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财经

|

投资周刊

|
发布: 9:09am 09/09/2024

健康

房产

医疗

老弱

健康

房产

医疗

老弱

為老弱建一個家系列2 | 醫療健康房產 機會挑戰並存

文/许晓菁

上一期提到,醫療房地產有潛能成為產業新機。然而,縱觀本地市場,儘管此行業嶄露曙光,以醫療健康為核心的項目寥寥可數,發展商是否躊躇不前?契機和挑戰哪一個更大?

概念新穎 先跑者贏

“保健醫療房地產,在大馬仍是非常新穎的概念,目前這類主題的發展項目很少。但從新機會來看,這個領域肯定是未來趨勢。”

ADVERTISEMENT

大馬產業評論員潘榮德博士認為,醫療保健產業對於發展商、投資者和用戶來說都是有利的。

“我國醫療水準有口皆碑,發展商若能和醫療營運商配合發展,前景會較好,日後是很大的產業板塊。”

中產高淨值人士是目標客戶群

從發展商的收入角度,潘榮德指出,當房屋和醫療服務“捆綁”一起,既有銷售物業的營收,也有經營醫療產業的收穫,得以增加收入管道。

“至於投資者,能購置來出租或日後轉賣。發展商也可能會提出先租後買方式,以此吸引投資者。”

從用戶群角度分析,他認為,疫情促使人們健康意識提高,而樂齡人比例越大,對醫療保健有很大的需求。

他對本刊提到,很多中產和高淨值人士迫切要改善醫療服務,他們正是目標客戶群。除了舒適住宿,中產人士追求專業配備,希望住宅區集合醫院、診所和保健服務,形成一站式生活與保健之所。

大馬高淨值人士確實日益增多。房地產公司萊坊今年初發布的財富報告預計,從2023到2028年,大馬會增多34.6%有錢人,在亞洲僅次於中國和印度。

綜合所見,潘榮德認為,探索這類資產,對開發商是有利無弊的。尤其目前還沒有很多競爭對手,先起跑的發展商能拔得頭籌。

“醫療健康發展商得以建立自己的特色,與其他開發商鮮明地區分開來。”

成本收益難匹配

前景和現況畢竟有距離。觀察大馬房地產情況,潘榮德指出,目前整個房市仍在放緩狀態,不少發展商尋求轉型,以期多元化業務。但要成功逆流而上,必須有策略和其它考量。

國家房地產數據中心(NAPIC)報告,截至2024年首季,本地建竣但未出售,或俗稱“滯銷”的住宅,雖然比去年末季減少約6%,但仍高達2萬多間,或總值164億9000萬令吉未解鎖。

潘榮德指出,一些地區的房地產仍處於供多於求的情況。為了繼續營運和推進項目,發展商不得不積極找新出路。

醫療保健房地產無疑是出路之一,但他看到,真正投入這行的發展商並不多,主要還是考慮到成本、銷售和收益問題。

影響樓價的建築成本年年高企。大馬房地產發展商會(REHDA)展望2024年市場表現時預計,今年建築成本或再平均增加15%,意味著房價會更高。

房市放緩 難消化新房產類型

潘榮德指出,尤其是醫療和保健設施,其規格要求有別於普通住宅和商鋪,成本高,售價肯定較高。能負擔的客戶,唯有高淨值人群,而有錢人或會選擇其它房產。想到這樣的結果,發展商難免卻步。

他補充,開發商的主要工作還是“積極賣房”,可是醫療健康物業並非短期能建成。一旦投入,或許無法在一般週期內平衡成本和收益。

“加上之前建成的單位還未售罄,若轉型推出醫療保健房產,恐怕市場和發展商都難以消化。”

9-9見報 投資廣場  為老弱建一個家(系列2)
潘榮德:醫療保健產業對於發展商、投資者和用戶來說皆有利。(受訪者提供)
營運不易 須和醫療團體配合 

潘榮德認為,只擅長建築和銷售的發展商,如果要進軍醫療健康房地產,就必須和醫療團體一起配合,否則難以啟動。

他解釋,只召集診所入駐,或開設醫藥用品店,並不算是醫療房地產。完整的系統,應包括醫院、檢測和保健中心等等,並由同一營運商經營與管理,形成一個醫療保健生態平臺,這並非發展商一己之力能完成的事。

因此他認為醫療夥伴很關鍵。發展商需要對方的醫療常識,才能做好營銷工作。雙方要契合,避免兩個不同的行業有鴻溝。

尋求合適的醫療夥伴不易。分析產業多年的潘榮德發現,疫情時期曾出現不少健康房地產項目消息,但之後卻未見逐一落成,有點“雷聲大雨點小”。

須守房地部衛生部條例

除了上述各種原因,潘榮德認為,這類地產既要遵守房地部條例,也要遵守衛生部條例,程序與合規事務繁多是阻力之一。

“醫療設施必須獲取各種準證,從外到內的格局要符合條例,而保健主題公寓,其安全設施、特別通道、甚至天花板高度和廁所設計都有規定,讓病患、殘障人士和樂齡人適住。”

如上所述,成本和售價隨之走高,至於最後能負擔得起的買家,並不會是大眾群。

“那筆賬目一算,不少當初有志轉型的發展商,都打了‘退堂鼓’。”

他強調,建設醫療保健房產,要先找專業醫療團隊聯營、獲取專業建議、集合醫療營運人才,才能長期服務買家和設施用戶,無法像以往般只要求建築和銷售進度。

老年房產的設施通常需要安裝專業設備和系統,與醫院設施建設相似,總髮展商也必須聘用在這行有經驗的承包商才行。

9-9見報 投資廣場  為老弱建一個家(系列2)
符志恆:發展商主要的考量仍是“回報”。(受訪者提供)
新噱頭試水溫 回報期至少5年

“發展商的工作是持續推出項目。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市面上就會有新的發展概念。例如之前的綠色房屋、智能住宅、公交旁建屋、學生住宿,如今輪到醫療健康房地產。”

要把“故事”講好吸引買家

房地產研究與開發專家符志恆博士對本刊指出,要怎樣把一個“故事”講好以吸引買家,是發展商的任務之一。尤其如今房市不如10多年前般好景氣,營銷時更需要包裝和創意。

“發展商通常會事先發布消息,試水溫看反應,不會貿然去執行。”為此他指出,過去幾年市面上陸續推介的一些退休村和保健房屋,有的仍在規劃中,並沒有一一實現。

他還觀察到,有的退休村項目為了迎合更大的消費群,加快銷售進度,不得不更改主題為“多代同堂住宅”,或僅融入一些保健元素,不主打退休。因此本地以醫療健康為主題的產業並不多見。

他認為,發展商主要的考量仍是“回報”。醫療保健項目規模龐大,從確定地段、確認醫療夥伴,到建設和出售,回酬期至少5年,比一般房地產更久。

“這是我的看法。很多發展商確實躍躍一試這個新穎題材。但不是每家都有財務能力,去支撐較高的成本和較長的回報期。而且,目標客戶群也不足夠撐起這個市場。”

市場高端小眾 被視為風險投資

符志恆解釋,本地健康房地產完全是私營,建築成本和售價較高,瞄準高收入客戶群,不像澳洲的退休村,屬於政府補貼的可負擔房屋。本地這個領域因此屬於相當小眾的市場,甚至被視為風險投資。

曾研究退休村產業的他認為,阻礙本地養老房屋的發展的因素,是前期成本和日後維護成本過高,開發商興趣缺缺,更何況公眾反應並不熱烈。

他指出,其實多年前老齡化社會趨勢就引起關注。市場人士起初都認為養老村是可行的,實際上卻進展緩慢。

“例如1990年中期推介的Mont Kiara Sophia,原本主打‘低密度樂齡人公寓’,但購興不高,後來被重新定位為一般高端公寓才得以前進。”

來到現在,他看到,市內有一處高端養老住宅,位於系列醫院隔壁,對象是可自理的老人,租金高達9000令吉。而其它一般養老服務公寓,每月租金也至少要3000至5000令吉。

“這個價格並非普通人能負擔得起。假使經濟寬裕,老人家寧願住在老家,請個傭人或看護,或與孩子同住。到了健康走弱,無法自理的時候,通常會直接住進老人院、醫院或療養院。”

至於投資者,符志恆認為,由於選擇眾多,他們或有興趣瞭解醫療健康房產,但是否對回報有信心並捨得投錢,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產業評論員李義廉也認為,成本高且價格不可負擔,是醫療保健房地產的挑戰。

“發展商要進軍這個產業不容易,必須結合醫療設施、康健服務和良好建築結構,高成本推高售價。一旦投資者或用戶承擔不起,這個新概念就較難發展起來。”

樂齡人多不想住退休產業

再談到養老產業,符志恒指出,者有各種健康狀況和要求,營運此類產業的方案比較複雜,並且有調查顯示,大部分樂齡人都不想搬到退休型房產。

“有研究調查居住在城市如吉隆坡以及非城市如吉蘭丹的50歲以上大馬人,結果無論是城市或鄉區的老人,都表示更喜歡在熟悉的環境中養老。”

他指出,瑪拉工藝大學調查也顯示,年長者大都不願意搬到樂齡住房,年輕人也表示日後不願住退休村。

“即便像澳洲,擁有成熟的退休產業市場、有政府支持、澳洲老年人普遍接受可負擔的樂齡住房,但是該國的退休村滲透率僅為6%左右。”

他認為,這就是很少本地發展商投入這行的原因。開發商情願專注老本行,發展熟悉的住宅或商業項目。

9-9見報 投資廣場  為老弱建一個家(系列2)
李義廉:成本高且價格不可負擔,是醫療保健房地產的挑戰。(受訪者提供)
面對醫療人才技術挑戰

李義廉關注的另一個挑戰是醫療人才和技術水平,畢竟現代行業講究尖端科技和專才。

他認為,醫療健康房地產的核心必須是醫療設施。為了凝聚資源,發展商與合適的醫療團隊合作,才能增強投資者和用戶信心。

然而眾所周知,我國和世界各地一樣,缺乏醫生人才和護士。世衛組織估計,到2030年,全球醫護人員預計短缺約1000萬人。

至於老年人的醫療情況,衛生部副部長盧卡尼斯曼曾披露,大馬嚴重缺乏主治老年病的醫生。

衛生部指出,理想情況下,每1萬人應配有一名老年病醫生。可是,目前每1萬人中只配得0.18名專家。

整個醫療保健業的挑戰,也是醫療房地產的挑戰。如果發展商要在這個領域勝出,大馬是否有好的醫療定位?有些哪些科技和醫療強項?李義廉由此認為,這類房地產的發展,還有好一段路。

大馬健康產業待復甦

事實上,大馬的健康房地產曾有國際地位,在2017年擠入全球健康研究院(GWI)世界健康房地產市值榜,排名全球17位。但緊接著的幾年,就再無緣入榜。無論如何,潛能早已被印證。

GWI報告指出,疫情後期,大馬和一些國家都經歷了貨幣貶值和經濟走低情況。雖然目前已逐步反彈,但截至2022年,大馬等國的保健和旅遊業未完全恢復。曾經計劃的健康房地產也就未完全復甦。

儘管如此,醫療健康房地產的概念,已逐漸滲透本地。除了有保健元素的住宅和商業項目,一些商場經營者也關注這一塊,陸續引入診所、牙科和醫美到旗下商場。

醫療產託創長期收入

建房和賣房已經不是發展商唯一的出路。符志恒指出,有的發展商要求更多長期回酬,正打算進軍醫療保健房地產,最終目的是成立產託來集資。

他解釋,房地產仍供多於求,加上之前疫情打擊,一些以商鋪為主的產託收入不佳,發展商必須把業務多元化,分散風險,轉投醫療保健產業,既有售屋收入,也有醫療設施的租金回酬。

這是長期的穩定收入,發展商以此為新機,旨在設立房地產信託,吸引投資者並集資。

Savills在2019的報道已經提到,亞太區諸多房市的收益率,已處於下行週期甚至歷史低位,部分人們的消費管道從實體店轉到網購,店鋪使用率下降。

“投資者被迫尋找其它具有‘營運潛力’的資產來提升收益。於是,醫院和診所、養老設施成為開發商的新希望。”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年初也報道,人口老齡化、健康意識增強,推動當地醫療相關房地產,甚至供應吃緊,租金收益率可觀,為房地產企業帶來穩定收入,也吸引新業者進場分一杯羹。

朝陽行業 可成風口

總結所得,潘榮德認為,產業百花齊放,醫療保健房地產是有難題,但是機遇與挑戰是並存的。

“無論如何,這是朝陽行業,不論養老或醫療,都是有需求和潛能的產業。”

符志恆認同,儘管難題不少,但有探索新行業的心思始終是好事。

“若這行日漸成熟,就能滿足有關群體的需求,甚至能變成風口,吸引更多業者進軍。”

結語:

新產業的機會與挑戰總是同在,這仍是一個藍海市場,也是未知波瀾的汪洋,有待實力與戰力具備的發展商進軍。

下一期,看看本地的醫療健康房地產能如何做得更好。

9-9見報 投資廣場  為老弱建一個家(系列2)

9-9見報 投資廣場  為老弱建一個家(系列2)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