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学海

|

学记

发布: 1:55pm 11/09/2024

叶新金

叶楚粮

绍华饼家

金銮镇第四区国中

吴宥绫

黄泓昃

首都镇达美中学

郑依羚

福州月饼

月饼

巴生中华华中

文化传承

古早味

福州

传统

团圆

文化

中秋节

游子

【专题】炭烤制作 有咸有甜 咬一口 福州月饼 品乡愁

图/文:郑依羚 B37094 首都镇达美中学、黄泓昃 B38047 巴生中华华中、吴宥绫 B38035 金銮镇第四区国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古往今来,人们对高挂空中的那轮明月总有浪漫的遐想。每当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时,心中便会涌起无尽的思念与感慨。

月亮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美景,也是中的象征,代表着和思念。作为中华民族的节日,更是因赏月、吃而广为人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象征之一,承载着人们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9月11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绍华饼家的商品,也是本报道的主角──福州月饼。

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的种类和口味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从传统的莲蓉、豆沙,到如今的冰皮、流心,各种各样的新口味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喜好。

近年来,制作月饼的饼家更是在口味和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推出了不少别具一格的月饼,既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又加入了现代的元素,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雪隆区学生记者队采访了霹雳爱大华的,聆听他们制作月饼的故事。

绍华饼家是一家拥有近70年历史的老字号,如今已传承到第三代。每逢中秋节,这里都会迎来许多长者和,选购年度必备的

据第二代传人透露,许多顾客在中秋佳节前就会提前预订月饼,有些远在外地的游子甚至会专程回来,只为品尝这些传统的

第三代传人和其父亲叶新金,每年都忙于制作月饼,这些月饼不仅形态与市场上的普通月饼不同,呈现出小圆饼和小椭圆型,而且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繁琐,需要使用传统的炭火烤炉烘烤。

9月11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金黄色的老鼠饼让人垂涎欲滴。

炭烤保持月饼油香口感

福州月饼作为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凝聚了浓厚的地方文化和丰富的历史背景。与市场上常见的广式月饼不同,福州月饼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传统制作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福州月饼包括咸肉月饼、油枣(又称老鼠饼)、面茶饼(福州话称为“卓有”)以及多种口味的豆沙饼,如白莲蓉和黑豆沙。

9月11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制作月饼使用的烤炉。

油枣香脆甜而不腻

福州月饼是福州人最钟爱的一种传统月饼,其内馅由葱和肥猪肉混合而成,外皮则以炭火烤制而成。这种制作方法使月饼保持了肉馅的鲜嫩多汁,同时外皮也焦香酥脆。制作过程中,绍华饼家坚持使用炭火烤炉制作,虽然这种传统制作方法的使用步骤较为麻烦,但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月饼原有的油香口感,使其风味独特,充满古早味。

油枣则是福州的另一种特色。这种饼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麦芽和熟面粉,制作过程中注重调和和烤制,最终呈现出香脆的口感。由于不含肉类成分,油枣是一种素食者也可以安心享用的糕点。它甜而不腻的风味,让人每次咬上一口,都能品味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和福州特色的独特魅力。

9月11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员工手法娴熟地制作着豆沙饼。
9月11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员工正在烤盘上排列准备烘烤的老鼠饼。
9月11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员工们如火如茶地制作月饼,手法之中能窥见其用心。

福州月饼传承更需文化传递

饼的保质期不长,所以店家每天只生产当天所需的量。以老鼠饼为例,身为油炸食品的老鼠饼可以保存较久,但面茶饼一般只能保存两个星期,放久了便会出油并且味道会变差。豆沙饼则可以保存一星期。如果要保存久一点,可以放在冰箱里,吃的时候拿出来烘烤一下,口感或许会有些差别但仍能接受。

咸肉饼则与众不同,因为绍华饼家使用炭火烘烤的原因,咸肉饼放得越久口感会更好。如若拿冷藏后的咸肉饼去烘烤,味道会更加馥郁地散发出来。因此,有些人习惯多买一些月饼放在冰箱里保存,等到想吃的时候再拿出来烘烤,即便过了中秋节,也能随时享受到这种美味。

福州月饼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依靠技艺,更需要文化上的传递。每逢中秋佳节,福州人都会互相赠送月饼,表达祝福和团圆之情。福州月饼作为传统美食的一部分,不仅承载了地方的饮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情感。对于许多福州人来说,咬一口福州月饼,不仅是品尝美食,更是品味一种久远的乡愁和家乡的味道。

福州月饼的制作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改进,但它的核心工艺和传统风味始终保持不变。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和对品质的追求,使得福州月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9月11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墙上挂着绍华饼家的报道。
9月11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绍华饼家出品的各类糕饼。

叶楚粮:回乡接手助父母减负担

叶楚粮透露,自家做饼的模具都是特别从中国运进来的,不同饼都有自己的专属模具,形状独特,可谓独一无二。另外,厨房里的大木桌是从第二代传承下来的,因长时间在上面揉压面团制饼,桌面上已经有了一个凹痕。

每到中秋节,咸肉月饼或豆沙饼会成为大多数福州人送礼的首选佳品,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思念。特别是那些长年在外的游子,更是在中秋节时怀念家乡的味道,特意从远方购买福州月饼。月饼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和情感,成为连接家乡与外界的纽带。

叶楚粮透露,他曾在新加坡工作,后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而手工制作饼的工序及准备工作繁多,他担心父母继续做下去会吃不消。为了减轻父母的工作负担,他最终决定回乡接手这份手艺。

福州月饼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福州人心中永恒的味道和记忆的延续。它象征着团圆、家乡和,是每一个福州人心中深处最温暖的记忆。

学记感言:感受绍华饼家热爱及坚持

绍华饼家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力求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月饼。他们坚持选用优质原料,注重每一个制作环节,力求每一块月饼都能带给人们美好的体验。

在采访中,绍华饼家的负责人分享了他们对月饼制作的热爱和坚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他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秋节的传统文化魅力,以及月饼所承载的浓浓情意。

9月11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绍华饼家老板叶楚粮(右三)、学记负责人陈伟杰(右一)及学记们合照留念。
9月11日学海学记专题,七区共用
扫描二维码,观看老手艺【福州月饼】影片。

相关报道:

【专题】新增10v10对战更强大 打王者 别沉迷!
【专题】实践管理并解决问题 传奇学生社团 开发领导力 

【专题】走过百年熏房见证鲁乃橡胶业兴衰 

【专题】青年作者马尔科姆6岁起写作 挥发童心 书写童书 

【专题】飞航学院CEO:较细心专注 女性 也可冲上云霄!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pm 18/02/2025
【如意安详】又雨又雪/何国忠

我2018年6月在《星洲日报·星云》开始供稿,按照过去习惯,一年或两年,文章累积足够,就结集出版。考虑出书之际,竟遇疫情,计划不得不变。随后虽然笔耕不辍,竟无成书热情。

担心有误,我每一篇文章发表前,都请多年一起的叶汉伦、方奕鸿、马凌香先读一次。2024年底我们四人午餐,他们提起书事,一回神发现几年过去了。第二天翻旧稿,决定集中精神应付未了工作,并且当机立断,在最先发表的文章中挑选39篇,以《雨雪霏霏》为书名。

本是书中一篇文章题目,因为忆及三十多年前一本书《今我来思》,或可让过去时光和现在呼应。生命一环扣一环,汇成一链,每一脚步都有特定意义。

我第一本书是《斑苔谷灯影》,第二本才是《今我来思》,两本书都是报章专栏结集。第一本书还是依赖稿纸,到第二本时,已是电脑书写,朋友推荐五笔字型输入法,边学边用,敲键间知道科技妙处,自此告别稿纸生涯。产量不一定更多,速度未必更快,但在文字推敲过程中,却感受到改稿的从容和喜悦。

虽云专栏,《今我来思》各篇文章书写过程没有时间限制,《南洋商报·言论》允许自由发挥,想写即写,编辑有稿则登。每月稿费占我马大薪水约百分之十五,比例尚可,补贴买书之用足矣。

重点不在这里,在于写稿期间朋友之间相互激励之情,那些年华社身陷文化悲情中,我频频受邀参加讲座,朋友讲我也讲,朋友写我也写,那是愉快的专栏写作生涯。

重读旧书,没有激动,只有一丝韶华逝去的惘然。过去许多事情都有按部就班的规划痕迹,我庆幸自己喜爱阅读,书海中自存辽阔人生,我借阅读,随我喜欢人物游移,他们对生命探索是我成长中不可缺养料,通过书本向前贤学习,还有谁比他们更给人底气?我隐约把握方向,随后脚步越来越稳健,一路向前。我不排斥社会工作,动的时间占相当大比例,但我从不忘记静时所提供的精神资源。唯静可以让人思考,和阅读相始终,那是生命归宿。

读旧书比读新书多

命运常出现意料之外安排,还好顺心事多,不顺心事少。顺心事很快忘记,不顺心事相对刻骨铭心,但不至于慌乱无措。冷静下来,调整方向,继续向前,并且提醒不要让内心装载仇恨。不顺心事让人直视七情六欲,增多反省意识,不一定是坏事。

“一柱全应近,高唐莫再经。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这是杜甫五律〈泊松滋江亭〉最后四句。老人星即南极星,虽然传说中的天柱应该就在附近,但杜甫不想再次经过高唐仙境。他甘心飘游到南极之外,做一颗老人星。诗写于768年,两年后他告别人世。当时他漂泊在四川、湖北一带,疾病缠身。他盼望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摆脱乱世。

日子不可能回头,但是能在每一个片段留下痕迹,却有不虚此生之感。什么样的年龄,就该过怎样的生活,杜甫选择有限,我们幸运,和安宁繁盛结缘。六十之人,该期待什么,不该期待什么,大部分的人心中其实都有答案,只不过一些人执着旧愿,纠缠不舍。

乙巳春节我周旋于朋友和亲戚间,庆幸所关心的人保有笑容,只有嘘寒问暖,没有感叹人生不值。健康问题或小病被提及,平常不过,那是我辈中人热衷讨论的课题,当作人生历练可也。

疫情期间我学会上网买书,那是意外之喜。如今书写多便利,网上资讯庞杂,实体书易订易得,电子书更是随买随获,买不到书之焦虑一扫而光,来得及面对今日际遇,幸甚。我依然没有舍弃阅读习惯,只是不再有必读书目,不追求阅读数量,读旧书比读新书多。从前工作和政策研究息息相关,但是读书人和社会的互动才是我兴趣课题。我重拾爱好,阅读书物大半围绕此范围,置身其中愉悦,书写内容也从书生情味开展。

出书有乐趣。版权页需附英文书名,我请教张景云,一为直译“Drifting between rain and snow”,一为许渊冲译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许渊冲译成“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许渊冲笔下的雨雪并非又雨又雪,而是如雨般的大雪,译文中“大雪压弯了树枝”得和上下文一起看方符合信达雅标准。

但是雨不见了,觉得可惜。雨雪为何不能指雨夹雪或半融化的雪?说坚持己见也可,景云和我享受同样情趣。二选一,他也认为直译更好。又建议将between改成in,我觉贴切。突然想起《南洋商报》办《今我来思》推介礼时,景云落力策划流程,当时他任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