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學海

|

學記

發佈: 2:00pm 11/09/2024

月餅

華教

中華文化

華文教育

傳承

重機騎士

重機

陳彥錡

林鑫錡

張足卿

彭意晴

高愷柔

美羅中華國民型華文中學

天堂重機俱樂部車隊

【校園報道】華教傳騎千里送月餅 師生乘坐重機繞校園

圖/文: 陳彥錡 PK2635、林鑫錡 PK2636、張足卿 PK2637、彭意晴 PK2638、高愷柔 PK2639 美羅中華國民型華文中學

(美羅訊)為發揚華教精神及團結華校的“華教傳騎”活動抵達美羅中華國民型華文中學,重型機車車隊為校方送上月餅與祝福,並在進行揮旗儀式後出發至下一個地方;特別的是,車隊中出現少年騎士的身影,有的還是此站美羅中華華中的學生!

11/9 霹:学海学记/本周必下/华教传骑霹州最后一站 骑士千里送月饼
“華教傳騎”車隊與美羅中華華中人員大合照。前排右十二為李國閥。

重機騎士們不遠千里,聲勢浩大地進入校園,場面熱鬧。車隊由各年齡層組成,不僅有男騎士,還有女騎士,甚至有帶著孩子一同參與的家長騎士,獲得校方熱情及友好的招待。

騎手們也與師生同樂,載著大家在學校內繞行一週,讓師生體驗乘坐重型機車的樂趣。雖然只是繞行小小的一圈,卻讓乘客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

出席者包括美羅中華華中董事長李國閥。

11/9 霹:学海学记/本周必下/华教传骑霹州最后一站 骑士千里送月饼
美羅中華華中副校長馬朝威乘坐重型機車,興奮高舉雙手。
11/9 霹:学海学记/本周必下/华教传骑霹州最后一站 骑士千里送月饼
美羅中華華中學生李心潔乘坐重型機車。

王恆聰:考驗耐力挑戰極限

天堂重機俱樂部車隊隊長王恆聰(44歲)表示,此活動的初衷是為了發揚華教精神,感激熱心人士的付出,為華校爭取權益,才成就了現今的華文教育,中華兒女應當珍惜,並傳承中華文化,以免浪費先輩的付出。

他說,此活動最具挑戰性的是長達1000公里的路程,非常考驗騎士的耐力,但在疲憊的路程中,騎士們也認識到了真正的自己。

11/9 霹:学海学记/本周必下/华教传骑霹州最后一站 骑士千里送月饼
天堂重機俱樂部車隊隊長王恆聰

黃志偉:感動各校熱烈招待

霹靂州董聯會總務黃志偉表示,此活動是為了把霹靂州各所華校聯繫及團結起來,幾天裡一路走來受到各校熱烈招待,感觸頗深。

他認為車隊最具挑戰的是面對惡劣天氣,但無論是狂風暴雨或豔陽高照,騎士心中那團為華教奉獻的火仍熊熊燃燒,使他們堅持到底;雖然一些騎士此前對華校不太瞭解,但經過此番活動後,他們對華教有進一步的認識,也認為華教精神應該繼續傳承。

他說,雖然這幾天面對各種困難,但遠比不過維護華教的先輩所面對的難題,希望各華校以各自的經驗互相扶持、共同進步。

11/9 霹:学海学记/本周必下/华教传骑霹州最后一站 骑士千里送月饼
霹靂州董聯會總務黃志偉

江永強:為華教籌款逾50載

長江白咖啡創始人江永強(81歲)是此活動首批帶動者,也是元老級的義賣主任。早在50多年前,他就帶領一群人一起為獨中進行籌款活動。他表示,為華教付出並不會覺得累,因此帶著“心動不如行動”的態度舉行了此活動。

他說,以前華文教育並不被看好,承受很大的壓力;他們會每一年不斷地延續舉辦此活動,以推動大馬華文教育。他也希望能在宋溪創辦一所獨立大學。

11/9 霹:学海学记/本周必下/华教传骑霹州最后一站 骑士千里送月饼
長江白咖啡創始人江永強

李嘉俊:26華中騎行參與2站

現讀於美羅中華華中的少年騎手李嘉俊(17歲)表示,在26所華中裡,雖然他只參與了兩所學校的騎行,但對他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他是因朋友的介紹以及自身對機車的熱愛而加入車隊,對於此次活動,他感到非常激動與開心,也認為機車運動是帥氣且酷的。

11/9 霹:学海学记/本周必下/华教传骑霹州最后一站 骑士千里送月饼
少年騎手李嘉俊

羅甄欣&許家敏:興奮能參與其中

也是車隊一員的羅甄欣(15歲,右二)以及許家敏(12歲,右一)表示,美羅中華華中精心準備的膳食很美味,特別是色香味濃郁的百香果果汁。雖然她們因為年齡關係未能親自駕機車,但也很開心能夠成為此活動一員。

羅震楊(17歲,左一)則表示感受到了學校的熱情款待,感到非常開心和榮幸。左二是阿里夫。

11/9 霹:学海学记/本周必下/华教传骑霹州最后一站 骑士千里送月饼
羅震楊、阿里夫、羅甄欣、許家敏
11/9 霹:学海学记/本周必下/华教传骑霹州最后一站 骑士千里送月饼
眾人高喊“華教萬歲,萬萬歲”。
11/9 霹:学海学记/本周必下/华教传骑霹州最后一站 骑士千里送月饼
校方揮旗歡送車隊。

打开全文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pm 24/04/2025
东坡肉/梁放(古晋)

元旦那天,在菜市上偶遇久违的中学时期学长,一阵寒暄后,他问:就快过年了,还做不做东坡肉?原来这十多年来,我不再每逢过年就把东坡肉当贺礼送给当年的亲朋好友。

东坡肉是留英时期在中国餐馆兼职、忙完了刷盘子洗碗筷与打杂的分内活,乐的帮各厨师做各项烹饪准备时接触过,也因常请英籍同学或朋友来住处吃饭时把所见所闻实践,感觉到位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在中餐馆额外当下手、又按重量分配均匀的冷冻预制品,自己从没曾让吃过。所谓正宗的东坡肉还是许许多多年后的夏天,在它的原产地杭州第一次尝到。西湖边石板街的饭店里,我在菜单里发现了它,点了一份,只见两方块的小小巧巧的肥肉、麻将牌大小,给棉绳精致地上了十字绑,浇上闪着诱人的酱油色汤汁,我仅吃了一块就作罢。东坡肉是注入多少糖量才齁得我难受?肉油而不腻吗?入口即化吗?正想着该如何正确注解,我已经打车越过苏堤,来到《印象西湖》演出地点。刚入场,尚未如座还没找着,肚子突来一阵翻滚,以为提肛让有关机括缩一缩、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不承想等我火急火燎找到厕所,犹未蹲下,就山崩地裂地biak一声响,再听门外有人随即哟的一叫后哈哈大笑,害得我躲了大半天才走了出来。

回到家里,谈起东坡肉,母亲眼睛一溜,说那几种佐料家里有:不就是买块猪肉的事吗?我们也来试做一回!就明天!

你的爸爸最识煮餸,母亲说,以前在伊班长屋边上住着务农割胶的时候,每逢旱稻从烧芭、播种到收割,招呼主动前来帮手的伊班朋友们的饭菜都是你爸爸用大饼干珍当锅亲自烹煮的,三几下子可以把柴火拢起烤全猪也从不假他人之手。父亲常提起自己最拿手的牛肉炒苦瓜,母亲听了也一再附和,但除了母亲,我们做儿女的没吃过,我也从没见过父亲下过厨。母亲还说,父亲年轻时而技痒挥锅铲的这么一道,她可是当年唯一的分享,言语间不无透露着新婚后那段日子的美满与幸福:后来你们一个个接二连三的出世了,能让个个吃饱饭,已经不容易,还牛肉炒苦瓜?晚年她每一念及,我就把食材买了来,母子俩决意再弄出这么一道,味道还真的都不赖,但总没有让母亲曾经享受过的味觉重叠。母亲心里明白,那当然不是苦瓜没有在刚刚断生前掌控住火候,也不是古晋的牛肉根本就没有我们以前砂拉卓甘榜马来人过节时杀了送来的好味道。

母亲的爆炒蒜瓣豆角,是我从有知以来就迷恋的一道菜,虽然曾千几百次站在她身后,看着她全程操作、示范,上碟前更听得真;就搁一丢丢白糖再添一点点盐!然而由我亲自实行,即便在她的眼皮下,也从没有把她的随意与不见招数的手艺与成品复制。那个4岁的小男孩,带着两个妹妹在浮脚店屋五脚基上嬉闹中,看见母亲挺着大肚子从店里走了出来,一手拿着搪瓷碗一手拿着红色搪瓷勺子,就座在五脚基边缘搭建的长椅上时,兄妹仨就一伙拢前来。是那一次吃的是爆炒蒜瓣豆角,还是喂着孩子们每一人的每一口,母亲就轻轻“amp”的那一声,整个场景就因而烙印在我脑海,逝去的童年时光与相关的所有一切,尽管再也回不来。

母亲的厨艺就此失传

你妈妈才是厨艺高手,天生的!父亲翘起大拇指,也是一直到我自己不得不做饭时才真正体会的一番话。以前是父亲,从菜巴刹买回来极普通最便宜、只求实惠从没考虑搭配的食材,后来是我,还常弄来我看了欢喜、她之前没有见识过、进口的波菜西芹佛手瓜西葫芦等等,她好奇地审视一番,未几,一如既往,在有限的资源里,就为大家调制既果腹又可口的饭菜,当年是一家大小十一口,最后是母亲、妹妹与我。母亲做了许许多多临界自创的菜,后来问及,她也弄不清工序与搭配,但都成了绝味。母亲曾手把手教我们裹枕头粽,包烧角,还有让一家大小都可以吃饱早餐的萝卜糕、芋头糕,还有我们不少享用的捞锅边,竟然是后来堪称福州美食的鼎边糊。我们兄弟姐妹九人,只有大姐学得最真,但大姐也病殁了,母亲的厨艺也就此失传。少小时候我们最常吃猪头肉,父亲笑呵呵如获至宝带回来时,母亲不时还抱怨,这无疑是给她又忙又累的家务日程添堵。她往往把整个在柴火上烧个遍去毛,再刮个干净后又用水把整个猪头煮了才做最后的清理。骨头用之熬汤,又剔又割使劲剖解出来的皮皮肉肉,不知是卤还是炖,她用上八角、白糖、大量的姜、一大碗老抽,也毫不客气的征用了父亲一大瓶伊班人私酿的米酒Chap Lang Gao(茅屋标),一大锅的,让我们解馋好几天。

除了一开始就挑掉血丝裸蒸出来、为了让孩子们更聪明、一人一口的猪脑让人嗅了恶心,其他的都好吃,猪皮猪耳朵,尤其是猪舌头。肉吃完了,浓稠冷却成冻的汤汁留着下面条,母亲又轻易巧妙地为大小十几口呈献丰盛的一餐。

不就是东坡肉而已!她说。

我的生活一向从简,自从母亲往生后,体现在饮食上的尤其显著。唯一不变的是,除了时而出远门,我与相依为命的妹妹从不在外用餐,与外卖更是不沾边。早上是一大杯果菜泥,往往是扭开收音机国歌播放的时候准备好开始喝下。派上场的各类蔬果大略一样,因为比例不一定,打出来的混合物,味道口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每一天迎来的就是一个欢喜。接下来是一个蛋,一片在铁板上烤了烤酸面包,给涂抹厚厚一层自己研磨的花生亚麻籽酱,脆口,细嚼后吞下,简直就是人间至味。一日早午两餐,持续了十几廿年的蛋奶素,因一场防疫而更变,除了豆腐鸡蛋与鹰嘴豆,饭桌上每隔一两天就有了鸡肉或鱼替换,搭配大量的蔬菜瓜果与三两口常备的五谷杂粮,就是妹妹的一餐。回归学生时代最简易的一锅煮,我把五脏庙都祭得服服帖帖。餐间能有一小块奶酪或半杯酸奶解馋,我感觉自己十分富足。

后来无意看到食谱,与英国中餐馆所偷师的东坡肉有些出入,母亲研发出来的自行离谱。后来,肥肉不用,即便赤肉事后显柴、口感所谓欠佳;冰糖省略,其他的如酒、酱油和八角大略掂量加减;进口的蒜也取代了母亲种的青葱。唯一着调的是混合物大火烧开后以文火慢炖,见肉可以用筷子一戳即穿透时,再猛火收汁。我紧守在锅边,静听着气泡的声响,细看着水蒸气一缕缕散发,过程中惊讶自己竟然无视时间的流逝,也无所谓一不小心煮糊了、糟蹋食材。当年烹煮东坡肉,母亲与我分工,粗的我来,考耐性与耗时的,我全推给母亲承担,亲戚朋友们分享过成品的,大都赞不绝口。时隔十多年,我独自再玩一把,发现除了落户古晋的姐姐与小妹,要送的全是现在咖啡店常见面可以无拘无束清谈、菜市里摆档口、地摊卖土产、相识经年却大都不相互通姓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却从不相互干扰与牵扯的各族人士。以前的同伙、朋友,不记得何时起从频繁相互探访或约见喝茶,到悄无声息地逐一脱了队,渐行渐远,不再往来,继而彻底失联。新年前菜市偶然碰见的学长,没留下手机号,我不知该找谁联系,把预留给他的一份亲自送去。

送出去的东坡肉味道如何?因为妹妹从不吃红肉,若上了饭桌,显得我独食,不好。我在收工前用勺子舀了一点酱汁在舌尖上试个淡咸与鲜不鲜,没吃过。他人的回馈是贬是褒,也由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