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5日綜合電)今年6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首次訪馬,慶祝兩國建交50週年,他和大馬首相拿督斯里安華簽署聯合公報,提名舞獅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重申了舞獅對兩國的文化意義,並將該藝術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南華早報》報道,觀察人士表示,這兩個亞洲國家此舉凸顯了舞獅在幫助人們在當地民眾和僑民社區建立社交網絡方面起到的作用,除了強調了中國文化遺產在東南亞的“跨國性質”,也支持了中馬關係。
ADVERTISEMENT
世界遺產組織發佈《世遺名錄》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世界各地文明的傳承傳統和生活方式,例如中國的絲綢養殖、阿拉伯的伊斯蘭書法和泰國的民間舞蹈“諾拉人鳥舞”。
早在公元四世紀,包括中國文學典籍《尚書》(又稱《書經》)在內的文獻中,就有關於舞獅的記載。這一傳統在東南亞地區廣泛流傳,由歷史上發源於中國南方的社區傳承。
根據馬中聯合為舞師藝術申遺的聲明指出,馬中雙方將舞獅作為一種共同的歷史形式加以慶祝,並共同促進對這一共同遺產的保護。
中國駐馬大使歐陽玉靖稱讚此舉能夠 “在新時代更好地保護和弘揚舞師這一共同遺產”。這並非兩國首次合作保護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習俗。2020年,在中馬聯合提名下,送王船儀式被列入UNESCO名錄。
據美國弗吉尼亞州威廉瑪麗學院的中國研究教授威爾科克斯介紹,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將舞獅作為中國民間文化的象徵加以推廣。這種藝術形式不僅在電影中廣為流傳,還在中國代表隊參加國際舞蹈比賽的獲獎節目中得到了體現。
專門研究中國表演藝術和文化歷史的她說,中馬聯合為舞師申遺,反映了這一傳統在中國和大馬都有著深厚的根基,而且兩國都有活躍的當代舞獅團體。
“聯合提名有助於承認中國文化遺產的跨國性質,及其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性。”
據威爾科克斯介紹,舞獅已成為大馬當地華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馬華人還為舞獅的創新做出了貢獻,並主辦了大型國際舞獅比賽。
這種藝術形式的現代演繹通常在婚禮、企業開張和農曆新年等喜慶場合進行,舞獅者身著獅服,在節奏感極強的鼓樂聲中表演充滿文化氣息的雜技。
“在東南亞多元文化社會中,面對親同化政策或當地對中華文化習俗的禁令,舞獅有時成為公開表達中國少數民族身份的一種方式。”
大馬在1970年出臺國家文化政策,將國家身份的核心定義為本土馬來人和穆斯林,強調將非馬來人同化為馬來人。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表示,李強在為期三天的訪馬之旅期間簽署了14項諒解備忘錄,當中包括榴槤貿易和半導體投資,而聯合申遺是其中一項協議的“後續行動”。
他表示,這份名為“文化合作協議執行計劃”的諒解備忘錄有效期至2029年,是“兩國之間長期而密切的文化聯繫的體現”。
“中馬之間的這種文化合作並非出於地緣政治壓力,而是反映了兩國人民之間共同的價值觀和悠久的歷史淵源。”他指出,雙邊關係並不侷限於貿易和投資。
他也稱,“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是牢固雙邊關係的基礎,尤其是在大馬這樣的多元文化社會中。”
許慶琦指出,我國融合了源自中國、印度、伊斯蘭教和西方的文化,中華傳統在這裡得到了 “很好的保存”。
“舞獅已被大馬所有社區所接受。現在有一些舞獅隊,成員主要由馬來人和印度人組成。”
他說,大馬還打算將 “二十四節令鼓 ”提名申遺。該表演藝術參考了中國古代農民,為指導農事和農耕活動而創造的農曆二十四節氣。
“由於該表演植根於中國古代傳統,如果馬中聯合申報,被列入名單的機會會更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