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柴燒工藝的精神,從作品中體悟人生,宗平法師將聯合本地陶藝工作者張崇堅與劉娟在其佛舍主辦“樸度陶心會”柴燒陶器展覽,希望通過這項展覽,把當中的工藝與生命力勾勒出來,學習接受生命中的意外與不完美。
柴燒陶器,一如人生需要時間沉澱,讓柴火慢慢地把它燒製成品,中途或許會出現意外,讓一灶的作品付諸一火炬。
ADVERTISEMENT
正因為不可預知的成果,令柴燒陶器更顯珍貴,凸顯了陶匠與作品的手藝與精神,表達出人與作品的和諧關係。
八蚌佛子舍住持宗平法師形容,古法柴燒的陶器,質樸又接近大自然,不完美但自帶一種生命力,把匠人的手藝與精神融合一塊。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柴燒工藝的精神,從作品中體悟人生,宗平法師將聯合本地陶藝工作者張崇堅與劉娟在其佛舍主辦“樸度陶心會”柴燒陶器展覽,希望通過這項展覽,把當中的工藝與生命力勾勒出來,學習接受生命中的意外與不完美。
宗平法師:做陶器不可急躁
宗平法師認為,現代人都被時間控制了,凡事都講求快,也不允許有意外出現。但在柴燒工藝中卻只有等待,從做陶器的那一刻開始,等待泥幹、入窯燒製等火溫,等開窯,這些過程都不可急躁,是作者與時間的關係,人與作品和諧的表現。
因此,他希望藉著這些作品分享匠人的故事,借用柴火的溫度來看待生命。
他表示,這是該佛舍第一次主辦柴燒陶藝展,讓與會者欣賞陶器藝術的同時,也引導與會者讀懂創作者的人生故事,分享生命、生活、價值觀與認知,解讀每件作品的精神層面。
“每件作品過程都有我們看不到的和諧,從泥土、乾燥、溫度,一切都需要和諧才可以完成,就如人不懂得和諧,就會困在其中,會變得很痛苦。”
鍾愛柴燒作品的宗平法師,以人生回到原點來比喻一件陶器。從出窯到物盡其用的那一天,最終碎裂或打破後,就讓它迴歸到土地,以樸實的原貌迴歸大地。
也是馬佛青顧問的他表示,他的佛舍裡有很多張老師的作品,經常有大專生來找他開示時,好奇為什麼這些陶器都是如此粗燥,甚至有缺陷。
“我會向學生解釋這些柴燒陶器的由來,教會從心去欣賞它們的美,進而理解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一切,正如柴燒無法100%做到我們想要的成果。”
他表示,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製作,獨一無二,經由不可控制的柴燒過程,呈現出樸實自然之美,一如生命印上歲月的痕跡一樣。
從事陶器創作已經45年的張崇堅與學生劉娟,這次共展出約150件作品,主要是實用的作品,包括茶具、花器、器物等。
張崇堅:感受器物的精神面貌
家鄉在沙巴的張崇堅表示,剛開始做陶器時是在工廠旁自設一個柴窯,後來去臺灣學習釉陶,放棄柴窯,從事工業生產。
“最後我發現還是柴燒出來的作品更有特色,所以在2000年就回頭選擇柴燒,燒出來的作品很多面貌,把這些面相提升到精神層面,就與佛教精神有所關聯。”
他希望大家在觀賞這些陶器時,不只是看到其實用性,還能感受器物所帶出的精神面貌。
曾經多次主辦個人作品展出的張崇堅,其作品多被中國人收藏。早在2001年時,他已經在中國主辦過展覽,以樸實的創作風格獲得當地收藏家喜愛,因此他在中國註冊了一個商號叫做“柴火龍窯”。
張崇堅表示,這次與宗平法師聯辦的陶器展,是一個有互動方向感的展覽,在精緻的佛舍空間中,感到陶器與生活美學的日常。
他表示,他做的每一件陶器,從找泥土到做出作品都是工夫,當作品出窯時,他最大的期待不是看器物的表面,而是去感受每一件作品的內在精神層次。
劉娟:感受到平靜
參與展出的劉娟,是張老師的學生,她說:“學習陶藝對我來說是一種修行,在做陶的過程中,讓我學會專注,也讓我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從泥土到一件作品完成的過程中,時常會經歷很多的意外和破損,這些都反覆磨練了我的心智,也讓我學習去接受世事無常!我把學習陶藝的精神運用到了生活中,雕琢器物,也好像雕琢自己的人生!”
樸度陶心會
日期:2024年9月1日至13日,上午10時至晚上7時(需預約)
地點:馬六甲八蚌佛子舍
參展者:陶藝工作者張崇堅與劉娟
聯絡 :06-232 2152(佛舍)、017-227 8222(瑞琪)
相關文章: 【國際茶日 | 行走江壺/01】制壺人的故事 【國際茶日 | 行走江壺/02】修壺人的故事 【國際茶日 | 行走江壺/03】藏壺人的故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