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罗士打这座小小城市中,有一群年龄介于20至33岁年轻人组成文化舞蹈团,这班年轻人在推广文化舞蹈中,秉持“继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观念,继承华族舞蹈理念的同时,也大胆创新融入当代元素,更将其他民族舞技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南洋华族舞蹈”。
或许有人会认为,身为华人理当继承来自中国正统的传统舞蹈,但是这班年轻人组成的纯粹舞团(Ximply Dance)反觉得,大马华人已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与其他民族交融下形成另一种生活形态,从中也开始形成大马华人的文化,因此加入本土元素推广另一种形式的本土华族舞蹈文化。
他们在舞步中加入与大马华人生活有关的元素,比如:舞步中展现划舢板,以带出本地华人在渔村的生活;为吉华(K)校A队编写的《哥峇颂》,以水牛作为舞蹈元素,展现吉打州人民的刻苦耐劳,最终在全国华族舞蹈赛中获得全场冠军。
谢凯贤:回母校教舞蹈
从零开始栽培新血组团
何谓“大马华族舞蹈”?
吉打州华人舞蹈文化协会会长谢凯贤解释,华人下南洋与本地民族融合一体形成独特的舞蹈文化,而这种独特的舞蹈文化也受到中国舞蹈界重视并称之为“南洋华人舞蹈”,他感谢大马舞蹈前辈播下的种子,引领一班舞蹈热忱者传承本土化的舞蹈文化。
谢凯贤也是纯粹舞团的发起人,他说,他在2014年从台湾艺术舞蹈系毕业后,回来亚罗士打开始他的舞蹈生涯。他有个成立职业舞蹈团的梦想,以推广“南洋华族舞蹈”,但是也必须要有一班队员实现这个梦想。
“当我回来亚罗士打时,是‘零’开始,完全没有专业舞蹈队员,所以我先回到母校吉华独中当舞蹈老师,以栽培新血来组成这个舞团。”
《遇见.屿》首部长篇舞蹈作品
他坦言,在这10年内栽培新队员真的不容易,必须从基本锻炼和扎实团员的舞功,如今在第10年已有自己的职业舞团,同时更在8月期间成功创作人生中首部的《遇见.屿》长篇舞蹈创作作品,并在吉打州文化局礼堂内表演,让他感触许多。
《遇见.屿》是纯粹舞团的一部长篇舞蹈作品,背景设定在亚罗士打的象屿山(Gunung Keriang),透过丰富多元的情节,展现当地的文化故事。作品通过优美的舞蹈语言,细腻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依赖,以及社区中传承的传统与习俗。
谢凯贤解释,这部《遇见.屿》分为4个章节,以水、石、晶和人作为章节主题,来讲解象屿山在生活中带来的启发,同时,舞蹈方面也穿插一些其他民族舞蹈的元素,比如马来武术(silat)舞姿、印度淡米尔的婆罗多舞姿、以及东马伊班族战舞(ngajat)舞姿等,展现大马多元社会文化。
他希望,这部首创的长篇舞蹈作品能够从亚罗士打推广到全马各地,尤其吉隆坡和槟城或东马,甚至去国际舞台,让更多人认识本土华人的文化舞蹈。
★队员
卢安琪:从抗拒到喜欢
受教练熏陶跳文化舞
卢安琪(26岁)在小时候喜欢跳肚皮舞,她认为文化舞蹈比较跟不上时代步伐,所以一直抗拒跳文化舞蹈,直到谢凯贤从台湾毕业回乡到母校当舞蹈教练后,受到谢凯贤的熏陶和鼓励下,渐渐参与文化舞蹈,目前更与谢凯贤一起推广南洋华族舞蹈。
“当时,我在吉华独中就读时,凯贤老师提到加入舞蹈团参与比赛可以拿奖,我就毫不犹豫地加入该校舞蹈团,然后渐渐地喜欢文化舞蹈。”
卢安琪目前是吉打州华人舞蹈文化协会秘书,也活跃到州内各华小当舞蹈教练,在小学阶段栽培更多新一代富有天赋的舞蹈者,以传承文化舞蹈。
她说,自从参与文化舞蹈后,渐渐欣赏这类舞蹈所带来的美感,同时也能学到其他民族的舞姿,这可以自我提升来加强舞蹈知识。
★队员
赵健扬:从街舞到文化舞
推广大马华人文化
赵健扬(25岁)则说,他原本是善于跳街舞,不过在谢凯贤老师的鼓励下,从中学开始加入这个舞团跳起文化舞蹈后,发现文化舞蹈的专业和美观,于是决定中学后毕业后继续留在这个职业舞团。
他指出,曾经参与以乩童和华人祭拜作为舞蹈元素的《祭.乩》,在全国舞蹈公开组中获得冠军,这让他更有动力继续推广文化舞蹈。
“身为本地华人,除了坚守本身华族文化舞蹈根源,我们也要融入本地的生活元素,我觉得这样的创意非常好,因为这才能突显大马华人的真正文化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