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甲州政府將一所華小命名為“鄭和學校”的提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加強馬中關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華人社會對華校名字的情感認同。
馬六甲州政府突然提出建議,希望可以把一所華小命名為“鄭和學校”。州政府此舉自然是配合今年馬中建交50週年,藉著紀念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壯舉,以及他對馬六甲與中國長達600年的深厚歷史淵源的貢獻,來傳達馬中友誼的源遠流長。
ADVERTISEMENT
然而,頗有點讓人感慨的是,鄭和作為一個七下西洋的航海家,其艦隊有六次停靠在馬六甲,和當時的馬六甲王朝有著熟悉且深厚的友誼,但他在馬六甲近代史中的“命運”,卻是相當的起起伏伏。
如今鄭和被甲州政府視為馬中友好關係的象徵,馬六甲也有以鄭和命名的街道,有三寶井、三寶廟和三寶山等紀念這位三寶太監的實體建築,但鄭和在馬六甲也曾遭遇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困擾”。
在1991年有一尊由福建惠安石雕廠,歷時5個月雕刻而成的鄭和石像,運抵馬六甲並計劃豎立在三寶山,以紀念鄭和與馬六甲的歷史淵源時,卻遭到有關部門發出指示,指基於“穆斯林不宜露天立像”的宗教理由,導致這尊石像非但未能如願豎立,還要暫時“存放”在三寶山腳下的汽水廠。
由於當時用鐵鏈把石像吊運到汽水廠後並未除下,更被人們譏諷鄭和遭到了“囚禁”。離譜的是,這一寄存竟然長達12年半之久,直至2004年中馬建交30週年之際,鄭和石像才得以正式豎立在馬六甲歷史博物館的庭院中。
鄭和石像的這一段歷史,反映就算是數百年前的歷史人物,也擺脫不了當下政治的騷擾。即便是三寶太監鄭和也無法逃避馬中建交逢十的週年大慶時,被拿出來為兩國友誼“貢獻”一番。
無論如何,鑑於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不僅使馬六甲成為當時中西交流的重要節點,也為馬六甲王朝與中國明朝之間,奠定了深厚的歷史聯繫。因此以鄭和的名字命名一所學校,的確可以彰顯這一重要歷史人物的深遠影響,也能夠體現馬中友好關係的延續。
然而,州政府在這方面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馬六甲每一所華小的名稱,都承載著特定的歷史文化和在地人的情感。有關當局必須意識到的是,華人社會對“取名”或“命名”的重視,因為那不僅僅是學校名字,更是社區認同與傳承的重要象徵。所以任何試圖更改學校名稱的舉措,哪怕是出於對歷史人物的崇敬,都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甚至是牴觸情緒。
其實要找到一個既能紀念鄭和,又能避免引發爭議的替代方案,並不是一件難事。甲州政府完全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來表達對鄭和的敬意。
最簡單的就是在現有的其中一所華小內,建一座“鄭和禮堂”。這種做法可以達到紀念鄭和及促進馬中友誼的目的,又能夠避開更換學校名字可能引起的不必要麻煩。
雖然甲州政府將一所華小命名為“鄭和學校”的提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加強馬中關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華人社會對華校名字的情感認同。
只有在尊重這些文化因素的基礎上,找到更為合適的紀念方式,才能既實現紀念鄭和的初衷,又不會引發不必要的爭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