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我们

|
发布: 1:44pm 25/08/2024

原住民

少数民族

马来西亚文化遗产迷你模型馆

粘土艺术

MinNature Malaysia

原住民

少数民族

马来西亚文化遗产迷你模型馆

粘土艺术

MinNature Malaysia

文遺迷你模型館新系列 粘土捻出42民族特色

报道:李佳憓
摄影:陈启基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展覽也有展示大馬各族生活方式的不同場景、各族傳統美食、生活文化、各州特色建築等袖珍模型,顯示這片土地孕育且融合著族群各異文化。

“我們以手工製作了全馬42個種族的迷你模型,若你是來自還沒被髮掘的、土著或少數民族,歡迎來分享你的家族文化故事!”

全國堪稱最大的文化遺產迷你模型館由團隊親手打造,最近推出全新系列——馬來西亞人民(People’s of Malaysia),用栩栩如生的黏土藝術向世界介紹那些土生土長、卻幾乎不會在教科書或電視廣告裡看到的多元族群。你,又認識多少個?

ADVERTISEMENT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MinNature Malaysia團隊希望世界看見馬來西亞的多元之美,右二起為範振發和陳思親。
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室內展區被劃分不同區域,最新展出的是People’s of Malaysia series (馬來西亞人民系列)。

7人團隊耗時2年完成製作

佔地1萬3000平方尺的迷你模型館位於吉隆坡金河廣場JUMPA區一樓。一踏入,顧客彷彿化身“巨人”鳥瞰著大馬多座文化遺產城市與建築、古老街道和眾多標誌性歷史景點,而在數萬個袖珍模型生活的小人國裡,最尾的角落多了幾組新朋友。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展覽資訊:
金河廣場JUMPA區1樓
10AM至10PM(8PM最後進場)
票價:成人30令吉、學生及長者25令吉、6歲以下兒童免費

“仔細看的話,砂拉越的土著服裝比較多花樣多裝飾,就很七彩,沙巴的民族服裝則大多是黑紅配色。”

MinNature Malaysia聯合創辦人陳思親介紹,這是團隊7人耗時兩年完成製作的42個馬來西亞種族袖珍黏土人偶,每一個都呈現本身民族的服飾傳統與審美,來講述各族從古至今穿在身上的文明。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團隊參照歷史照片並瞭解大馬各民族故事背景,耗時兩年調查、搜尋材料和製作上色,每個細節都拿捏得仔細。

除了三大民族馬來人、華人和印裔,展示中的還有錫克人、伊班人、卡達山杜順人、峇峇孃惹、克利斯坦、塞芒族、肯雅人、伊朗農人、倫巴旺、比達友人、伊達安、本南族、塞諾伊人、美拉瑙人、提東人、穆魯特人、克拉比特人、(海)巴瑤人、蘇魯克人、米諾克人、實裡達人、基瑪拉岡人、松索貢(Sonsogon)、仄迪人、比沙亞人、卡達央人、龍古斯人、巴基斯人、卡延人、烏基特、普南族、格查曼族、瓦伊族、Tindal社區、士美萊族、朋吉人、拉吉布族群、米南加保社區和瑟卡班族群。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塞諾伊人(Senoi)是人數最多的半島原住民,大多是農民,從事一些狩獵採集活動。
參考舊照史料畫面製作 

一個手捏的黏土人偶不滿手掌大小,但從頭到腳的細節一點也不馬虎,都是團隊參考舊照片和歷史資料畫面,再比對族人的口述描繪後一筆一畫勾勒的擬真作品。陳思親說,除了穿著顏色、配飾和樂器種類,他們也會嘗試“解密”傳統服裝背後的文化意義,就連頭飾中的羽毛是用哪種鳥的羽毛都要找出來。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各族人偶模型的傳統服裝和裝飾的位置都很講究,團隊必須依據實事和史實,不能因自己的設計喜好隨便亂做。

“比如生活在砂拉越部落的卡延族群,女性會套上肩帶,穿兩條打叉的代表已婚,只穿一條的代表未婚;龍古斯人則是沙巴最傳統的民族之一,傳統服裝以黑色為主,衣服上往往有幾百粒價值連城的古董珠子,傳統婦女會在手臂、腿、脖子和腰戴上黃銅線,臂圈常常會有白色珊瑚殼鏈。”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卡延人(Kayan),主要居住在砂拉越特別是巴蘭河和拉讓河流域的內陸地區,以農業維生。

有趣的是,這些參考都是1950年代以後的史料,因為在五十年代以前,大部分原住民是裸上身或根本不穿衣服,包括女性。但團隊還是儘可能讓模型保留原始,如現存於柔佛南部的原住民實裡達人世代靠海而居,老一輩會用草和葉子做成衣服,赤著腳丫生活。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實裡達人(Seletar)過去居住在船上的遊牧民族,沿著德布勞(Tebrau)、柔佛和新加坡海岸線的沼澤地,如今長居於柔佛南部的幾個村莊。
原住民提醒不完善馬上糾正

工作忙碌,難免有出錯或不完善的地方。陳思親舉例,一開始團隊把加拉畢族(Kelabit)的帽子塗上白色,直到有位加拉畢人來看展時提醒,這是隻有辦喪事時才會頭戴白帽,平日族人的頭飾都是五顏六色的。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加拉畢族(Kelabit),主要居住在砂拉越峇里奧高原,從事水稻種植,珍珠飾品是尊貴的標誌,男女都會佩戴。

“我們當場就把模型取出來,在這位加拉畢朋友的解釋下直接重新上色,手腕上的花也是後來加上去的,這是加拉畢人表演時的裝扮。”

另一個則是巴瑤人。很多人不知道,巴瑤族又分為 Bajau laut(靠海維生)和 Bajau darat(靠農維生),陳思親團隊製作的模型是海巴瑤人,但文字介紹卻是陸巴瑤人。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海巴瑤人(Bajau Laut),也稱“海上吉普賽人”以其水上能力而聞名,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游泳、狩獵和捕魚。

“我們以為巴瑤族就只有一種,現在經他這麼一說,我又要去找陸巴瑤人的資料了,哈哈,很有趣。”

每當有本族人在展區糾正錯誤,陳思親都會非常感恩,認為這種互動和緣分很奇妙,一些土著還會主動開口描述更多關於他們祖輩的故事。

另有8種族仍在製作

目前此係列共展出42個大馬種族,另有8個種族在製作中。“這是我們手上暫時有的資料,但這個系列不會只停留在50個種族,也許會越來越多,因為馬來西亞族群太多元、太豐富了!”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馬來西亞人民系列目前展出42個大馬種族,並提供馬來文、華文和英文三語解說。

相比半島本地人,她發現外國人對我國多元族群更感興趣,願意花時間慢慢端詳各族模型和細讀解說。連續兩年獲得旅遊網站TripAdvisor評選為旅行者之選及5星景點後,迷你模型館吸引了許多外國遊客,團隊也一直在改進和豐富展區,包括設計互動環節和隱藏彩蛋。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陳思親說,相比本地人,她發現外國人對我國多元族群更感興趣,願意花時間慢慢端詳各族模型和細讀解說。
各族和諧共處是馬最美畫面

讓世界看見馬來西亞,是創辦人範振發和陳思親的創作理念,而我國多元族群和樂融融同時又保留各自獨特文化特色,對他們而言是大馬最美的畫面。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陳思親:我們設立這個迷你模型館就是希望讓大家知道,華人也分為不同籍貫、意識少數民族的存在,不是隻有課本上的三大種族或卡達山和杜順。

“這種和諧的生活方式和相處的融洽感就很美了,國外幾乎很難看到。”陳思親補充,各民族同住一屋簷下也許還算常見,但相比一些國家種族同化,我們各族能夠把濃厚色彩的傳統文化保留得相對完整和豐富,是值得驕傲和宣揚的地方。

就如MinNature Malaysia團隊中有客家人、廣東人、福建人、丈夫範振發是來自馬六甲的峇峇孃惹、前成員有巫裔和印裔同胞,甚至是來自國外的印尼和菲律賓朋友,這些年來,彼此在策展上腦力激盪也在不同族群身上相互學習。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陳思親(左)的丈夫範振發是來自馬六甲的峇峇孃惹,兩人對馬來西亞多元特色元素充滿熱情。

“所以我們有很多馬來甘榜的袖珍作品都做得很逼真,組員會細心描述他的老家是長什麼樣子的、以前馬來人搬家的情形、童年遊戲是什麼,華人組員就分享不同籍貫的美食和習俗,我覺得這樣很好。”

隨東馬朋友回鄉打開眼界 

陳思親來自檳城,在新加坡留學時認識了一班東馬朋友,“當時我的室友和同學很多是來自砂拉越和沙巴的土著,比如伊班人,我偶爾也會跟隨他們回到家鄉,他們的見識讓我打開眼界,在整理東馬土著資料時也會請朋友幫忙。”

投身文創領域後,團隊們身邊的教會朋友經常走入深山、森林或靠海村莊去尋找不被主流看見的少數群體並提供幫助,這時陳思親就會拜託他們拍一些照片回來,由團隊再滾雪球般進一步查找資料和詢問專家。超級幸運的話,還能遇到願意分享童年記憶的長輩緩緩地講述半世紀以前的生活面貌。

“時間就是關鍵,在製作馬來西亞人民系列時就有好幾個土著長輩在拜訪完後逝世了,所以我們都在跟時間賽跑,再不做的話,這些遲早會失傳。”

讓世界看見獨特民族

因為這個系列,陳思親和團隊對這片土地上的多元群體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愈靠近,就更加清楚知道這些少數族群長久以來面臨的困境。而他們做的第一步,就是透過袖珍模型讓世界的人看見這些獨特民族的存在。

陳思親:“一些本族人看到自己的族群模型就很開心,忍不住到門前櫃檯跟我們分享真實感受,對他們來講有種‘哎呀,我終於被發現了!’的感覺,這些回饋和鼓勵是我們持續去發掘更多大馬多元族群之美的推動力。”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開放式的工作室讓到訪者近距離了解袖珍模型和使用3D打印技術的製作過程。
擬用3D技術保留作品

黏土手工藝有個問題,就是時間久了會發黴,隨意觸摸的話也會影響模型色澤和品質;就算噴灑了藥水,還是會有一些小昆蟲去吃它。因此,團隊未來考慮改用3D打印技術讓“馬來西亞人民系列”的小人物能夠永久保存。

“除了3D打印技術,我們可能也會用真正的布料去做(傳統服裝),包括羽毛、珠子等原材料,就更逼真也會更細緻。”

陳思親接受訪問時透露,團隊接下來也會開始製作大馬獨特的文化和藝術,例如馬來傳統風箏——WAU、陶器、皮影戲、傳統燈籠、製作舞獅頭、陀螺等,她坦言這比製作傳統服裝還難,因為許多手藝藝術是無形遺產,有的更瀕臨失傳。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團隊接下來會著手於保留大馬多元的藝術文化,如製作傳統燈籠、馬來風箏WAU、陀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以我們一樣在跟時間賽跑,把各族的傳統手藝和文化用我們的方式保存。”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