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要說服工廠製造商引進機械手臂,我們要上門拜訪好幾次才行。疫情之後,反而是他們自動找上門。”

經過COVID-19疫情衝擊,許多企業意識到數碼轉型是一種必要,必須適應未來的時代需求。尤其這些年,許多製造業面臨勞力短缺和ESG減碳兩大挑戰。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廠商引進機械手臂、自動化系統、工業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把傳統生產線變成智能產線。
ADVERTISEMENT
擁有近30年曆史的新代科技(Syntec)剛在馬來西亞開設新工廠。他們主要研發機床控制器的軟硬體、伺服驅動、伺服電機等,而旗下的聯達智能公司則主打工業機械手臂和雲端產品,為工業4.0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以前要說服工廠製造商引進機械手臂,我們要上門拜訪好幾次才行。疫情之後,反而是他們自動找上門。”新代科技總管理處總監黃芳芷說,除了疫情因素,另一個原因是科技進步太快,機械手臂彷彿變成了工業生產的重要組件。
這些年,新代科技便推出“Robot Cell”(機器人工作單元)。在原有的生產線添加一個獨立平臺系統,然後配置自動化的機械手臂,讓它取代重複性的勞力工作。
◢助工廠做數碼轉型
對許多中小型企業而言,如果全面數碼轉型會面對很大的成本衝擊。她認為,不妨從局部開始,因為有些製程是不能亂改。中小型企業可以用手臂單元結合現有的組裝線。
在生產過程當中,只要有一個環節是標準過程,一切都可以量化,那麼就能安裝機械手臂或“Robot Cell”。
“只有標準化、數據化,我們收集數據以後才能夠優化整個工廠的製程。”黃芳芷補充,他們不僅僅是做“Robot Cell”,而是協助工廠做數碼轉型,再進一步達致智慧製造和工業4.0的目標。
她認為,機械手臂肯定會取代一些重複性的勞力,但她希望協助工廠朝智慧製造的方向前進,並符合ESG減碳的方向。

◢機械取代不友善工作崗位
智能工廠的主要特徵是人機共存和協作,經過編程後的機器手臂可以滿足不同類型的自動化需求,並且能夠承擔高負荷和高風險工作。
新代科技亞洲營業處處長謝汶宏認為,對員工不友善的工作崗位應該由機器代勞。
他以本地一家鮮奶廠為例,在生產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需要員工搬運一箱箱的鮮奶。一箱鮮奶的重量介於8至20公斤。然後平均每6秒會有一個箱子出來。
員工是難以負荷長時間的勞作,久而久之還會形成職業傷害。最後,該鮮奶廠在2021年引進機械手臂,解決了這個環節的勞力需求。
“它(機械手臂)也符合了ESG的approach,你留得住員工,讓他們覺得這裡是一個幸福企業。”黃芳芷說道。



◢機械手臂也有“視覺”
新代科技的六軸機械手臂還有一個強處,那就是鐳射打標。謝汶宏說,以往鋼鐵原料公司需要在鋼卷外圈用油墨噴印生產履歷和編碼。但是用噴墨打標會有油汙,會對環境或操作人員造成汙染。
由於油墨難以清除,客戶收到之後,需要切除印有號碼區域的鋼卷帶,導致材料損耗。如果使用鐳射打標,機械手臂會搭配雷射打標系統、影像攝影機、AI影像辨識系統和雷射測距儀等定位系統,精準地在鋼卷的鋼帶位置打標,以避免任何原料損失。
他說,通常鋼帶不會在固定的位置。因此,新代科技的手臂會搭配視覺辨識系統,自動地定位鋼帶位置。
謝汶宏說,機械手臂現在可以夾更小的物件,小到像鎖螺絲已經是手臂必備的基本功能。這一切歸功於AI演算法,還有視覺辨識度,讓它可以拿捏好力度,精準到位。
“我們細緻的地方不是在於手臂的抓取(能力),而是軟體優化。”黃芳芷舉例像焊接壺嘴,這就需要良好的運動演算法,才能讓手臂精準地焊接起來。
那麼在AI時代,機械手臂又如何與AI結合?謝汶宏稱,新代科技幾個月前剛推出的協作機器人就擁有AI智能防撞功能。協作機器人是會在員工旁邊工作,一旦碰觸到員工,它會立即停止,以確保員工的安全。
另外,他們還導入了一個設備壽命偵測系統,可以依據耗損度來規劃維修期限,以確保工廠的產能不會中斷。
相關文章: CelcomDigi打造AI體驗中心 帶你預見未來科技世界 【科技 TALK】IG貼沒人關注點贊?也許是這5個原因……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东京23日讯)因为担心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自分银行日本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只有48.5,虽比3月48.4要高一点,但从2024年7月开始,都一直在荣枯点50以下,属于景气萎缩的状态。
制造业的新订单指数的下跌程度是去年2月以来最大,日本制造业者的商业信心,也是滑落至2020年6月以来最低。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前景和贸易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加上日本缺工以及人口老龄化严重,都有损制造业的信心。
4月制造业PMI 48.5
服务业升至52.2
《路透社》指出,者的信心虽已跌到近5年来新低,但乐观来看,在客户需求逐渐改善且营收提升下,服务业却重新回到成长的正轨。日本4月服务业PMI,从3月50增加到52.2,销售业绩创3个月最高。
至于日本4月综合PMI,是从3月的48.9,回升至51.1。
不过,日本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面临通胀上升的压力,投入生产的成本也是2年来新高,但日企大部分还是决定把多出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没打算自行吸收。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