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发布: 7:00am 09/09/2024

故事

老街

蔡羽

古晋

地名

雷子健

地名采风录

华文地名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报道:本刊 李淑仪 摄影:本报 蔡伟传、受访者提供

不同社群走在同一条路上,有时竟能同时踩踏出五六种

一地多名,是追溯大马华文地名起源时,无法忽视的普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谈论华文地名的演变历程,提醒,我们不能抽离于其他族群和语言的脉络之外,“谈华文地名,不能只谈华文地名。”纷乱的最终如何走向统一?

ADVERTISEMENT

地名的去留,常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为何有人又执着于捡拾那些早已甩出时间滚轮的名字?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知知河沙坝村牌坊仍写着祖辈造字的地名。

离开新闻业,投入本地地名研究,至今已编撰《爱新村——雪州华人新村的美丽与哀愁》、《爱渔村——地图上失落的海岸线》、《地名采风录:一方水土一段古》等书;雷子健是在雪兰莪沙登新村长大的,那不如从沙登说起。

走上这条路,全是兴趣使然。“先看有没有兴趣。比如Serdang,你要先了解这个字,你会看很多参考书,英国人写的,马新学者写的,你会知道这是一种树的名字,你也会知道吉打有一个Serdang(西岭),雪兰莪海边有一个Sungai Serdang,柔佛新山有一个Sri Serdang,这样你才有兴趣了解为什么如此多Serdang,你就知道以前这种树到处都看得到。”

1824年,英国人发现Serdang有矿,“那应该是老沙登,当时洋人是写Sirdang,客家人音译成沙登。”雷子健简略概括沙登地名演化史,“但‘沙登’是到1923年才出现,华人最早写的是‘沙戥’,后来推崇简体化,1938年又有‘沙丁’这个写法。1949年组建新村Serdang Bharu,华文报才统一成‘沙登新村’。”

雷子健也在不同书籍瞥见“纱灯”、“施尔丹”、“西丹”等译名,早期火车站牌却是写着“色丹”。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在探索地名的过程中,雷子健常常在平淡里看见精彩,在静默中感怀沧桑,让他有志于汇整许多被遗忘的地方掌故和人物故事,借由地名勾勒华裔先辈的历史记忆。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2022年出版的《地名采风录:一方水土一段古》,收录40篇雷子健考究地名的专栏文章。

统一华文地名,为何耗时漫长?

从沙登一例,我们可以窥见马来西亚华文地名的普遍现象:本地华文地名,绝大多数音译自原有的马来或英文地名,由此衍生出一地多名的众声喧哗。直至国家独立,华文地名才开始趋向统一,演变成今天我们熟悉的模样。

为何历经数十年才有定调?

缺乏官方单位管辖,雷子健指出,最早的华文地名,并没有一套规律可言。

“出现很多稀奇古怪的名字。像是知知港,早期他们喜欢在‘知’字前面加个口字旁,自己发明的,没有这个字的;森美兰的文丁,以前也写作呅叮。”似乎这是祖辈区隔外来词的做法。

有时,民间地名在文人看来不具格调,可他们取的名字不一定得到街坊喜爱。

以彭亨劳勿为例,坊间也曾冒出老活、老尉等译名,学者如许云樵、张礼千等人则主张“笠埠”二字,承载当地特色景象,“因为矿工会戴笠帽采矿,有意思。”但历史最终并没有选择它,“很多老一辈的人都没听过笠埠这个名字。”

翻译关乎字义,更常涉及发音,而各籍贯华人又有自己的方言,这下就更纷乱了。“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字,福建话和广东话的发音完全不同。”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吉隆坡鬼仔巷。(图:本报资料中心)

就像Segamat这座柔北重镇,华社对于第三音节“mat”纠结甚多——广东人叫昔加乜、昔加勿或昔加密;客家人写昔加乜或昔加末;闽南人则主张昔加挽或昔加目。后来,粤、客群体逐渐靠拢“昔加乜”,闽南人始终偏爱“昔加挽”。随着华语通行,新生代华人普遍接受的却是“昔加末”。

媒体也扮演关键角色。“连一个州的首府Shah Alam,两大华文报都不统一,一个写沙亚南,一个写莎阿南。民众怎么写,端看他读什么报。”

桑田沧海,哪个地名被保留,哪个地名被遗弃,全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一定是这样的。一个地名要永久留下来,要看当地人接不接受。如果不接受,你官方用这个名字,人们也不管你。比如吉隆坡的Brickfields,华人就是喜欢叫它十五碑,而不是音译成‘比利时菲尔德’,或意译成‘砖场’,背后原因很难解释。”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雷子健寻访1831年在慕达河畔(Sungai Muda)竖立的大英(威省)与暹罗(吉打)分界石碑。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挂在昔加末客家公会的牌匾,写着的是“昔加乜”,在1940年代由国民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高凌百所题。

那些被消散遗忘的名字……

凡事都有例外,那可会有反过来的例子,以华社取的地名音译而成的官方马来地名?

雷子健只找到一个城镇:柔佛永平。“在港主时代,那个地方叫永平港,后来把‘港’字拿掉,马来文称作Yong Peng。”至于霹雳太平,并没有被他纳入相同范畴,“Taiping是源于华语没错,寓意永久和平,但命名的是时任霹雳副参政司,而非华人。”

吉隆坡鬼仔巷则是近几年蹿起的稀有现象。翻阅马来与英文报,皆以“Kwai Chai Hong”指称这个打卡景点,完整保留粤语发音。

另有华马双语交织的官方地名,如雪兰莪的Balakong(无拉港)。“Balak指树桐,那里本来有条河叫Sungai Balak;Kong则是源自客家话‘港’或‘江’的意思。无拉港以前是华人木头商将树桐运到加影的小码头。”但类似的例子不多。

当然,并非所有华社呼唤的地名,皆是音译自马来或英文字眼,但它们多已从集体记忆里消散。

比如,颁布紧急状态前,雷子健的父亲原是住在弓蕉园(客语香蕉之意),即今日绿野(The Mines)一带。如今记得“弓蕉园”3个字的街坊已不多见。当年,另有一批迁入沙登新村的居民来自竹山凹,“因为那里很多竹树,现在叫做Kampung Malaysia。”

又如,“福隆港山下有个地方,华人叫分手凹,”事缘一群英国官员到福隆港度假结束后,在分手凹分道扬镳,有者回去彭亨,有者回去吉隆坡。“这个名字现在没人记得,只能在文献里找到。”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蔡羽感悟,这些日常随手一抓的地名,都是开启一个故事的钥匙。(图:本报资料中心)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古晋百年古庙:大伯公庙。

一个地名,开启一个的钥匙

说到文献,为了追究地名正确来历,雷子健经常翻阅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和澳洲档案局史料,在老地图和旧报章寻找蛛丝马迹,来回核对。国土另一端,文史工作者也说,除了阅读相关书籍、捕捉坊的口述记忆,沉默伫立的老建筑亦是考察地名重要的“史料”。

来自的蔡羽,同是一名前新闻业者,10年前开始在古晋老街推动文化导览。

一地多名的常态,在东马也非例外,就连砂州州名也换过几次写法,从沙捞越、砂月劳越、砂劳越,到如今的砂拉越,个中缘由难以厘清,终归还是4个字——约定俗成。

有趣的是,蔡羽曾在百年古庙看见其他写法。“古晋有座大伯公庙,或有200年历史,门前的对联牌匾明确写着‘沙荖越’。”

诗巫也有一座大伯公庙,庙里的征信录记载善男信女的捐款和来处,“你会看到,那些地名几乎都是小镇、乡村的名字,却有一批商家来自‘砂拉越’。”原来在1870年代以前,砂拉越曾是古晋旧称,“后来布洛克家族攻城略地,砂拉越版图逐步扩张。重新进行行政划分时,原本叫做砂拉越的地区改称古晋。”

常年推动老街导览、撰写地方研究文章,蔡羽深有感悟,这些日常随手一抓的地名,都是开启一个故事的钥匙,“如果一个地方曾有5个名称,就有5个故事。”

遗憾的是,地名的消失与更替,不只存于历史,也是此刻正在发生的事。

虽说地名去留常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但其中不乏握有权力的手介入搅动。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文史工作者蔡羽:说到路名,首先会想到刻在路牌上的名字,但很多人不知道,还有很多老名字没有被官方记载,这些名字都是让我们可以更了解这个地方的重要指引。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古晋万福路承载着华商发迹的故事。(图:蔡羽)

随意更改,文史记忆还能延续吗?

“古晋老街后方有块山坡地,曾在19世纪末被拉者政府圈起来,用作蓄水区。后来因为水压不够,供水范围不理想,就没再用了。”约在1970年代,蓄水区改建成公园,叫蓄水池公园。未料几年前,州政府动念整修,将它改名为团结公园。“我觉得很可惜,蓄水池公园的名字很特别,也是集体记忆,而团结公园这个名字很普通。”他说得直白。

近几年,很多地方都有人投身社区改造。蔡羽认为,与其注入原本不属于当地的DNA,不如挖掘每个地方原有独特的DNA,以此为基础去创造新的活力,诉说动人故事。“长远来看,这才是比较聪明的做法。不一定每次都要把老地名改掉,这很草率。”

采访期间,蔡羽隔着荧幕匆匆导览古晋老街——甘蜜街封印着一个甘蜜兴盛的时代,万福路承载着一个华商发迹的故事……“你可以想像,这些街名如果有天被随意改掉,里头的故事就断了。地名是一个对文史记忆的重要提醒,是‘文献’,也是有志研究地名者重要的指引。”

【地名趣味/02】从众声喧哗到约定俗成──捡拾华文地名走过的往事
蔡羽说:友海街街名源自王友海,古晋福建公会的创办人。19世纪中叶,他到古晋经商,王家后人在商场和政治领域都有不俗表现,而新加坡大华银行创办人黄庆昌正是王友海之子——王长水的女婿。(图:蔡羽)

过去跑新闻的日子,也让雷子健深有体会,每一方水土都有值得记载的故事。舟车劳顿换来的难得发现,很多时候不会给他带来实际回报。不是没听过“浪费时间、毫无意义”的嘲笑,但雷子健自有他坚持的理由。

“马来西亚的每个城镇都少不了华裔先民的血汗足迹,但这些痕迹早已被无情岁月冲洗,或在政治操弄下被扭曲或删除。有多少人会在意这个潜在的文化危机?这绝非浪费时间毫无意义的考证。地名是大地山河无痕岁月留下的符号,可以印证华人与这块土地的亲密关系,有时更是一块与友族交流互动的印记。”

相关报道:
【地名趣味/01】解读马来西亚既陌生又熟悉的趣味地名,认识这些地方那些树
【地名趣味/03】一个地名封存一个故事

延伸阅读:
【姓氏溯源/01】姓氏之根,承载祖辈多少故事?
【姓氏溯源/02】一座宗祠,凝聚一个同姓村落
【姓氏溯源/03】“我从何处来?”跨海寻根,拼凑遗落的家族故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10pm 03/04/2025
【当代小物件:4月/小玩偶02】洋娃娃/黄睿(古晋)

我打开柜子,灰尘扑面而来,一堆积满灰尘的玩偶展现在眼前。我皱着眉头清理着,突然从里头翻出了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头装着一个眼睛正闪着亮光的洋娃娃——苏菲亚。

在我大约5岁那年,父母亲送了一个洋娃娃给我。那是我收到的第一个真正的洋娃娃。说是真正的是因为每次会得到的不外是动物或卡通绒毛玩偶,只有这一个是人偶娃娃。我把它抱在怀里,仔细端详它的外貌:它有着粉褐色的齐刘海、明亮的大眼睛、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它的头上裹着头巾,身上穿着复古色的连衣裙,腰间绑着一条粉色和黑色的小碎花组成的裙带,突出了它那白皙的皮肤。那时候,我好喜欢它,还给它取名为“苏菲亚”。

自从有了洋娃娃,除了在外头,我去哪儿都带着苏菲亚,没有它在身边,我会感到莫名的落寞。虽然我的衣柜里还有其他可爱的玩偶,但是这个有着人脸的娃娃更像是我现实生活中的好伙伴。苏菲亚让我小小的世界多了几分色彩。除了和苏菲亚一起玩积木和家家酒之外,有时我会梳梳苏菲亚那微卷的头发,用围巾或手帕给它换上不同的衣服,还会假装自己是幼儿园老师给它说童话故事。

小小的身躯藏着无限力量

苏菲亚不仅是我的玩偶,更是我的知己,我的倾听者。它每次都静静地听着我分享每个喜怒哀乐的瞬间,不批判也不打断,给了我满满的安全感。在我感到特别难受的时候,我就会抱着苏菲亚跑到一个无人的角落哭泣,苏菲亚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藏着无限的力量,抚慰我的心灵,让我的烦恼很快就烟消云散。

偶尔,我会在夜深人静的夜晚难以入眠,我会悄悄拿起床头的苏菲亚,用柔软的枕头搭建一个城堡,然后开始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在门缝透过来的微弱灯光下,我操控着苏菲亚,想像着故事剧情:枕头们都是城堡忠诚的守护者,我是充满智慧的魔法师,而苏菲亚则是美丽又善良的公主。往往在困意越来越沉时,我总会恍惚地看见苏菲亚仿佛有了生命般,对我露出了一抹温柔的微笑。

多年后,我长大了,视野也在一点一点的扩张,许多兴趣爱好也在慢慢生根发芽。繁忙的课业、接踵而来的补习班、比赛等等使我的生活充实而忙碌。我整天遨游在知识与娱乐的大海里。时间就这样匆匆地走了一圈又一圈。苏菲亚在床边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离苏菲亚愈来愈远。我的世界充斥着许多新的事物,我不再记得那个小小世界里的好玩伴。苏菲亚渐渐地被我遗忘了,我把它和其他玩偶都打包收入箱子里,因为我不再需要它们的陪伴。

今天,我觉得是苏菲亚在呼唤我吧,所以我把它翻出来了,它静静地躺在箱子里,脸上和身体还蒙上了薄薄的灰尘。再次与苏菲亚相见,我的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愧疚。苏菲亚依旧是那个可爱的洋娃娃,但我已经不是那个无知的小女孩了。我把它抹干净,再小心地收进箱子里。此刻,我的心里在默默地感谢它曾经带给我的快乐和陪伴。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