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國際的減碳趨勢,許多國家近年都在談能源轉型,因而加速了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的發展。國際能源署的報告就指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激增近50%,創下過去20年最大增幅。
可再生能源這課題非常複雜,它不單單是電力技術的問題,還涉及經濟和政策層面。因此,中國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陳皓勇教授說,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往往都是多學科交叉研究,大學生要有廣闊的知識面,即便是工程學院的學生,也應該懂一點社會科學。
ADVERTISEMENT
多個跨國科技巨頭正計劃要在我國建設數據中心,但數據中心極為耗電,並且會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水電供應是必須先克服的主要挑戰。
說到電力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我國或許可以借鑑中國的經驗和技術,因為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量近年迅猛增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陳皓勇教授說,2023年底至今,中國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容量達15.1億千瓦,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是規模最大的國家。同時,中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達到216.9吉瓦,佔亞洲地區增量的91.2%。
發展可再生能源不光需要技術
比起化石燃料,雖然可再生能源對實現碳中和目標更有利,不過發展可再生能源還是會面臨一些難題。陳皓勇認為,挑戰主要有兩部分:“一個是技術方面的挑戰;一個是經濟方面的挑戰。”
技術方面,由於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具有極強的隨機性,會受天氣條件的影響,導致能源供應可能不穩定,因此需要由工程學等專業去解決技術問題。至於經濟方面的挑戰則跟電價的競爭力有關,他說根據中國的經驗,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綠色能源發展的政策,包括補貼、稅收優惠和強制性市場份額要求,為綠色能源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可再生能源這課題本身非常複雜,因此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必然會是多學科交叉研究,涉及電力技術、電腦科學、材料科學、經濟管理等多個領域。也因為這樣,他認為,研究者需要有跨學科的思維,“你不能用工程的思路解決其中的經濟問題,也不能用社會學的思路解決其中的技術問題。”
為了拓展學生的思路,他編寫了“電力經濟管理導論”教材,還為電力學院研究生開了這門課,目的是要學生了解和電力專業相關的一些經濟學科知識。
拉曼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啟動合作
陳皓勇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現任職於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是電力學院“新能源電力系統”學術團隊負責人,2023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工程科技院(AETDEW)院士。
2024年中,他帶領中國華南理工大學一行人前來馬來西亞,行程包括訪問拉曼大學。今年較早前,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和拉曼大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啟動聯合研究項目,增強包括教師互訪在內的學術交流,還有推動學生交流及實習。很快的在今年中,拉曼大學就有6名學生到華南理工大學參加暑期課程。
此趟來馬來西亞,他還出席了科學、工藝與革新部的活動,以及訪問馬來西亞工程師學會等單位,探索是否有機會跟馬來西亞合作。
他說,中國建設了大量的新能源發電設施,同時也大量投資開發智能電網和儲能技術,整個產業鏈已很齊全。他相信中國有能力在全球的綠色能源領域發揮更大作用,通過技術輸出和國際合作,為能源轉型出一分力。
更多【新教育】: 馬大植物園 一座隱秘的知識叢林 懂得人類學與社會學 更確切運用文化和社會知識 拍短視頻意外躥紅 ,Ms Shirley——教華文的印裔老師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