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fi’i al-Akiti,倫敦大學畢業,劍橋大學博士生,本文是他的中文原稿
《Rukun Negara》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跨代際的意識傳播途徑,但其發展的關鍵在於該政治意志力在馬來西亞公民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是否成功。
ADVERTISEMENT

走在吉隆坡經緯交錯的街道上,讓我不禁想起這座城市在馬來語中的含義為“泥濘的河口”(它是在巴生河和鵝麥河交匯的河灘上所建),像是文化差異在全球化浪潮中融合、碰撞的縮影。在歷史上,這些河流的交匯使馬來西亞人能夠開展貨物交換和對外貿易,各地的文化也隨之聚集、交織,萌生出當今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徵。近日,配合國慶日,各地的民眾無論人種與膚色都參與到這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中,在歡樂之餘,這一多元文化融合的現象引人深思。
我經常思考兩個問題:“馬來西亞的民族團結究竟意味著什麼?”以及“馬來西亞是否應該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實際上,儘管我們有《Negaraku》(馬來語,譯為“我的祖國”)這樣的國歌,卻似乎很少見到能夠將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等不同種族聯結在一起的民歌。那麼,馬來語、峇峇馬來語、砂拉越伊班語等137種現存語言在馬來西亞及其周邊地區的交流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理應值得被同樣認可。對我而言,民族團結的核心在於培養各民族的歸屬感,以及形成一種超越宗教和文化差異進行平等對話的政治環境。
回顧歷史,馬來西亞民族團結觀念的誕生可追溯至1969年5月13日的種族衝突的悲劇事件,當時種族間關係極度緊張、民族主義被濫用,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這場悲劇時刻警醒著我們,歷史有可能重演。幸運的是,1970年8月31日頒佈的《Rukun Negara》(國家原則)為民族加速融合帶來了希望,信仰上蒼、忠誠於元首和國家、憲法至上、法治、道德等原則,成為促進民族及社會團結的基石。
如今,這一原則與霹靂蘇丹納茲林在2024年8月舉辦的人類尊嚴會議上提出的“人人享有尊嚴”的號召產生了強烈共鳴,其強調,在一個具有民族包容度的國度,每個人都應享有安全、尊重與包容。我有幸參加了此次會議,蘇丹的團結號召激發了所有與會者對於民族團結的熱烈反響。團結部與MySDG社會包容中心在會上做表態發言,馬來西亞團結大使Suraya Wen女士呼籲“推崇志願精神,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與責任,不受種族與背景觀念的限制”。另外MySDG社會包容中心副主任Teo Lee Ken博士也在會上討論了沙巴州的無國籍問題,並做了政府如何建立包容性社區來應對種族間問題的報告。
此次會議精神強調了政治層面上對民族團結的高度重視,體現了馬來西亞正努力構建一個包容且有凝聚力的多元民族社會的決心,使每個人的尊嚴都能得到維護。
作為馬來西亞公民,我為國家在多種族共同繁榮和多語言平衡發展取得的成功感到自豪,我們的民族認同感促成了馬來西亞人在世界各地區的團結。我從小在英國長大,在英國,多元化雖受推崇,但往往被孤立在各種族單獨的領域內,缺乏種族間的交流與互動。而在馬來西亞,無論是開齋節、大寶森節等傳統節日,還是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街道上充滿了跨種族的慶祝活動,這是馬來西亞的多民族團結和文化多樣性在全球化中的標誌性體現。
然而,馬來西亞的民族團結之路並非坦途,現實中實則充滿挑戰。種族間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往往會引發誤解和衝突,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分歧。例如,有關馬來人生性懶惰的錯誤觀念源於法語單詞“萎靡不振”(malaise),而華人在社會中被視為最勤奮的,印度人則被認為填補了馬來人與華人所缺失的特質。我認為,解決這些關於種族團結的問題,歸根結底在於我們如何坦然面對彼此間的差異,究竟哪些差異我們應該欣賞與學習?哪些應該理解並尊重?而哪些又應該暫時擱置並討論?這些是需要各種族之間在磨合中達成共識的。
針對這些差異的形成,Phillip Loh指出馬來西亞的多元教育體系實際上為種族差異播下了“分離的種子”,該體系是早期英國在馬來西亞實行的
普通會員 | VIP![]() |
VVIP | |
---|---|---|---|
星洲網平臺內容 | |||
星洲公開活動 | |||
禮品/優惠 | |||
會員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動/特級優惠 | |||
電子報(全國11份地方版) | |||
報紙 | |||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芙蓉21日訊)政府首席秘書丹斯里山蘇阿茲裡指出,政府機構應至少每週一次宣讀《國家原則》,並在官方政府活動中定期宣讀,以培養公務員的愛國精神。
同時,他認為政府機構應該全年懸掛國旗,而不僅限於國慶日和馬來西亞日慶祝活動,而官方政府活動中應奏唱國歌,以增強國家自豪感。
山蘇阿茲裡今日也出席了森州“忠誠團結昌明巡迴活動”(Jelajah Taat Setia Madani)時,這樣指出。出席者包括了森州務大臣拿督斯里阿敏努丁。
他說,公務員必須在培養愛國和忠誠精神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不僅有助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還能加強國家團結和穩定,以及公務員的廉正。
“公務員應更深入瞭解《國家原則》的基本精神,以便在履行職責時更好地遵守法律規定,尤其是在行政管理和政策決策方面。”
應每年必修國民課程
他說,要加強公務員的責任感,必須持續且系統性地培養對國家元首、統治者及國家的忠誠與愛國精神,因此建議國民課程應列為公務員每年必須參加的必修課程之一。
此外,他也提出,公務員還應接受培訓,以更好地理解《聯邦憲法》的相關條文。作為國家的最高法律,《聯邦憲法》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礎。

國內外官方事務
須用馬來語
山蘇阿茲裡也說,為了進一步提升國語的地位,政府舉辦的國內外官方事務,如會議、論壇和研討會,必須採用國語。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出於法律要求或涉及影響服務效率的情況,仍可採用英語。
他說,所有國內外的官方信函,無論是發出還是回覆,都必須使用國文,若無相關國家的母語翻譯能力,則需附上英文譯本。
三蘇阿茲裡也說,公務員在特定日子可穿著民族或傳統服飾,以促進民族多元性,增強歸屬感,並提升國家認同的重要性。此外,政府部門也鼓勵舉辦文化活動,讓公務員展示傳統服飾、地方美食和文化,以反映馬來西亞的多元和諧。
“相關部門還可舉辦團結論壇、跨文化交流活動和種族對話,以提高公務員對民族多樣性的理解和欣賞。”
三蘇阿茲裡鼓勵公務員利用社交平臺,積極參與和推廣愛國意識宣傳活動,在政府部門也可設立愛國主義角落或展覽區,以展示國家歷史、價值觀和國家象徵等信息,以提高公務員的愛國意識和知識。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