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勞動力素質和生產效率,確實是增強我國經濟基礎的正確方向。但如果僅僅追求紙面數據的提升,可能無法對經濟產生理想的正面作用。希望在該計劃的詳細內容中,我們能看到一些更具實際意義的方針。
ADVERTISEMENT
團結政府在最近發佈的《2035年土著經濟轉型計劃》(PuTERA35)中,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標,旨在提升國家經濟的競爭力。其中,尤其重視提升土著勞動力素質,包括將土著畢業生(此處指所有完成高等教育學府正規教育的總人數,而非應屆畢業生)的勞動力參與率從2022年的85%提高至2035年的97%,以及將土著在高技能工作的參與率從2022年的61%提升至70%。
無可否認,提升勞動力生產效率是增強經濟表現的關鍵途徑之一。尤其是我國在本地區競爭力整體下滑的背景下,我國勞動力生產效率的提升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據,2005年我國勞動力生產效率是東盟平均水平的2.5倍,泰國的2倍,印尼的2.3倍,菲律賓的2.9倍,以及越南的4.3倍。然而,到2022年,這些數據分別下降至1.9倍、1.8倍、1.9倍、2.4倍和2.7倍。換句話說,我國勞動力生產效率的增速落後於本地區多個國家,極大削弱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例如,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數據顯示,1991年我國吸引了東南亞地區36%的外國直接投資(FDI);而到2019年,這一比率已降至4%。
提升我國勞動力生產效率無疑是應對我國經濟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的有效政策。根據統計局2024年人口估計報告,土著人口占總人口的70.4%,且這一比率還在上升(2023年為70.1%)。若能提升這一主體族群的勞動力素質,必將對總體經濟生產效率及我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產生積極影響。
然而,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仍是一個挑戰。該計劃提出了12個方向和132項措施,但目前缺乏詳細內容。筆者推測,長期以來我國常見的政策——通過高等教育機構,尤其是政府大學的招生,來增加高技能勞動力人數,可能是重要的舉措之一。以統計局2022年畢業生數據為例,2018年至2022年間,我國畢業生總人數增加了22%,其中土著畢業生佔2022年總數的65%。
然而,畢業生人數的增加也帶來了兩個問題。首先,我國經濟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高技能工作機會?其次,更多的畢業生是否真的意味著勞動力生產效率的提升?從另一組數據來看,即2021年至2023年間與技能相關的就業不足率上升了2%,這表明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樂觀。
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上缺乏足夠的高技能工作機會。根據統計局2023年末季的數據,我國共有893萬個工作崗位,其中高技能崗位僅佔25%,而畢業生勞動力卻佔總勞動力的31%(2022年),這代表了我國畢業生勞動力面臨著供過於求的局面。另一個潛在原因是部分大學會否為了實現政治目標,而忽視了畢業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如果只是追求數量而不重視質量,雖然表面上高技能勞動力數量增加,但勞動力素質卻未必得到提升。這些畢業生可能在進入職場後,因無法滿足崗位需求而轉向非高技能工作崗位。這種情況顯然與該計劃的初衷背道而馳。
此外,即使大學切實履行了培養高技能勞動力的責任,該政策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儘管土著畢業生佔我國畢業生總數的大多數,但他們的勞動力參與率在三大族群中卻是最低的:2022年土著畢業生的勞動力參與率為85%,而華裔和印裔分別為88%和87%。其中,如何鼓勵土著女性畢業生參與經濟活動是改善這一現狀的關鍵。
由於文化、習慣、家庭責任及工作機會等原因,土著女性畢業生的勞動力參與率低於總體女性平均水平,也低於華裔和印裔女性畢業生的參與率。如果政府只關注增加土著畢業生的人數,卻忽視瞭如何鼓勵他們進入勞動力市場,這就相當於在培養畢業生上投入了更多資源,但他們參與社會生產的比例卻更低,這無疑不是一個最好的社會資源分配方式。
提升勞動力素質和生產效率,確實是增強我國經濟基礎的正確方向。但如果僅僅追求紙面數據的提升,可能無法對經濟產生理想的正面作用。希望在該計劃的詳細內容中,我們能看到一些更具實際意義的方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