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2/08/2024

民间舞蹈

中国舞蹈

民间舞蹈三级跳

田露

敦煌舞

民间舞蹈

中国舞蹈

民间舞蹈三级跳

田露

敦煌舞

【民间舞蹈/02】中国“三级跳”模式 将土俗舞变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民间舞蹈三级跳之第三跳:
田露在2006年的作品《红珊瑚》,虽然舞者没有拿道具,但观众仍可以感受到她从民间挖掘的素材,有《海阳秧歌》动作的影子。

中国拥有56个民族,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在的保存、呈现以及再现,中国的舞蹈编导又是如何将它们从民间带入校园,甚至登上舞台,发展成艺术舞蹈又不失传统?

报道:本刊 陈星彤
图:取自网络

ADVERTISEMENT

“在中国如何将民间语汇转换成舞蹈的过程,我们叫做‘双创’。”

来自中国的舞蹈学者暨舞评家江东表示,双创指的是在民间舞蹈上,如何用传统留下来的舞蹈形式,让它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以及创新性的发展的方式。

“为艺术生活服务”,是中国的舞蹈编导不断思考的问题。他表示,在这之中就属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授的表现,最为出色。

2013年的作品《涟涟有鱼》,田露用海阳秧歌表现的一条鱼,音乐用的也是当地的民间音乐。虽然没有再看到扇子和手绢,但其中的律动几乎都是海阳秧歌的律动。

“2014年,她编创专场晚会《缘从民间来》,意思就是所有缘分都是从民间来。她运用民间语言创作不同的舞蹈作品,呈现和表达自己多年来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研究与思考。”那田露又是如何通过民间传统的舞蹈形式,最终将其带入教学内容,再登上舞台?江东表示,这离不开创作的“三级跳”过程。他以中国山东的民间舞蹈──海阳秧歌作为例子,从视屏中可见民众拿着手绢和扇子,在广场上载歌载舞。

▲江东表示,中国保存与编创的民间舞蹈体系完善,但保留民间舞蹈的在地元素,不会跳得像现代舞,是编舞家的最大挑战。(谭湘璇/摄)

以三级跳方式保留民间舞蹈

“在中国我们有个说法叫做‘老艺人’,就是掌握最传统舞蹈的这批人。有一批在城市的,学过舞蹈的专业人士,向老艺人学习之后继续往下传承的,我们叫做二老艺人。”

而这些民间的舞蹈形式,在经过他们的“加工”带入课堂,这就是“二级跳”。至于第三级跳,就是田露创作的舞蹈作品。江东表示,好比根据海阳秧歌创作的《红珊瑚》,便是田露在学习民间舞蹈之后,由最原始的素材再经过课堂转化,最后变成舞蹈的语言。

“当田露老师看到这样的民间舞之后,在课堂里又进行了组合化的提炼,再用这些东西进入到创作。”

中国著名舞蹈家田露。

民间舞蹈带入课堂的限制

江东强调,如是的创作在当地称之为民族民间舞的创作。

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编舞者必须使用民间的舞蹈语言编排,“我看到很多舞蹈学生在表演时,他们的创作用的也是民间舞的语言素材,但我看他们的作品时感觉像现代舞。”

究竟要如何才能在舞蹈创作中更靠近民间民族舞蹈风格,江东以田露的观点分享予大众参考,“她说,一个地区民间舞蹈风格及节奏的特点,体现该地区民百姓的性格特征。因此,在认识的基础上完善它,然后重点化、鲜明化,从民间舞的素材升华,转化为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民间舞蹈三级跳之第一跳:
农村跳的海阳秧歌是最传统的民间舞蹈,他们以节庆的方式表演。但随着乡村城市化,年轻人都到城市谋生,在民间看到这样的舞蹈,只有节庆时期。参与舞蹈舞者有男有女,女性舞者的这些动作被中国舞蹈工作者捕捉,将其带到课堂。

而若民间舞蹈要进入艺术范畴,就得视艺术家个性的自我表达,过程中必须经历素材的选择、认识和提炼。他直言,民间民族舞蹈是老百姓的生活,经由艺术家的眼睛看到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在心中酝酿沉淀再经过升华,才能将民间素材转化为舞蹈作品语言,体现在舞蹈舞台之上。

保留民间舞鲜活性很重要

对于中国民间民族舞蹈的传承,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的教授袁媛也有一番见解。她表示,民间舞蹈创作源于民间、传承于课堂、发展于舞台,“民间的鲜活性一定不能死在课堂。若到民间去看,人民在跳舞的时候那种由内而外的幸福感,还有那种非常自然的舞蹈,真的会让你热泪盈眶。”

袁媛所编排的“心有所属”原创舞蹈作品,荟萃由“蜀地逸彩”“情漫山川”两个篇章构成,展现民间舞蹈的特色。

她认为,很多时候,课堂上的舞蹈老师刻意地在动作上“死抠”而没有了民族文化,“我觉得那样的传承和氛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她也强调,舞台的艺术创作不单是课堂素材的堆积,而是“从人出发”最终走向人的一门艺术。

“创作一定要是来自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动。有了自己的感动才能去选择,我需要什么样的元素支撑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袁媛编排舞蹈作品“心有所蜀”,带领四川师范大学学生亮相中国的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她以四川羌族间的民间舞蹈为基础,编排的《走祥云》为例。该舞蹈结合羌族民族的历史故事以及精神,“我看到他们今天的幸福再想起他们艰难的历史,‘走’是奋斗的意思,‘祥云’是中国人隐喻的吉祥。民间有句话说:‘心中有祥云,大路小路任你走’,我抓着这样的概念完成这样的作品。”

在作品中,袁媛使用羌族民间舞蹈最传统的转胯画圆元素,寓意“走”。同时加入现代的交响蝶舞,“田露老师曾说过,若我到山里边走,那舞蹈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倾斜的,要有现实的感觉。”她再三强调,舞蹈一定是要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因为我们的舞蹈不是再现生活,它是再塑生活,我觉得艺术应该是创造比生活更美的生活。”

民间舞蹈三级跳之第三跳:
2003年,田露创作《翠狐》,它的创作和发展是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传播,采撷海阳秧歌提气“悬针”状态的拧倾体态,大量地将海阳秧歌中的肢体动作融入,用秧歌将灵狐形象塑造得非常完美。

外国学者不认可

但江东坦言,民间舞蹈的三级跳过程,并不被外国学者认可。

“他说再创作的舞蹈不是folk dance,不再是民间的舞蹈。但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念,是从民间、教学、再到艺术创作,这样的一个是‘三级跳’过程。”

对此,来自中国兰州文理学院讲师解雨姣认为,透过将民间舞蹈带入校园,才能保留舞种。她目前正在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而敦煌舞最大的特色,便是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舞姿中挖掘、研究并创建成中国古典舞新流派。

解雨姣认为,透过将民间舞蹈带入校园,才能保留舞种。(陈星彤/摄)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丝路花雨》把敦煌乐舞壁画用舞剧的形式登上舞台。看见该舞团取得空前绝后的成功后,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高金荣决定进一步挖掘和整理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立志开创一门敦煌舞蹈课程。

“高老师说,一个好的舞剧可以发展,但要如何传承40年、50年甚至上百年,它应该要建立一个教学体系,去培养人才,来维持和保护这样的舞种。”她说。

舞剧《丝路花雨》的问世,融入敦煌舞元素,引起中国舞蹈界的极大关注。
相关稿件:
【民间舞蹈/01】保存与复兴民间舞蹈 大马舞蹈该长什么样?
【大马华语01】马来西亚华语变调了吗?
【丰收节/02】长屋里的众生相:战斗到底的伊班精神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