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活力名家

|

豪古一派

|
发布: 8:00am 27/08/2024

林家豪

物外游

尼亚洞

Tom Harnett Harrisson

最古老的东南亚人类遗骸

Barbara Harrisson

人类颅骨“Deep Skull”

林家豪/别有洞天——考古圣地尼亚洞

作者:林家豪

今年全球共有24处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包括南非纳尔逊·曼德拉纪念地、伊朗埃克巴坦那考古遗址、中国北京中轴线等。其中最大的惊喜,就是我国砂拉越的尼亚国家公园洞穴群考古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马来西亚第五处世界遗产……

West Mouth。(图片来源: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今年7月21日至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起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两大理事机构之一,另一个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世界遗产大会,主要内容是审议及公布入选遗产,还有评估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

ADVERTISEMENT

今年共有24处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19处文化遗产、4处自然遗产及1处混合遗产),包括南非的纳尔逊·曼德拉纪念地(Nelson Mandela Legacy Sites)、伊朗的埃克巴坦那(Hegmataneh)考古遗址、中国的北京中轴线等。其中最大的惊喜,就是我国砂拉越的尼亚国家公园洞穴群考古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马来西亚第五处世界遗产,可喜可贺!

为何我会说是惊喜呢?是马来西亚闻名遐迩的一处自然景观,但作为国民的我们,我相信99%的人对尼亚洞的印象只停留在中小学课文中的片言只语。其实,我国政府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将尼亚洞申遗。2010年,一度被提名,但最终被周遭的采石活动牵连,无法入选。这一次,总算吐气扬眉。

那我们来看看这次为何能够成功申遗。这一次,我们是以“尼亚国家公园洞穴群考古遗产”(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of Niah National Park’s CavesComplex)的名堂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最终,成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尼亚国家公园,位于砂拉越东北部,距美里(Miri)西南约70公里。1974年,此处在宪报上公布列为国家公园。占地面积为3138公顷,是沿海低地混合龙脑香林,其中一半面积被石灰岩山峰Gunung Subis所覆盖,高度比周围平原高出394公尺。尼亚洞穴群位于国家公园范围内,已发现的洞穴有Trader’s Cave、West Mouth、Lobang Tulang、Painted Cave、Lobang Angus、Lobang Bulan、Lobang Semput和Lobang Tahi Menimbun。

有关近现代外界对尼亚洞的发现,可追溯到19世纪末。1878至1879年,英国博物学家兼白人拉惹政府官员Alfred Hart Everett为了寻找早期人类的证据,在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协会支持下,他田野调查了砂拉越北部的39个洞穴,其中包括尼亚洞。当时,他未成功发现早期人类有关的证据,但仍被视为学术界在东南亚系统搜寻古人类遗存的开端。

发现

尼亚洞穴最早的考古调查是由英国人类学家、当时的砂拉越博物馆馆长于1954年开始的。他最初在尼亚洞的West Mouth进行发掘。他带领的考古发掘工程一直持续到1967年,除了West Mouth外,发掘范围还包括了Gan Kira、Lobang Tulang、Lobang Angus、Kain Hitam等其他洞口。这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发现了尼亚洞内拥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人类居住和墓葬的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同时也是尼亚洞至今最有价值的考古发现,就是其夫人在1958年发现的。根据碳十四测年,这个颅骨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约3万5000年前,至今仍是已发现最古老的东南亚人类遗骸。

Deep Skull,被视为婆罗洲人的祖先,现藏于古晋的婆罗洲文化博物馆。

1977年,Siti Zuraina Abdul Majid针对West Mouth再次发掘,通过发现的石器、动植物遗存等,进一步确定该洞穴的文化序列,将时间提早到4万年前。

Siti Zuraina Abdul Majid,被誉为马来西亚第一位考古学家。

2000至2004年,来自剑桥大学的英国考古学家Graeme Barker到尼亚洞进行考古工作。其目标在于重新审视尼亚洞的地层,确定人类活动的气候与生态背景,以探索早期人类对热带雨林环境的适应等问题。

2007至2008年,Stephen Chia(现任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全球考古中心主任)带领理大考古队和砂拉越博物馆研究人员团队对Kain Hitam洞穴进行发掘。他们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墓葬、陶器以及动物和软体动物群。同时,他们还对洞穴壁画进行了研究。

洞穴内的彩绘壁画。(图片来源: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近年来,Trader’s Cave也进行了发掘。洞穴中发现了木结构建筑的存在,除了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由燕窝商人建造和使用的以外,其他发现可能可追溯到6万年前,是当时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证据。

更独特的是,尼亚洞周边依然有本南族与伊班族这两个原住民群体在那里生活。他们将尼亚洞视为“神圣之地”,对维护当地社区的健康和福祉非常重要。作为尼亚洞的守护者,两族人长期奉行“molong”原则,只取所需,避免过度采伐,以确保未来拥有足够的资源。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世界遗产大会认为已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准(iii)、(v)和(vi)。

标准(iii):尼亚洞穴群蕴藏的考古遗存,证实了人类至少在5万年前就已经在当地活动。

标准(v):此处是史前时期人类定居的典范,体现了人类与物理环境的互动。

标准(vi):拥有悠久且丰富科学研究与出版历史,为了解东南亚岛屿人类进化、适应和扩散提供了普遍的知识体系。

根据世界遗产大会上的描述,尼亚国家公园及其洞穴群被视为史前人类适应和操控热带雨林环境的杰出典范,有助于了解人类在大陆和东南亚岛屿地理文化区域的进化、适应和扩散。其考古遗产还特别证明了史前人类能够调整其生活方式、行为和生存技巧以适应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同时受到其精神遗产的指导,而这种精神遗产正以当代可持续资源管理方法的形式被重新发明。

通过这次的申遗成功,我国目前的世界遗产增至5处,自然遗产2处(姆鲁山国家公园、京那峇鲁公园)及文化遗产3处(马六甲与乔治市、玲珑谷考古遗址、尼亚国家公园洞穴群考古遗产),而最近两处都是与考古遗址有关。这证明了我国还蕴藏着大量的历史资源尚待发掘,国际上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有着极大的好奇与关注。

给自己多点信心,我们马来西亚不是只有榴梿、肉骨茶、椰浆饭和roti canai而已。

相关文章:
林家豪/北京中轴线
胡须佬/为什么传统美味会消失?
李系德/化学油 花生油 椰油 猪油
阿蓟/Bos,来一盘黄灿灿香喷喷Nasi minyak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