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民族的靈魂,也得多一些同理心的跨文化吧!何況聰明的馬華人若總是在有用和無用之間做功利取捨,這樣的文化認知,談何明顯之變化,精神之超越呢?
ADVERTISEMENT
為嘉庚學堂線上課程開講,沒想到竟已進入第五年。今次開講的是“中國文化概論”系列二,說到中國的思想和百家爭鳴,就有學員提問:“請問老師,中國思想在‘南下’ (到馬來西亞)以後遇上並融合了西方文化和在地的多元民族文化之後,是否有著怎麼樣(特別明顯)的變化?”
文化不會一成不變的,但文化也有其根基。您說的文化是指核心的思維層次,還是衣食住行的混雜交融呢?而且以上的提問,或許還是一個關乎“現代性”,涉及認知和心態的問題。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傳統與現代,傳統即是自己的中華文化,現代就是西方文化,而西方的現代文明講的是能驗證的“科學”。迄今,很多華人仍以為接受西式教育,是在當代社會很“有用”的知識。而知識就是力量,掌握“有用”的知識就更有競爭力,並似懂非懂以為華人傳統文化有很多的“不科學”,是封建、迷信的。然則,這些人又對西方文化了解多少呢?話又說回來,你問他什麼是自己的傳統文化?其實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覺得光有“傳統”或“華文”是不足以應付當下的競爭和挑戰。總之,“讀英文書”就是比“讀華文”高一級。
當然,我們也有人在推動馬華文化,然而這些文化的打造,多顯現在傳統節慶的推廣 ,以及表演文化的創造和再創造。二十四節令鼓藝傳播全球,舞獅舞龍世界NO.1。華人農曆新年,團團圓圓,怎樣塞車堵車都要回家過年,傳統年菜更是少不了,夜晚敢敢來放煙花和鞭炮。已是國家文化非遺的柔佛古廟遊神亦是興啊興呀發呀發,盡興嘉年華。端午吃粽子,中秋送月餅。中秋遊園會萬盞華燈,辦足一個月,但和二十四節令鼓一樣,或許原初可能是中文認知不足,美麗的誤會,中國有的是“遊園”,新馬成了“園遊”。若言節氣有二十四,卻數不出何來有二十四個節令。但這一些卻已“約定俗成”、“名從(原創)主人”,熱熱鬧鬧,鼓聲轟轟,開心就好。
倒是清明掃墓和中元普渡這兩個傳統節日的文化認同及文化傳承,比較“自然”生成、承傳和在乎。前者通過對先人的祭拜,祭品的共享,象徵家族的情感凝聚;後者在祭拜“好兄弟”的同時,也成了樂善好施行為的表達,中元標福品祈求健康平安,也是捐助慈善、為華教籌款的契機。
傳統與現代,習俗與(西方)科學,長輩與晚輩之間比較有點文化衝突的,或許是在懷孕、坐月子和生兒育女的觀念上。華人傳統禁忌多,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能說那是“傳統”,老祖宗傳下來的就得遵守。
其實,華人傳統文化在大馬,很多時候是個符號,是個圖騰。我們就是為了根,“捍衛”華教。說白了,可能是要維護你在大馬“存在”的象徵意義。就好像在外用餐早已普遍是使用叉匙,在家總要教教孩子如何使用筷子。
然而,什麼是華人的傳統文化?有些人或許會回望他爸爸媽媽公公婆婆,啊!重視家庭、長幼有序、男女有別,重男輕女……等等等,就是不公平。啊!再加一句:要穩定,不要亂。
說實在的,很多大馬華人對自己的文化,是沒什麼“鑑賞能力”的。我們可以興奮敲擊二十四節令鼓,卻未必體悟把節氣以中華書法寫在鼓面上“刻背”的意義。我們一直說要承傳中華文化,但隨便做個街訪,即使是華校生,很多時候恐怕也說不出孔子的中心思想、老子之無為,莊子之逍遙,更別說什麼“知行合一”。
當今華社還有兩個極端。一是主張全盤西化,以為傳統中國都是封建專制,落伍無用;而另一極端卻又是高歌“全面中華”,西方都是侵略霸權、虛偽的民主,中國崛起、西方敗落,中華傳統就是好東西。你罵他是“牧羊犬”,他笑你是“中華膠”,然而說穿了,不管對中還是對西,更多的只是“相信”自己的優越性神話,而未必是靠獨立思考的分析和判斷。與此同時,我們對馬來文化和伊斯蘭,又都陷入另一層華夷辨的優越感,我們的“多元”潛意識裡存有高低優劣,對我們身邊的友族,何其傲慢和偏見。
語言是民族的靈魂,也得多一些同理心的跨文化吧!何況聰明的馬華人若總是在有用和無用之間做功利取捨,這樣的文化認知,談何明顯之變化,精神之超越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