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有志者事意成的故事,也印證了當你真心想去做一件事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在2019年之前,馬六甲沒有人會唱潮劇,現在,馬六甲潮劇有16名團員,除了潮洲人,也有其他藉貫的團員。作為馬六甲潮劇的推手,黃明芳本身也是從一個不會唱潮劇的人,到可以勝任角色,再到各處登臺表演,這當中的心路瀝程,的確不易,若不是堅持、不畏困難,哪有現在。
籌備節目 找不到潮劇表演者
黃明芳是潮洲人。說起潮劇的成立緣由,她至今記得,那是始於2018年的一場機緣。
“2018年1月20日,馬六甲中華大會堂婦女組辦《鄉音.母語》晚宴,當晚的節目安排全是精彩的鄉音呈獻。”
她說,這項活動是由東盟文化傳藝推廣基金及華總婦女部主催,由各州華堂婦女組主辦《鄉音回家,母語共存》計劃,當時鄉音考古工作者張吉安也出席了這項活動。
憶起籌備過程說,作為華堂婦女組主席的她,當時召集了各籍貫婦女組參與鄉音節目演出。
“我找到了唱客家山歌、海南、廣東、福建民謠的人選,但是,幾經艱辛,想要找個人來呈獻潮劇鄉音都難,找不到潮劇表演者,在馬六甲,根本沒有人會唱潮劇。”
黃明芳說,這次的籌備工作,讓她意識到潮劇已沒落了。
“我當時心想,少了一個潮劇,若不去找回來,就完蛋了,要是沒有人推廣,潮劇就沒了。”
在那一刻,她發願一定要成立潮劇合唱團,喚起大家的醒覺,共同維護與傳承鄉音和中華文化。
獲惠來公會贊助場地
黃明芳發願後,馬上行動,潮劇合唱團終於在2019年成立了起來,在起步時,沒有老師指導、沒有歌譜,但黃明芳還是找來婦女組唱潮洲時代曲學習,而且還是借別人的地方來唱。
“不久後,惠來公會的新會所建好了,主席拿督林朝盛讚助了一套音響,還幫忙去找了老師來教我們,他也喜歡潮劇,希望我們能帶動下去,別讓潮劇被湮沒。”
她說,惠來公會新會所位於新的商業區,當時該區尚無業者搬入,最早在那裡活動的,就是她們。
“我們每個星期五下午都來練習,來自麻坡的黃玉珍老師也不辭勞苦地趕來指導我們,團員們皆會帶來食物和飲料,大家練完後,就開始茶聚談天交流,度過愉快的下午。”
她說,潮劇合唱團在2019年成立時,也設有兒童組,雖然孩子們不會潮洲話,但小朋友的記憶力很好,靠背誦也能呈獻表演。
疫情期間兒童組解散
好事多磨,該團才成立數個月,就遇上了疫情,一切因此停了下來,這一停,就停了兩年,兒童組也因此散了,但這並沒有磨滅黃明芳的心志。
她說,在疫情緩和後,該團重新啟動練習,間中有數名男士加入,但後來因陰盛陽衰,男士又退出了。
她說,現今16名團員當中,有潮洲人、也有海南人、福建人,她們有的不會潮洲話、有的是受英文教育不會看中文,但大家都很認真學習,以拼音註解,以背誦的方式學唱。
每週到馬六甲擔任指導老師的黃玉珍也讚歎團員們的精神,看到團員的努力、用心及熱忱,她也深感寬慰及開心。
除了指導團員,黃玉珍也把握機會,讓團員有機會與來自中國的潮劇高手交流,進一步掌握更多潮劇的技藝。
黃明芳:靠手機學潮劇
黃明芳說,相較於中國,在本地學習潮劇,很多時候都是靠自學摸索,手機就是她“無所不在”的老師。
她說,很多時候她就是打開手機上網學習,看別人如何唱、看錶演身段,如何化妝,而戲服、道具的使用,也是邊看邊學,上網買回來的。
她說,該團從零開始,從一個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沒有的,到今天,有了自己的戲服、道具。
“我們上網買了衣服, 還要揣摩如何穿,配件要依附在哪,甚至有一次穿反了都不懂,有次還將一個配件放在肩膀,打開錄影看了後,才知道放錯了,配件應該放在帽子上。”
她說,本地無法找到潮劇的光碟,因此團裡練習用的光碟,是老師從中國帶回來的,也同鄉知道她們學習,特別帶來贈送的。
黃明芳說,她有一名姐姐和妹妹也加入潮劇合唱團一同練習。
童年時與潮劇結緣
她說,潮劇又稱潮洲戲、潮音戲、白字戲、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距今已400多年曆史,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得童年時,每當路口的神廟辦神誕,媽媽一定會帶著我們幾個手足,拿著凳子,步行到二公里處的神廟看酬神潮劇,看完已是午夜12時,在沒路燈的當年,大家又摸黑走二公里路回家。”
她說,小時候就與潮劇結下了緣,當時她就覺得戲班的衣服美、身段好、妝也畫得絲絲入扣。
“馬六甲潮劇合唱團,從無到有,大家都很努力,為了讓觀眾明白,我們自己動手,先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再譯成英文,在光碟中加入字幕,去年大家還走入馬六甲技大校園演出,有了各語言字幕的光碟,各族看了都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