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可以偶從臉書看小道消息,但不能完全取代主流媒體。零食吃太多,本末倒置了,終將營養不良。
在已無法拒絕在社交媒體擷取訊息的情況下,我依然把紙媒和網媒硬生生切隔開──紙媒是正餐,社媒是零食。零食雖然多樣化且眩目,但不是必需品。
ADVERTISEMENT
網媒內容經常不按牌理出牌,隨時睡個覺起床,還不足七個小時呢!網絡世界已經鋪天蓋地被某一事件洗版,近乎大部分的人都在議論某件事。而這某件事,可能只是某藝人失言、某個小販檔口有人發生衝突等雞毛蒜皮的事,但因為大家留言、不斷轉發分享,迅速變成矚目事件,甚至比國家大事更受關注和被討論。
你無法想像這事件對社會、國家,仍至個人有甚麼影響,但它就是莫名其妙變了一場輿論海嘯,被討論、有時也被惡搞,佔據網絡使用者的視線的事。我常會好奇,大學裡教大眾傳播或新聞系的教授會會怎麼解讀這現象?新聞學是怎麼教導學生看待這類事件?新聞事件,不是關係到公眾利益才有價值,才會被注視嗎?可這類事件卻登堂入室,成了“重點事件”。
這類事件裡面的人物,儘管其行為有違道德、乖離常情,被斥為是敗壞社會風氣的反面教材,但依然有商家去捧場,邀請站臺。於是社會越來越是非不分,只求吸睛,至於有甚麼後遺症或負面影響,都已經不在話下。
社交媒體上天天都有極個人且是是非非的事件,縱使你沒興趣,大數據也因為種種原因(特別是對方買了廣告)硬硬推送到你面前,給你餵食。
我甚介意有時連主流媒體或紙媒也受到影響而隨著網媒八卦新聞起舞。當網媒也能影響紙媒時,主流媒體是岌岌可危的了。
但這情況恐怕無法完全倖免,而且只會越來越嚴重──除非你能徹底擺脫手機、電腦,但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ikTok、Twitter、Threads等重重包圍著你,看你能往哪裡逃?
現在,我已經妥協得不介意要和社交媒體共存,畢竟我依然想和社會接觸,但我耿耿於懷不斷被誇張、不實的廣告轟炸、被沒有營養的事件推送到面前。
儘管說大數據是根據你有興趣的課題推送資訊給你,但天曉得有些課題內容我只是想“只取一瓢”,不是想被溺斃。可是今天卻被漫天漫地的無從脫身,感覺被綁架這樣。
是的,確是有被綁架的感覺,不管你打開手機、電腦、郵箱,那些你已經厭倦的內容不斷推送前來;你要重複再重複的刪除或打X,即浪費時間,又影響閱讀的情緒。即使你付平臺費用希望不受廣告干擾,但無孔不入的廣告還是有機會透過隙縫向你邪笑說:“我又來了!”“我又出現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欠營養的話題漫天漫地存在。本來網絡時代裡,我們已有資訊過多的焦慮,資訊過多再加上雜質更多,怎會不覺得精神煩躁?
這一陣子我一直在思考“是誰綁架了我?”“它怎麼綁架我?”“我能否逃脫?”我擔心繼續被社交平臺上的劣質內容影響,終將成為俘虜,無法再有自主能力。
相較於過去廿年前社交媒體還沒有佔據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時代,如今我們每個人都已不知不覺深陷其中,被手機和社交網絡五花大綁。
不只被五花大綁,加上詐騙集團、虛假消息如潮水般湧入社交平臺。前一陣子,朋友傳了以下訊息給我:
“數字時代來臨了,卻被詐騙集團大量運用。
上面二者的結合,結果出現了:開始害怕數位的一代。現在,人們開始……
不敢接電話、不敢掃描QR code、不敢點擊link、不敢下載Apps、不信手機照片、不信手機美女、不信手機視頻、不敢在網上填資料、不敢分享自己家裡照片、不敢分享孩子照片、不敢拍照比V手勢,可放大指紋……
看來,物極必返。人們可能又要回到實體了。”
不懂朋友最後預測的“物極必反”是否準確,但“回到實體”卻真的是厭倦了虛擬世界裡唯一能逃生的路,不管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在精神生活。
縱使無法全力抽身,至少兩隻腳──一隻腳踏在網絡世界,另一隻腳也要穩穩踏在現實世界。
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可以偶從臉書看小道消息,但不能完全取代主流媒體。零食吃太多,本末倒置了,終將營養不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