太笨重,以免妨礙他們在樹上移動。
羅斯蘭(右三)和他領導的團隊成員各司其職,有的人負責在地面檢查樹木狀況;有的人負責攀樹修剪樹枝。

樹醫生的無奈

樹藝師的工作辛苦嗎?再拉尼笑說當然辛苦,“辛苦在於你的客戶不明白你的工作。”

他經常遇到一種情況,就是客戶想要留住大樹為自己遮蔭,卻又討厭落葉太多很麻煩。但是落葉其實是自然現象,老葉落下了新葉才會長出,“我們不可能一邊希望大樹為我們遮蔭,一邊卻又嫌棄大樹自然老去。”

另一種令他感到無奈的情況是人類的破壞行為,例如在樹幹綁東西,這樣會限制樹木的成長。雖然人類未必是有意傷害樹木,但不能否認,很多樹木不得善終都是因為人類的無知和貪婪。

他也見過很多樹木,外觀看起來蒼翠挺拔,仔細檢查後發現樹木已腐朽中空。他說,雖然樹藝師是樹木的醫生,“但是就跟人類的醫生一樣,我們不能保證起死回生。”如果樹木的狀態已經達到危害公眾的嚴重程度,樹藝師肯定會把公眾安全列為首要考量因素。

樹藝師可助釐清事故責任

樹藝師的工作本質註定這不是一份成天待在辦公室裡吹冷氣的職業,因為如果不到戶外觀察樹木的生長環境,又怎麼能夠判斷樹木的狀況?

本地樹藝師說起來算是比較“幸運”,因為我國沒有颱風,不像香港和臺灣這些地方每當颱風過境,很多樹木會被吹到東倒西歪,當地樹藝師通常都會忙不過來。

還有一種情況很需要樹藝師,那就是當有訴訟涉及樹木的時候,比如有人不幸被樹木壓傷,這時候樹藝師的報告很重要,樹藝師可作為技術證人,在法庭上協助釐清事故原因和責任。而這裡所指的樹藝師是受過專業認證的樹藝師,他們必須對自己蓋章簽名的報告負上責任。

知識不足恐弄巧反拙

2024年5月,吉隆坡市中心一棵大樹轟然倒下,除了奪走一人性命和砸中多輛汽車,還因為大樹壓中單軌火車的軌道而導致部分車站暫停服務。事發後,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倪可敏說,各地方政府須有樹藝師來更專業地維護和管理樹木,防止再有樹倒事件發生。如果沒有樹藝師,地方政府的景觀小組也得派官員參加培訓課程,確保官員具備樹藝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目前很多路邊樹木的修剪工作,其實是地方政府交給承包商去執行。再拉尼認為,地方政府應該確保承包商都受過樹藝培訓,才能夠承接地方政府的案子,畢竟樹木攸關公眾安全。

樹藝師經常在馬路邊工作,“安全第一”是最基本的工作守則。

馬來西亞樹藝師協會時不時會開辦短期培訓課程,一些樹藝公司也會有自己的課程。馬來西亞樹藝師協會前主席羅斯蘭認為培訓很重要,因為修剪樹木不只要懂得操作各種工具,還必須對樹木有基本的認識,因為修剪不當不僅會傷害樹木,甚至對從業員本身也很危險,例如砍錯樹枝的話,樹枝可能會反彈而致傷攀樹師。

羅斯蘭說,樹藝從業員不只要懂得操作各種工具,更必須對樹木生物學有基本認識,因為修剪不當不僅會傷害樹木,還可能會致傷從業員本身。

羅斯蘭以前在博特拉大學主修林業管理,畢業後曾在伐木公司還有馬來西亞森林研究院(FRIM)任職,負責過多個大型的園林項目。他和再拉尼同時在2005年獲得ISA認證,是我國第一批獲得ISA認證的樹藝師。

他說,如果跟新加坡相比,新加坡只是比我國早一些有ISA認證考試,但新加坡目前的樹藝師人數比我國多了許多*,這門專業在當地極受重視。他相信,樹藝這門行業在馬來西亞具有很大潛能,因為當越來越多土地被開發成鋼骨森林,樹木的價值自然就會受重視。

每棵樹都是獨一無二

近些年大家都在談氣候變化,身為樹藝師,再拉尼也可感受到氣候變化對樹木的影響,不管久旱或久澇都會影響樹根的抓地力。他說:“樹木也會有生存壓力,但樹木不會像人類遇到壓力時會逃跑,樹木只能默默忍受。”

問他最喜歡哪一種樹,這個問題可把他難倒了,他想來想去好像每種樹木都很喜歡,因為每種樹木其實都有獨特個性。他說,即使是同一個種類的樹木,也會因為成長環境的變化而長得不太一樣,所以他在這行工作了這麼多年,常常還是會有驚奇的發現。

當樹藝師必須有耐心和敏銳的觀察力,但他說只有耐心和觀察力還不夠,因為樹藝師如果對樹木沒有一定的知識,就不會理解樹木發出的求救信號,這也是為什麼樹藝師都應該受過專業訓練才能投入工作。

*根據新加坡官方數據,新加坡截至2021年有超過620名ISA認證樹藝師。

更多【:
教育部“零拒收政策”:讓每個特殊孩子都能參與學習課堂
文史研究學者安煥然/做學問是一段體會人生的路
本地藥理學先驅顏怡江/做學問要走出象牙塔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0:08am 26/03/2025
将艺术搬进社区, Lai Lai Art 工作室创办人陈厚玏 艺术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

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术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不禁令人思考,当艺术融入日常,是否能与生活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本地艺术家陈厚玏选择在安邦住宅区里创办 Lai Lai Art 工作室,时不时邀请艺术家前来设展。此次更打造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画,试图打破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艺术觉得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离开高速公路,驶入雪兰莪安邦的公园社区。先是经过菜市场、运动广场、小学……由本地艺术家陈厚玏(Alice Chang)经营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住宅里。

今年58岁,来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连突(Jerantut)的稻田间度过童年,“我跟我婆婆长大,稻田里很多鸟,所以我最喜欢画鸟。”从有记忆以来,她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但因家境不允许,沙子是大自然给予她的最佳画笔。

中学毕业后,她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与艺术相关。陈厚玏到过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创业卖包。直到2009年,陈厚玏才决心投入艺术领域,“上一代说画画赚不到钱很难生活,所以到我结婚了才开始画。”

她先从油画开始,再到马赛克雕塑创作。谈到她最为众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采用几百件的瓷器改造,赋予被遗弃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问起为何开始马赛克雕塑创作,她说,为了疗愈内心。

鬼仔巷的马赛克雕塑,是陈厚玏的作品。(图:取自Lai Lai Art脸书)
玻璃碎片变艺术装置

接连两年,陈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米兰(Milan)举办个展。但后期因工作过于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苏格兰朋友热衷马赛克艺术,向对方了解后,上网自学。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及装饰艺术,超过3000年历史。最初盛行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和古希腊,较后基督教徒以艺术为表达信仰的方式,在教堂墙壁上以小石块或有色玻璃拼成画面。这种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彩色玻璃和珐琅是普遍使用的镶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罗那的旅行中,她看见当地运用玻璃碎片装饰庭院和制作家具,联想到日常厨房里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这些漂亮的花纹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过水泥把玻璃碎片镶嵌在雕塑上。”透过旧材料升级改造,陈厚玏为艺术创造新生命。

这是陈厚玏在意大利旅行,收集到的彩色碎片。
工作室的架子上,摆满一箱箱的陶瓷碎片,陈厚玏认为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每个碗碟碎片,都有独特的花纹,拼凑起来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这一系列由青花瓷碎片雕塑的艺术品,将在5月开放给大众观赏。

走入Lai Lai Art画廊,除了有马赛克雕塑品,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其中,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大象。喜欢大象的原因,她说跟孩子的出生有关。

“我第一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脑袋里头有很多大象。”此外,她发现大象照顾幼儿的方式跟人类相似,怀胎24个月、细心呵护,给予无条件的爱。当时作为新手妈妈的她,为此感到共鸣。带着这样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创作中。

在陈厚玏的创作中处处可见大象的身影。
废弃物重生 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这是我在本地餐厅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从中国运来发现碎了,老一辈不舍得丢,但轮到第二代经营,就会清理掉。他们知道我在做永续艺术(sustainable art),就会把碎片给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陈厚玏收集来的碎片。打开一个约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满满的白色碗碟碎片。

“这些碎片来到我这里就是这个样子,我还在想怎样运用它们。”有的碎片,是她旅游期间收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状后,陶瓷成了碎片没用了,我会去拿。”

问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别的,她摇摇头:“没有最特别的,因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制作马赛克雕塑,这里也是她创作油画的空间。一手拿起油画用的调色盘,实则是家私工厂不要的木板。陈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陈厚玏使用回收的木板和纸张做调色盘。
陈厚玏正在示范切割陶瓷碎片。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一点,把这个讯息传下去,就会更多人来参与(环保),毕竟我们制造太多垃圾。”

2003年,登嘉楼附近海域发现船只“万历号”,船上有大量明代万历时期制瓷风格的瓷器,陈厚玏收集了船里破碎的青花瓷,成为创作材料。
她保留长在青花瓷上的珊瑚,别具一格。
由于浸泡在海底时间过长,一些花纹早已模糊。

在创作中注入马来西亚元素

除了环境保育,在陈厚玏大多数的作品中带有丰富的马来西亚色彩,像是名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装置艺术品。

2021年,为迎接我国64周年国庆,她从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经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灵感。制作3个怀孕妇女的雕像,命名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女性。

《3 Graces of Malaysia》(图:取自Lai Lai Art脸书)

每一个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贴制成的传统服饰,细致而独特。

“世界上多厉害、多有名的人,都是从妈妈的肚子出来的,是不是?”陈厚玏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支撑着家庭与社会。

另外,她也时常加入濒临绝种的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在创作里头,一如这一次的社区的壁画。

在马赛克艺术中,陈厚玏加入濒危的马来亚虎形象,提高大众的保育意识。
马来亚虎壁画拉近社区与艺术的距离

陈厚玏邀请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创作的壁画,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画分为两个部分,上方有一条鱼,底下有8只马来亚虎。
“民间有舞龙舞狮,我们这个是‘舞鱼’,而且画出了剪纸的感觉,这是华人很值得传承的艺术文化。”若仔细观察,8只老虎的花纹都不一样,“除了让人们关注野生动物,花纹的不同代表什么种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画使用鲜明颜色,象征我国各大民族汇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左边为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右为陈厚玏,两人在画展上认识。
经过的社区居民,时不时会被壁画吸引。在社区散播美,也是陈厚玏的最终目的。(图:受访者提供)

斯坦索普在成为全职艺术家前,曾在我国担任英文老师,“我最开始来到这里教书与旅行,周末会到处画壁画、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艺术坊两处,但这里的壁画面积最大。

从远处看,8只老虎富有动感,仿佛跟随“舞鱼”跳耀,同时带有节日氛围,“我在设计时选择了游行队伍的概念,因为这样更有节庆氛围,也能呈现更多动感。

但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那么简单,而是陈厚玏用作拉近社区与艺术距离的第一步。

艺术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想起艺术认为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她认为,像是在晚餐时布置餐桌,摆放菜肴也是艺术。
这幅开放式的壁画,就是要让路过的居民有机会接触艺术。
“艺术不只在画廊里,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在完成壁画的过程,社区居民乘坐摩托车经过,会伸出拇指比赞,表示鼓励,“每个人都懂得欣赏美,只是美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罢了。”

陈厚玏鼓励社区民众在闲暇时,来Lai Lai Art 欣赏不同主题的艺术展。即便穿拖鞋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可以很亲民。她笑着强调。

更多【】: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