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专栏开版初期,我曾简单介绍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 P4C)的历史及发展。许多人认为哲学太深奥,成人都不一定能掌握,小朋友怎么可能听得懂!
20世纪70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心理学理论兴起之前,社会一般的认知是儿童只能思考具体的事物,而无法理解抽象的概念。然而,这种说法现在已经站不住脚。
ADVERTISEMENT
儿童哲学当初为培育儿童的思辨能力而发展,不过,现在儿童哲学已成为一个教育工具,不再限于儿童或哲学,可广泛应用在各个年龄层和学科中。
前阵子我去台湾上由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举办的“儿童哲学师资培训”课程。基金会创办人杨茂秀教授曾任教于美国蒙特克莱尔大学(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的儿童哲学促进中心(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在4天的课程里,杨教授不止一次说过“小孩子是我的学习对象”。这句话完美地与“小孩是天生的哲学家”相呼应。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长达4天的师资培训课内容相当丰富,除了杨教授在儿童哲学的教学经验,也包括了建筑学、诗、绘本故事、无厘头沟通到“问问”活动。第一堂课是由台湾著名的建筑师林渊源老师带领。林老师不但分享了他个人的建筑师历程,也带领我们进入美学的世界。坦白说,林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台湾版的宫崎骏。由于是宫崎骏动画的粉丝,因此上课时格外专心。
“建筑是什么?”——林老师说他在大学时被老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让我想起罗马帝国时期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所说的一句话:“人家如果不问我时间是什么,我倒还知道一点,人家如果问我时间是什么,我反而一片惘然。”对于理所当然的事,我们一般都不会多加思考,因为觉得不需要,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可是,即使像“时间”看起来如此简单的概念,一旦要你下定义,却显得困难重重。
一个长年沉浸在建筑行业的人理应不会被“建筑是什么?”这种问题问倒,然而这却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林老师说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点在于这个问题开启了当时还是大学生的他对普通、平凡(即理所当然)事物的深思。
另外,林老师对于“美丑”的分享对我格外受用,因为前阵子跟学生讨论关于“美与丑是否有普遍标准”。建筑物作为一种艺术品,“美”与“丑”自然也被使用作为欣赏或评断的标准。可是,建筑物的“美丑”并非单纯来自于表象,而是整体的脉络与其内里的生活痕迹。建筑外形的美顶多只属于“小美”,而观赏者对创作者(建筑师)的作品(建筑)透过自身的经验所产生的感动才能称之为“大美”。
对于美丑,林老师还有另一番见解。他认为没有一种材料、一栋建筑或一块基地是错误的(或丑的),只是创造的人用错误的方式诱发它,而引致错误的回应。
回到现今的教育现场,为了配合资本主义对劳动力的需求,现代教育使用相同方式培训程度和兴趣不一的孩子,以求在短时间内以最经济的方式生产大量劳工。偏离现今教育轨道的小孩经常被贴上 “差学生”的标签,可是我们知道他们并非真的差,只是我们使用不合适的教育方式诱发他们,而让他们引起不在我们期待内的回应。就如此而已。
下期我会继续跟大家分享我在台湾关于儿童哲学的所见所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