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爱逛菜市场的男人,所以他写了《男人的菜市场》,从男性的角度去谈逛菜市场的乐趣。
他也是一个火车迷,喜欢搭火车走遍大城小镇,把旅途所见写了《11元的铁道旅行》。在低碳这个词还未为人所提起前,他已经实践低碳生活,他就是台湾自然文学作家刘克襄。
ADVERTISEMENT
对马来西亚并不陌生的刘克襄,每次来马总会找一个巴刹逛,接地气的看看巴刹的道地食材,跟小贩聊聊食物的味道,感受本地巴刹的“热带风情”。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陈敬晖
这次应邀来马参加诚品吉隆坡书店主办的“台湾文学系列讲座”,趁着空档就自个儿从下榻的武吉免登区酒店,探险似的走路到半山芭巴刹,这样的路程恐怕也没有多少个本地人尝试过。
他形容,这是一段惊险的旅程,走着走着行人道会凭空消失,然后要与车争路继续走下去;走下走下前面又出现一个窟窿,必须绕道而过,让他印象深刻。
逛菜市场是他在台湾的日常,每去到一个地方都想了解当地的传统菜市场,因此就上网搜索,知道吉隆坡有这么一个传统巴刹,就决定冒险走一回。
被问到“到此一游”后,对半山芭巴刹印象如何时 ?他说:“半山芭的景象,是60年代的台湾菜市场才有,想不到这里还存在。走在这里面就对照着过去(台湾),所以更有所感,也让我知道要改革一个市场的困难度有多高!”
那有没有看过在半山芭巴刹取景的《富都青年》这部电影?他又说:“我知道《富都青年》这部戏,但还没有看,这次走了一趟,回去后我一定要看!”
最爱大马咖椰
大马被誉为美食天堂,多元种族也造就了多元美食,但刘克襄钟爱的大马美食,竟然是我们日常不过的烤面包里面的咖椰,第一次尝到后就爱上它,甚至发生了“咖椰爆炸”的难忘经历。
他回想起那次的“咖椰爆炸”事件时不禁笑了笑说,当他第一次尝试到南洋经典早餐烤面包,就迷上了那一抹咖椰味道,这是他在台湾从未吃过的面包酱。于是回国之前,他特地买了一罐咖椰,用衣服卷起来放入行李箱,打算回去后慢慢品尝。
当他回到家,打开行李时禁不住当场哀嚎,因为行李箱里那罐咖椰不堪高压炸开了,行李箱里的衣物都沾上咖椰,不必涂在面包上,就可以嗅到那股浓浓的咖椰香味。
“之后我把所有衣物及行李箱都彻底清洗,但衣物还是留着咖椰的味道,那次经验到现在还忘不了。虽然情况很惨烈,但我还是很喜欢咖椰!”
所以第一站带他到半山芭富都综合商业大厦(ICC Pudu)的美食中心吃早餐时,见到餐牌上有烤面包,二话不说就只点了它,搭配一杯海南咖啡,开始了他的吉隆坡巴刹游的第一餐。
他表示,虽然光顾过吉隆坡不少熟食中心,但ICC Pudu给他很特别的感觉,好像回到台湾八九十年代,而且台湾也没有这样的集合各种熟食的食肆,人气沸腾,充满生命力。


他自言已经不会走一般观光旅游路线,比较偏向逛菜市场。
“也可能因为年纪到了一个阶段的关系,更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像几年前初认识马来西亚那样,四处找旅游景点。
这次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一种温习与更深入了解大马的状态比较多,游走得更到位,这对一个作家来说,会更有写作欲望及想要写更多的东西。”
与小贩对话 感受人文风情
当他来到第二个巴刹──蕉赖11哩巴刹后,这种想写更多东西的想法更油然而生,想写的话题是一根油条。
他说:“我回去想写一根油条。来到这个巴刹后,发现小小的巴刹就有3个卖油条的摊位,这种情况在台湾是看不到的。”
当天下午,他就在自己脸书专页上写了这么一段:技巧性开门见山地探问,是否有硼砂的使用。老板坚决表示,他们几乎不用硼砂,也不用碱水。加上,多人购买食用,委实无必要用硼砂延长食用的时间。




刘克襄表示,自己是安溪人,在台湾有读安溪历史,而蕉赖11哩巴刹是一个以福建人居多的社区,所以他在这里遇到安溪人,与小贩对话,让他对安溪产生更大兴趣,回去后会更想了解安溪与南洋的关系。
逛了两个巴刹之后,他发现一个有趣的人文现象。他在半山芭没有听到华语的对话,却听到日本人的对话及买菜,当下真的有被吓到,因为日本人素以爱清洁见称。在简单交谈下,才知道他们是居住在大马的日本人。
去到蕉赖11哩巴刹,听到熟悉的福建话,刘克襄顿时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小贩知道他是来自台湾后也备感亲切,更对他述说着对彼邦(台湾)亲人的思念。
“虽然是很小的事,却能够捉得到西马大都会里一些比较隐藏的庶民生活东西,对我来说走这么一趟就值得了!”
“在我个人来说,吉隆坡的新地标只是一栋很冷的建筑物,我更喜欢来这边找一些人带风味的东西,这些人文风情常会让我对照台湾的风物。”

他也看过好些大马作家书写下的大马,写的是人物、自然生态,原始环境或过去的历史,但他还没有看到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书写城市的作品,他很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作品来认识马来西亚。
惊艳邂逅老鼠粉
刘克襄在逛着蕉赖11哩巴刹时,经过一个卖面食的摊位时,脸上出现一个问号,想问又不知怎么开口,于是他问了记者:“我想问,什么是老鼠粉?我昨天在走路去半山芭巴刹时,也看到一些档口上写着老鼠粉,那是什么来的?”
解开疑云后,他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一种面食。昨天我看到那些档口上写着老鼠粉时,就很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是用来捉老鼠的吗?但它又出现食摊上,我也不敢去问人家这老鼠粉到底是什么,心里一直很纳闷。”
随后带他去一家餐馆用午餐时,刚好餐牌上有瓦煲老鼠粉这道面食,就点了这道食物,让他亲眼亲口验证。
当食物上桌时,刘克襄第一眼看到就说:“原来老鼠粉是长这样的,不就是我们台湾的米苔目吗?”
边吃边谈米苔目这个话题时,他说,大马的老鼠粉与台湾的米苔目有些不同,这里的老鼠粉是两头尖尖的,台湾的只有手工做的两头才会尖尖,大部分都是平头的机器做的,色泽也不尽相同。
“当你告诉我老鼠粉是一种面食时,我真的有种文化冲击的感觉,因为叫老鼠粉的东西,基本上应该是像辣椒粉之类调料,但被冠上老鼠这个词又觉得不是好东西的感觉,所以也不好意思问,怕被别人笑,没有想到竟然是米苔目!”
他表示,台湾米苔目煮法有炒也有汤,但有炒就不会有汤,有汤的通常不会有炒,当中客家人是以炒为主,闽南人则通常煮汤,还有一种米苔目冰的甜品,有机会去台湾一定要试一试。
谈起面食,他就提到在大马吃的福建面。这种粗大的面条在台湾叫做大面羹,是台中一种古早味食物。
“大面羹是台中农民做的传统点心。以前到了收成季节,附近亲友都会前来帮忙。收割完之后,农民就会用稻米根和韭菜做成大面羹来慰劳大家,在当时来说是一种便宜又有饱足感的食物。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这种景象,但像我这个年纪的台中人都应该有吃过大面羹,如今台中还有人在卖。”


是榴梿迷亦是火车迷
刘克襄也很爱大马榴梿,并说吃过大马榴梿后,就觉得泰国榴梿味道相差太多了。
他吃榴梿还吃出个人心得,觉得最好能吃上4个品种,才能比较哪一个品种最好吃。
他还记得有一年来马出席活动,主办当局特地安排了一众人到榴梿园大饱口福。抵受不住诱惑的他吃到停不了口,殊不知却吃上火,导致口腔溃疡,接下来的行程可就辛苦了,四处找凉水降火,所以他对榴梿是又爱又恨,每一个品种都想吃,但身子却受不了。
刘克襄是一名火车迷,在台湾经常办火车游活动,带人搭火车走遍台湾的大城小镇,也书写了多本有关台湾火车的著作。
他也特别喜欢大马的旧火车站,极具英殖民风采,与台湾火车站很不一样,所以这一次行程他也特地抽空去参观吉隆坡火车站,他在诚品吉隆坡的讲座会上提到,台湾的火车路线是环岛型,沿着火车路线可以绕一圈台湾。而大马火车路线则是呈“Y”字形,从南马北上就分成东海岸与西海岸两条路线,无法串连成环岛路线。
“我很想走一趟大马铁路游,刚好9月我会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讲课,逗留3个月,所以我会规划来一趟大马火车之旅。”
更多【人物】: 台湾作家马翊航/边学族语,边写族群文学 演员万芳/演出不是最终答案,每天不同的感受会产生新诠释 军事电影务求逼真激烈 ,徐添发:As real as it gets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他曾是“问题学生”,如今是享誉世界的主题乐园佼佼者,也是主题乐园领域中少有的东方脸孔领导人。他就是来自槟城、今年60岁的沈氏休闲集团(Sim Leisure Group Ltd)创办人兼主席拿督沈芝庆。
沈芝庆多年来的发型,一直都梳成注册商标的“怒发冲冠”,如今在这年纪看来,更像是“叛逆中年”,也有人直呼他为“老顽童”,他都照单全收,毕竟这是他在主题乐园世界中,不断追求“好玩、创新”元素与目标的象征。
文:本报 刘振仪
图:受访者提供
沈芝庆认为,学术仅占据整体教育的15%,在当今的环境中,其重要每年都在下降。但在马来西亚,人们追求教育时往往过度注重学术成绩,忽略了其余85%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他称之为“生活技能”,这导致个人的全面发展被忽视,尤其是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
他说,学术不等同于教育,在教育的真正意义上,学术仅代表一小部分。“但是,为何很多人看不到这项问题?这一道问题就是答案。通过系统化灌输下,我们已被洗脑并相信学术等于教育。对我来说,学术教育是一门生意,也是一套控制人们的工具,就像大型制药公司的故事。此外,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因为对于那些不习惯质疑的人来说,效果最佳正是12至15年的课堂教育带来的影响。”
“有一句古老谚语是这么说:‘谎言重复说多次,就会变成真相’,我们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来到教育的转折点。
“传统的学校教育不会像购物中心那样很快消失。但线上购物(可不必去购物中心)也是一种选择,并且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这就不禁让人深思了,不是吗?”
沈芝庆说,学术是指有结构地追求学科知识,从学校学习的语文、数学、地理和历史等基本科目,到更专业的大学学科。这个学习过程通常依赖死记硬背,即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做法。“相比之下,真正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原始和自然的学习过程,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自然、探索、观察和采取行动,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不仅在课堂上进行。”

他说,有些人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学,却过度强调正规学术,而不是注重于全面及体验式的学习,这将造成差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在生活中表现良好,尤其在企业和经商方面。
沈芝庆举证,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人都没有完成高等教育,有些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像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李嘉诚、比尔·盖茨(Bill Gates)、林刚河(Ekovest)、麦克·戴尔(Michael Dell)……我们的骆文秀、陈志远、汤爱迪生等,这绝不可能只是巧合。
“但请别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必须放弃学业才能成功。许多人在学校中表现出色,也同样取得很大的成功,原因是他们也在教育的另85%方面做得很好,不是单纯依赖那15%。
“一个人即便在学校考到很多A,也不代表这人拥有思考能力,而一个在学校所有科目都不及格的人,也不可能太聪明。”

思考能力是死记硬背的终结
沈芝庆提醒,进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普遍的现代,教育也在改变,从以往取得资讯和知识的模式,转向培养出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从未如此重要,这也是死记硬背学习的终结。你的未来将不再由你拥有多少个A或学位来决定,这是因为人工智能透过赋予每个人知识和资讯的力量,重新设定竞争格局。教育也必须让我们的下一代,为明天的需求做好准备。
“拥有批判思维的能力,就像能够打好羽毛球或足球,或者把歌曲唱好,这需要大量的练习。但遗憾的是,死记硬背几乎无法或完全无法培养此能力,毕竟批判思维,需要在接受之前提出质疑和挑战。”
学校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沈芝庆说,马来西亚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制度下,学校采纳的死记硬背教学法只是“洗脑”的做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而不是真正的学习。
“死记硬背要求你牢记并接受资讯,没有质疑甚至不完全理解,这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需要深入理解资讯背后的基本原则,要去理解‘这是为何’而不是‘这是什么’。”他举例:“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
他说,当然谁对谁错是次要的事,重点在于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教育核心的价值所在。
在他看来,依靠死记硬背的学生不会质疑被教导的内容,导致他们服从。但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学校采用死记硬背的这一套,将逐步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创造力来自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和做事,学校却在做相反的事,他们阻止独立思想和个人意见的做法,已经扼杀个人的创造力。”
他提醒,当教科书上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且不存在提出异议的空间,学校里的孩子变成了教科书设计出来的机器人。
“坏学生”不代表是没用的人
沈芝庆自揭,他于1982年在锺灵中学念中四时因为不服从和“有意见”的性格,其操行被班主任打D评。事关他在课堂上不会对老师的教导照单全收,反而在好奇或不明白时主动举手发问,甚至发表意见。但在老师眼中,这是“问题学生”的表现。
沈芝庆因此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并受到惩罚。1983年他念中五时,校长想出了一个主意——将他和几位同样被认为“有主见”的学生,与其他行为评分较差的学生编排到同一班级,这个班级被戏称为“问题学生班”。
“放牛班”有如龙虎门,有调皮学生、“阿飞仔”或意见多多者,都被校方视为“没有希望”的学生,无法考好成绩,老师不看重且不会细心教导。这件事让沈芝庆感到生气:“我的学校将好奇心视为罪行,就像犯罪或暴力一样。
“校长的策略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谜。无论如何,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这个因行为评分为D的班级在第二年取消。”
他发现,学校的本质是将学生培养成士兵,灌输类似军队的纪律,不允许质疑,服从才最重要,但他完全不认同这种做法。他本身就已证明,即便曾被归类为“坏学生”,也不代表他是一个没有用的人。

他强调,培养出有如士兵的学生根本不是学校乃至大学的目标,学校要求学生穿着同样校服、同一款袜子,甚至留着相同发型的做法,尤其应该受到批评。
“你跟我,我跟他,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家都保持独特性,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这才更重要。”
沈氏休闲集团至今参与全球超过300个主题乐园项目,包括Motiongate Theme Park(图1)、DreamWorks的Kungfu Panda(图2)、Lost Paradise in Bahrain(图3)、Ski Dubai(图4)、Laguna Waterpark(图5)等。 |
![]() |
![]() |
![]() |
![]() |
![]() |
沈芝庆认为,我国的传统学校教育长久以来犯下这样的错误,那是因为自称为教育家的决策者和所谓的学术专业人士,也是死记硬背的产物。所谓“由盲人带领盲人”,因此走向一个缺乏批判思考和创造力的未来。很快地,这将导致传统的学校教育脱节和过时。
“为何像我可雇用未来劳动力的雇主,却无法参与制定教育政策?这些‘专家’是否了解工作中的生产力和效率?他们是否有经营依赖创新生存的企业?他们是否面对商业生存挑战的经验?答案,其实都隐藏在这些问题里。”

母亲是学习榜样
“我母亲没受过教育,但她是我见过最成功,最勤劳的人。”
沈芝庆的已故母亲洪秀珍生于1934年,从中国下南洋来到槟城落地生根。母亲从年轻开始独自一人,靠着种菜、饲养猪只鸡只和各种杂工的收入,把沈芝庆共9个兄弟姐妹培养成才。
他回顾母亲这一生,每日忙个不停,清晨5时起床收割蔬菜带到批发市场出售,然后赶回家喂猪和鸡,下午去做各种杂工,晚上还要回家与孩子们一起缝制雨伞,至晚上11时才停下。后来,母亲的养猪和鸡场,也从小小规模扩大到数百只猪和上千只鸡。
“我母亲通过多年的努力,把一间破旧的木屋改建成一栋拥有两层楼、七间卧室的房子,这一切都来自她的辛勤工作!”
沈芝庆把母亲视为学习的榜样,母亲的身教,让他学习到勤奋与刻苦耐劳的精神。他更加认同一点,即一个人接受的85%教育里,其中一部分来自生活的环境。“母亲是文盲,但她在生活中非常成功,她在15%的学术是0分,但在85%的其他方面表现非常出色。”
“母亲不识字,但一生勤奋、坚韧、充满常识、性格坚强、聪明,靠自学成才,懂得家禽养殖场的成本和动物健康管理。”
更多【人物】: 周仰杰(Jimmy Choo)/从无名鞋匠到王妃御用设计师 大胆想像精彩人生, AI专家苏仲成: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从害怕大海到热爱深潜 伊帕用镜头掀开海底神秘面纱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