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洪光明(John Ang)家门,有一条裱好挂在墙上的蓝色格子布。他指着一旁的黑白家族照说,“这是我曾祖母的纱笼,就是她身上穿的那件。”
他是纺织品收藏家,从小就对布料情有独钟。问起有关纱笼的趣事,他想起小时候随家人到教堂礼拜,穿着纱笼的老太太在前面跪成一排祈祷。小小人儿眼里尽是各种不同花色的漂亮纱笼。
ADVERTISEMENT
对他而言,纱笼还蕴含着身分、德行、品味和优雅文化……
纱笼是什么?洪光明找来一本参考资料,显示福建出土的12世纪文物堆中也有类似纱笼,围在腰间绑起来的花裙,比16世纪的马来纱笼还要早。对他而言,纱笼是最基本的穿着,包一块布在身上就叫纱笼。
“本来你(人类)跑来跑去没有穿衣服,突然一只猴子看着你呱呱叫,你害羞就赶快用叶子盖着自己,也是一种纱笼。”洪光明想要表达的是,纱笼的历史起源难以考究,而且各国都有类似的服装。以马来纱笼为例,也并不局限在马六甲王朝以后,更早之前的古国狼牙修(Langkasuka)、室利佛逝(Srivijaya)就有纱笼。
就拿马来纱笼布头常见的三角形符号来说,这个象征竹笋的三角形也出现其他地区的布料。洪光明拿出一件购自印尼峇厘岛的收藏品,布头有两个大大的三角形,是源自松巴哇(Sumbawa)的图样。另一匹布,三角形细长并排,是来自印尼亚齐的收藏品。
谈起纱笼,洪光明请助理示范用一匹Kain lepas(没有缝死的布)围成纱笼。他故意不对齐,把内层露出,比外层还长,称为“sarong beranak”。他解释,这是不尊重礼节的穿法。
“这是一种‘Elok’。”洪光明说,elok像是日本文化里,社会交际的润滑剂,是一种优雅文化。出门前仔细梳妆注意好形象、上门拜访带个小礼物,都算是一种elok社交礼仪。
格子纱笼辗转流传的历史
洪光明即将在彭亨北根举办格子纱笼的展览。这些格子纱笼用普利卡布(kain pelikat)制成,普利卡其实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沿海小镇Pulicat。
他解释,马六甲是贸易据点,各国商船往来,商品包括来自印度的布料。战争暴发时,其中一批马六甲人逃难到印尼的望加锡(Makassar),带上了普利卡布。望加锡是武吉斯人的据点,同样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普利卡布因为只有格子,没有动物图样,深受当地的武吉斯人欢迎。
1699年,荷兰入侵望加锡,武吉斯人又逃往廖内群岛。来到彭亨的一支,在北根的Pulau Keladi建立甘榜望加锡(Kampung Mengkasar)。在这座甘榜里,他们都是织格子布。洪光明分享,在武吉斯文化中,格子代表木、水、金、火4种元素,意为相互尊重社会才会平衡。
后来,彭亨苏丹后东姑阿兹莎阿米娜发现这里的格子纱笼,安排监狱狱友编织,延续这个传统文化。那跟洪光明又有何关系呢?
东姑阿兹莎阿米娜原是柔佛公主,曾曾祖父是苏丹阿布峇卡。洪光明的外曾曾祖父则是布匹商陈旭年,是第一任华人侨长,与苏丹交情深厚。隔了5代,东姑阿兹莎阿米娜和洪光明继续结缘,一起发扬马来界纱笼和布料的文化。
相关报道: 【纱笼志/01】不只是一片布,纱笼蕴藏各族的集体回忆 【纱笼志/03】跳出传统赋予新意,纱笼裤穿出时尚感 【纱笼志/04】以铁路之名团结人心,重振纱笼精神 延伸阅读: 【招牌景观/01】字游茨厂街:街景招牌见证时代变迁 【招牌景观/02】解读老招牌:看见马来西亚独特的字体美学 【招牌景观/03】字游乔治市:走读招牌背后的故事 【招牌景观/04】关于招牌问与答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