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思考的,會不會不僅是“大馬人的團結”,還有“大馬人在社交媒體上的禮儀”呢? 當然,大馬網民的留言雖然偶有苛刻,但對外,還是很護內的。比方別人稱我們為“馬來”的時候 ,我們會提醒“繫馬來西亞。
ADVERTISEMENT
從一個辦公室裡最多秘密的地方一定是茶水間、到劇集內講壞話被當事人聽見的場所一定是廁所,就可以知道人在有共同嚼是非的對象時,是可以變得非常團結的。社交媒體,就是提供 了這個“主題”一個無國界也無邊界的時代。
李梓嘉在奧運後一個“噓”動作、對著鏡頭忍不住落淚說出:“每天早上我醒來都會看到新聞和訊息,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羞辱我,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引來大批網民開始為他心疼叫屈 ,似乎都忘了自己曾經也是那個打趣他為“BB”的人。當他拿著銅牌回馬出席代言活動時,大家力捧自由業者應該要多點“金主爸爸”才能維持生計;又再一次忘了之前在網絡上調侃他愛唱歌、發明星夢。
再近一點的說,奧運之後的李梓嘉在日本羽球公開賽首圈出局,少見地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抱歉、因身體不適無法好好發揮;結果我在社交媒體早前上載出席李梓嘉活動的後臺合照,也出現了留言:“就是你們這些人讓他沒辦法好好休息的。”
不要誤會,我沒有要寫酸民,我只是在寫“社交媒體時代的國民團結”上,先點題“會看的當然要看留言啦!” 畢竟你看,這樣的同聲同氣多團結。無論是在比賽時期的應援、得獎後的歡呼、出錯時的酸言 酸語…大馬華裔網民在這方面真的有“不一樣”的默契。其實我帶分類地指明是“華裔”,多少有點不夠公正。畢竟我是華裔,在社交媒體的同溫層推送上,看到的必然都是中文留言居多。可是你到各大報章媒體的社媒留言區轉一圈,你會發現正面留言和酸言酸語參半,很多“仙家球 手”比國家隊和教練更懂得“教”李梓嘉打球。 身為大馬人,我國選手們獲得好成績時,當然與有榮焉。我也相信大部分的國人是理智的網 民。只是當網絡刷一大片“恭喜、辛苦了”的時候沒人細看,只要寫個反風向的就一定抓住了流量的鑰匙,這定律真香加上對自身優越感的渴望、想著“我要不一樣才能顯得我比別人厲害”, 這點透過社交媒體可以很快被放大。
坦白說,我國人民在社交媒體上的團結仍舊有界線,這追根究底可能跟根深蒂固、或家庭與生活耳濡目染的慣性有關。TV2的巫裔主播拉絲達用中文播報新聞、曾就讀華小的經歷讓53歲的阿布沙曼打好中文基礎,獲中國交建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總經理部第三分部副經理一職…許多友族同胞掌握好中文的事蹟被放上社交媒體時,各族網友其樂融融的鼓勵打氣都能 在留言區看到。可反過來,菲道爾和Dior戀愛、大馬網紅西西歪搭檔馬來網紅拍片…留言中少 不了出現類似“哎喲,以後不能吃豬肉了咯”調侃且針對性的字眼。
其實我們要思考的,會不會不僅是“大馬人的團結”,還有“大馬人在社交媒體上的禮儀”呢? 當然,大馬網民的留言雖然偶有苛刻,但對外,還是很護內的。比方別人稱我們為“馬來”的時候 ,我們會提醒“繫馬來西亞。我們這裡有三大種族、不住在樹上,美食和人文特色是我們共同 的驕傲。”
毋庸置疑,我(們)都愛我們的國家,馬來西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