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海银行的前身,是经营了数十年的台湾土地银行。新主人接手后,将它重新打造注入新灵魂,保留了银行之名,把在地渔物产、渔人和海女精神,还有海港故事,加以道地美味,打造出一个体验感深刻的的吃喝空间……

月前访台东,其中一天去了当地最大的海港,这个地方叫成功。太喜欢这个地名了,似乎到此一游,走它几步,就和成功攀上关系,感觉无比良好。成功之行最开心的发现,是在“成功海银行”里,吃了一顿饱含串联地方物产、职人精神与生活文化的海鲜餐。
ADVERTISEMENT
带队的台北朋友说,地方创生的有心人们近年也在台东使力,为这偏远的海港带来一些有趣面貌。成功海银行的前身,是经营了数十年的台湾土地银行。住在沿海小镇的居民们,当年在这里存入辛苦攒下的讨海积蓄,随着土地银行退役后,新的主人接手,将它重新打造注入新灵魂,保留了银行之名,把在地渔物产、渔人和海女精神,还有海港故事,加以道地美味,打造出一个体验感深刻的吃喝空间。
推开门,先看见餐厅左侧的海女体验展览室。一小片空间,展示了生活在台东海港,常年在海岸边挖找贝类海鲜的海女用具和服装、海岸岩石和贝类的生长状态、还有一瓶瓶海女腌制的贝类。海银行也办海女体验班,民众可以报名跟着海女脚步探索海岸潮间,采集新鲜螺贝类,接着看海女将日常经验浓缩为独门料理,品尝简单鲜味。我看听了,都好想参加。
昔日的银行柜台重砌过后,成了料理吧台及收银台。海港特有的文化元素,不经意但恰到好处的运用在店内布置上,里头结合不少与渔船和渔业相关的素材。天花板垂坠的灯饰是船舱上的船灯,当地渔夫镖旗鱼使用的三叉戟,摆在吧台之上。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短短的导览,已经让人未开餐前,对待会上桌的海鲜餐充满期待。我们点了几个海鲜套餐,包括船长顶浪套餐、海女潮间带套餐。海女套餐最吸引人,一尾大鱼高架碗上,里头是清新的海鲜汤面,配菜是海女们挖捕的各种带壳的小螺小贝类,每一口都是精心而纯粹的海洋滋味。
对比我们的在地旅游,许多城镇近年也逐渐形塑出各自的轮廓,越来越多民众开始懂得在地游的乐趣。这使我想起一间不久前开设的北马稻田CAFE。这间陈设简单,大窗户外是蓝天绿田自然美景的咖啡馆,贩售的是一般咖啡蛋糕甜点。对打卡族来说,这些已经很足够。
其实,多想一层(不负责任代想),稻田CAFE的可能性可以更大。如果餐牌上安排在地米饭餐单、加插稻田季节耕种收割等体验,筹办农村小市集等等,多了叙述土地乡人故事的部分,这不管对小店的持续增生,乡民乡情乡业的代代相承,都是互惠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这是一段用味道、体验与记忆,敞开的峇峇娘惹时光旅程。

在槟城乔治市的一条老街区,有一扇门推开后,迎面而来的不是菜单,而是一段家族的记忆。这是一间没有大招牌、不讲求翻桌率的餐厅,但每一位进门的客人,都是被邀请参加一场亲密的家族故事分享。
主角是骆先生,他虽然不是料理人,却是餐桌上的讲古佬,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家煮的不只是饭菜,而是一道道来自家族的私房料理,背后藏着的,是峇峇娘惹家族的饮食记忆。“这些娘惹菜,是我祖母,也就是我祖父的第三位太太,跟另外两位太太在家庭料理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料理。”骆先生一边上菜,一边解释。在峇峇娘惹的家庭里,妻妾之间会透过厨艺竞争家中地位,料理是同时获得宾客赞赏和先生芳心的重要手段。

我多次带外国客人到访“娘惹小厨房”,不单纯只是因为这是一餐私房菜,而是一场沉浸式体验,更是一堂地方DNA转译的课程。最近带领云林科技大学的硕士在职专班来体验,跟几年前我初次到访时相比,增加更多让人惊艳的服务体验设计,从摆盘、仪式感、香草饭(Nasi Ulam)料理体验、品尝的家宴菜色,到骆先生透过家族故事的穿针引线,无不让人穿越时空回到当年富甲一方的峇峇娘惹家中,与每一道菜色、搭配的酱料、使用的餐具,以及受邀共餐的英国殖民地官员、马来贵族、泰国的贸易伙伴、华人的社团领袖相遇,感受一个时代的辉煌。
整个沉浸式体验的最后,并不是买单离开,而是骆先生亲自带领客人参观他家后院。那里有他亲手种的野姜花、帝王乌兰(Raja Ulam)等香草植物,也有一砖一瓦细心保存的娘惹风格老屋,从食材的来源到房子的格局,从娘惹妻妾之间的厨艺竞争,到他祖父与其他峇峇家族在居家门面、设计细节上的较量,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故事。

在乔治市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里,“娘惹小厨房”像是一部默默播放的老电影,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一个个片段,拼凑出一个时代的风景与情感。娘惹文化之所以能成为IP,那是因为它让人看见几代的峇峇娘惹,如何把生活活成一门艺术的同时,也活成一个国家多元共生、包融共创的缩影。
这样的一顿饭,不只吃饱,而是让人带着滋味与故事,回望自己的“家宴”、家乡。原来,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地方的DNA,也可以浓缩在一场私房菜体验当中。“娘惹小厨房”不只是一间私房菜馆,更像是一座活的时光博物馆。没有展示柜,没有解说牌,只有一桌饭菜、一段段的口述历史以及真实、有温度的家居场景。当记忆被端上桌,文化便有了新的生命。骆先生把“吃”这件事赋予人与人、人与空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只有味蕾的享受。
离开“娘惹小厨房”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3个小时,月光洒在典雅的马赛克磁砖墙面上,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香草饭的气息。这里不是观光手册上会出现的景点,却是让人一辈子记得的地方,因为我们参与了一场记忆的传承仪式,这一顿饭不只追忆过去的美好,更是照亮未来的灯火。
延伸阅读: 卓衍豪/莺歌桌宴──一场连结产地与在地文化的宴席 卓衍豪/绝味地图 卓衍豪/怡保,宜饱 卓衍豪/岂止一顿饭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