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的初衷是要学生接触文学,走近/走进文学。教学者切勿为了考评而把文学教育又陷入“硬背”“死记”的“知识性”学习。所以在文学教讲上,应当尽量避免灌输过于单一的“标准答案”,或过于简化的意识形态诠释。
ADVERTISEMENT
国中华文课随着课纲的调整,纠正过去“纯技术”的“语文训练”,转向以文学文本为主要教学,强调人文素养之传达。这是政府华文教育很大的改革和突破。只是文学教育要怎样教?文学的感知要如何精确的考评?又是一个有待考验的问题。老师们任重道远。
文学教育的初衷是要学生接触文学,走近/走进文学。教学者切勿为了考评而把文学教育又陷入“硬背”“死记”的“知识性”学习。所以在文学教讲上,应当尽量避免灌输过于单一的“标准答案”,或过于简化的意识形态诠释。不是说那些西方的“主义”不能挪用,但诚如鲁迅在《三闲集.扁》所指出,中国文艺界一个可怕现象就是喜欢/轻率冠上一堆的西方名词术语,而并不介绍这些名词的涵义,“于是各各以意为之。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作诗,是浪漫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不准作诗,是古典主义;天上掉下一颗头,头上站着一头牛,爱呀,海中央的青霹雳呀……是未来主义……等等。还要由此生出议论来。这个主义好,那个主义坏……等等。”不过就是挂个“扁”(挂个招牌),摇晃摇晃。唬谁呀?
同理,放在中国文学的教讲,像说“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等等,如果文学教讲是如此这般,根本就是把我们对文学的认知给窄化,哪还有什么文学想像空间?
况且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现实主义?想来学生不明就里,教讲的老师恐怕也是一知半解。源自西方的浪漫主义在文学上多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而且具有个人的想像力,这点没错。但浪漫主义在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的同时也强调不安及惊恐等情绪,这些要素,请问李白和李白的诗有吗?公认的浪漫主义“世界名著”《悲惨世界》的作者是法国的雨果,他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流亡海外,这种人够浪漫了吧?你再看看李白?像吗?
再来,什么是现实主义?没错,现实主义注重事实或现实;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但现实主义同时也排斥理想主义和感伤主义之影响,以为要“客观”体现。那杜甫的病病苦苦痛痛枯枯的沉郁笔调还能称得上现实主义吗?当然你可以说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现实的写实,现实的反映。因为还有一种现实主义就叫批判现实主义,就像左翼文学那样,揭露社会不平不公,建立新社会。然而,杜甫有眼光向下,看到老百姓的苦,这点没错,但杜甫有反朝廷吗?杜甫有提出什么建立社会改革的理想吗?显然是没有的,如此能用批判现实主义来硬套吗?
其实呀,宋朝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早就评价李杜,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言李白的诗飘逸,杜甫的诗沉郁,这样的用词不是比套用什么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更加贴切吗?既然中国古代文学评论早已有其“传统用词”,何以还要削足适履,在一知半解或不知不解下就简单冠上西方“主义”,以为可以拿高分,以为更好?
中国文学是精彩的,也很庞杂。上周我主讲的嘉庚学堂中国文化概论系列二,有学员提问:““安教授好!由古至今文学作品颇多。请问影响您最深的是哪些作品?为什么?您会推荐年轻人读哪些文学作品?谢谢!”
就在这里简短回复:是的,中国文学作品太多,建议先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例如小说就读四大名著吧!司马迁《史记》不妨就精读〈项羽本纪〉。其他文章,先选名篇来读。等你看了一定数量的“名篇”,到时再去挖掘发现其他可以让你产生共鸣的作品。读文学,急不来的。
只是,什么是“经典作品”呢?我觉得那些可以让你一读再读的作品,不同年龄再读时有不同感受的作品,就是你心中的“经典之作”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