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0日訊)天然資源及環境永續部長聶納茲米指出,對於許多為生活成本、三餐溫飽以及尋找工作而苦苦掙扎的普通人來說,可能會認為氣候危機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因此,向民眾傳達有關氣候變化的信息,是政策制定者、業內人士及公民社會組織所面對的挑戰。
他今日在2024年全國氣候治理峰會上說:“有人跟我說,關於氣候變化的馬來文內容很少,有但還是不夠,所以這是我們必須更加努力的地方。”
ADVERTISEMENT
他認為,或許可以通過宗教管道,向大馬人傳達環境保護的課題,例如目前正在訪問東南亞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以及埃及前大宗教司阿里戈馬,就經常提及環境永續的課題。
“我們都知道,馬來西亞人通常都很虔誠,可以很好的接受宗教信息,這些其實都是當我們去甘榜、清真寺、教堂、寺廟時,可以更好接觸他們的方法。一些人可能無法跟格蕾塔·桑伯格(瑞典環保少女)有聯繫,但他們可以跟教宗產生共鳴。”
闡明氣候變化影響
他繼指,必須向人們闡明氣候變化就是地球危機,對我們的工作、健康、糧食供應等都會有直接影響。
“我舉個例子,在今年朝聖期間,有1500多人死於與高溫有關的疾病,沙地阿拉伯的氣溫高達50度。而在馬來西亞,去年有兩人死於中暑,可能有更多人,但發現到的只有兩人,而在今年,根據我所掌握的數據,就有三人。”
他說:“這些都是我們以前不曾聽說過的,我們小時候總是在下午出去玩耍,但現在,下午比以前炎熱很多,影響更嚴重。”
聶納茲米指出,必須讓人們知道許多問題其實與環境汙染或氣候變化有關,從中瞭解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而社會最邊緣的群體其實處於氣候變化的最前線。
疫情致減塑進度緩慢
聶納茲米指出,我國的目標是要在2025年達到40%的塑料再循環率,而目前的塑料再循環率為約35%,而冠病疫情是導致進度緩慢的原因。
“我們必須將再循環率提高,在歐洲國家,他們的塑料再循環率高達90%,若我們達到有關再循環率,我們就無需再進口髒塑料。”
聶納茲米指出,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及確保塑料被回收使用一直是我國政府的政策,目標是要在2030年達到一次性塑料的零使用。
“因為疫情,我們浪費了數年時間,這個目標現在看起來有點困難,所以我們嘗試調整現有的政策,看看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包括非法垃圾流入的問題。”
詢及馬來西亞是否考慮將核能納入能源結構時,聶納茲米透露,政府正在密切關注這個問題,但必須進行仔細研究。
“當我們提及可再生能源時,我們有太陽能,但太陽能有其侷限性,當然,太陽能電池現在越來越便宜。水力發電方面,依然有侷限,出於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權衡,我們不想設立更多的大型水力發電站,那麼,我們就剩下其他如生物質能等,但還是非常有限。”
須仔細研究核能發電
他指出,核能發電或許是可行的法案,但必須仔細研究,因為人們對核能發電的看法褒貶不一,特別是在核能發電廢料管理方面的維護。
“我認為這是主要的問題,若我們能夠證明能夠正確地落實,我們就能夠說服民眾。其實,這個地區的其他國家,不僅是新加坡和菲律賓,印尼和泰國也在密切關注這個課題,因此,這是我們必須考慮的。”
周清蓮:碳排鬚年減7%卻增1.5%
全球暖化控制“嚴重落後”
國行副總裁拿督周清蓮表示,去年11月由世界資源研究所公佈最新的氣候行動評估指出,過去《巴黎協定》通過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內,經調查後顯示“所有評估解決全球暖化的各項數據都嚴重落後”。
她說,所有42項評估指標中,僅有1項在正確的道路上,其餘41項全部往錯誤的方向倒退,且世界經濟論壇證實了世界資源研究所公佈的氣候行動評估報告數據正確性。
周清蓮引用數據表示,若要達到《巴黎協定》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內,全球碳排量必須每年減少7%,然而數據卻顯示持續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碳排。
她說,如果大馬在此議題上沒有積極作為,會使大馬甚至整個地球變得非常脆弱,因此政府近年在制定氣候相關政策有更明確的方向。
3因素影響政策執行
她指出,影響政策執行至少取決三個關鍵因素,分別是“政府是否能滿足企業轉型的資金需求”、“進行碳捕捉時造成的相互影響作用,如何避面未預期的負效果”、“強化個人與整體在知識、技術和資源整合上的能力”。
她強調,這些關鍵因素是政府氣候變遷聯合委員會的首要目標,目前有超過6成的馬來西亞金融機構已制定氣候變遷目標,如國家銀行發佈的”價值為本中介影響評估框架”(VBIAF)。
周清蓮說,今年銀行業新增超過50%的融資在支持氣候與轉型措施,但金額遠低於過去投資、貿易暨工業部對ESG融資所承諾的1.3兆令吉。
她呼籲,期望金融機構能彌補中小企業進行轉型時的資金缺口,但也強調希望銀行與保險公司等相關金融產業能謹慎管理財務。
她指出,目前已有400多家中小企業接受溫室氣體排放測量與管理的技術訓練,其中超過一半企業已經開始進行測量和發佈碳足跡報告。
鄭學方:帶頭應對氣候變化
發達國應金援發展中國
中國駐馬大使館公使鄭學方指出,發達國家必須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表率作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
他說,發展中國家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因此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困難和關切。
他指出,世界是一個共同體,每個國家、組織和個人都應該儘自己的一分力量。
“我們必須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指定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這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基石。”
他繼指,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國際社會應增進互信,採取一致行動,警惕個別國家借應對氣候變化、降低風險之名,採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舉措。
他指出,巴黎協定能否有效實施,不僅取決於各國作出了哪些承諾,更取決於各國如何將承諾轉化為法律、政策和方案。
落實減排兌現資金援助
“發達國家應帶頭減排,儘快兌現資金援助承諾。這對於南北之間建立互信、實現氣候正義、人類的未來都具有重大影響。”
他指出,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危害日益嚴重,已成為全球治理的核心問題之一。
他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指引下,中國推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讓中國的生態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創新方式推進能源轉型
他也說,中國以創新驅動的方式,大力推進能源轉型,在能源效率、循環利用和清潔能源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他指出,截至今年6月,中國已與41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0份諒解備忘錄,在南南合作中舉辦58期培訓班,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援助計劃中培訓了2400多名專業人員。
如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轉型投資國,已為南南氣候變化合作提供了超過12億元人民幣的專項資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