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优活

|
发布: 7:00am 13/09/2024

喂食

林进成

鼻胃管

言语治疗师

口腔复健

吸入性肺炎

饮食护理技巧

进食

消化能力

吞咽能力

喂养方式

照顧末期病人,該如何拿捏餵食分量與技巧

报道:杨寓惋

餵食是表達關愛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我們希望所愛之人吃飽喝足,不受飢餓所苦,也從中獲得營養和健康。可是,當生命走到了後期,追求吃得多、吃得飽,未必是對他們最好的方式。在為長者著想的情況下,如何拿捏好餵食的分量與技巧,是生命末期照顧中另一門大學問。

 

ADVERTISEMENT

悠樂居療養院創辦人兼腎臟內科林進成醫生:

病人有吞食困難,就需考慮不同餵養方式

談及如何餵食之前,確認對方能否由口進食是最關鍵的一點。悠樂居療養院創辦人兼腎臟內科林進成醫生表示,需要餵食方面照護的不僅限於生命末期者,長者群中較常見的則是中風、末期失智症、嚴重衰弱症,患有腦癌影響吞嚥能力者。

悠樂居療養院創辦人兼腎臟內科林進成醫生

“無論是中風或其他治療後,首先要去衡量這名長者或患者能否由口進食?最簡單的方式是讓他們喝水,觀察是否會嗆到或咳嗽。若水進入食道會引起這些症狀,可能表示食道肌肉變弱,不太適合繼續經口餵食。”

原因在於導致(aspiration pneumonia)的風險很高,後果可大可小。尤其長者出現肺炎後,死亡率較高;嚴重情況甚至可能因為食物卡在了食道,而當場致死。

林醫生提醒,無論是院方或居家照顧者,需注意長者在吃飯或飲水時會否辛苦、咳嗽。基於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有時患者會將食物含在嘴裡不敢吞下,或飲水時從嘴巴流出,這些都表明吞嚥能力受影響。

若有此問題,可讓醫生藉由臨床方式檢測,確認不能自理或不適合吞嚥食物後,由言語治療師(speech therapist)幫助進行口腔的復健。有時,醫生可能建議放置,但這並非意味著從此以後都必須採用此方式攝取能量。

“我有一名70歲的中風患者便是在喝水時總是咳嗽而發現這點。溝通後他也接受鼻胃管餵食,再通過復健逐漸減少鼻胃管輸送的劑量。之後,再開始嘗試由口進食液體或半固態食物,從而鍛鍊肌肉。3個月後,他就可以移除鼻胃管了,說話也變得有力。因此,大家毋需一聽見鼻胃管就拒絕。”

無論如何,只要一個人吞食有困難,意味著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就得先入院治療。他指出,就算決定居家護理,前期的療程也需要在醫院完成。言語治療師也會教育照顧者如何計算患者每日所需的能量,需要多少的奶粉等,後續也能上門提供服務。

或許大多數長者都會排斥“插管”,但對於無法良好進食的情況,就需考慮用不同的方法輸送他所需的能量和營養。至於嚴重中風或長期臥床、植物人等,如今除了鼻胃管也有另一選擇——經皮內視鏡胃造口(PEG),即一條從腹部插至胃部的軟管。

醫療決策最好由家屬們一起分擔

那這些醫療決策由誰決定呢?

“若患者處於清醒狀態,則擁有自主權;若不清醒,決定權就落在最近的親屬(next of kin)身上。”林進成醫生解釋:“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要把所有責任推到一個人身上。除非情況緊急,我通常建議家屬們先討論好,一起分擔責任,避免發生由一個人承受莫大壓力,事後被埋怨等狀況。”

患者或家屬是否能決定不插鼻胃管?對此他表示,有些患者不被餵食的話,一週之內就會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亡,這種情況就屬於“非自然的生命停止”,醫生是不能夠這麼做的。除非是特別嚴重的情況,例如再搶救下去病情也不會逆轉或改善,那麼維持著養分輸送系統只會拖延死亡的過程,令患者受苦的話,才會商量是否停止急救或停止餵食。

據他的經驗,除非患者真的進入加護病房(ICU)或患有嚴重末期癌症等,幾乎百分之百的孩子都會選擇繼續餵養父母。就算是父母得長期臥床、無法清醒,僅能依靠鼻胃管或PEG延續生命等亦是如此。至於這是否是患者心中所願,就牽扯到另一個課題了。

吃不吃,吃多少,以患者意願為主

除了認為讓父母衣食不缺、飽暖無慮,是孝順和關愛的體現;一般也認為吃飽了才有“力氣”去對抗疾病。不過,在照顧生命末期患者時,這些觀念都可能需要改變。

對於能夠正常溝通,即認知功能不受影響(例:非嚴重失智症)的患者,林進成醫生表示,學習飲食護理技巧固然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瞭解對方所需,而不是被自身的“孝道”所束縛。

“到了生命末期,一個人的進食和都在下降。當大部分食物都無法消化,堆積在體內就會造成負擔。有時可能是受病情或藥物副作用影響,食慾不振或味覺改變,吃的任何食物都是苦的,那麼再強迫他們多吃只會更難受。”

反之,當他們想吃時,就不需要過度忌口。對此,手足之間也要避免因為飲食選擇而起爭執,否則父母可能會更內疚難受。

他解釋,孩子可能是出於善意,害怕這些食物加重病情。以榴槤為例,的確對血糖不是很好,但現在並非在說長期的影響了,況且他們也吃不了太多,倒不如讓他們如願,還能攝取多一些能量。

至於如何吃、安全地吃,就是技巧上的事情而已。“有些放了鼻胃管或虛弱的患者仍有進食願望,但他們無法咀嚼或吞嚥,那麼讓他們含著小口想吃的食物,嚐到了味道再吐出來,也是一種心理慰藉。”

總而言之,照護要以生命末期的對象的意願為主,不強迫進食,而當他們想吃時,可適當地滿足他們的口欲。

生命末期飲食護理原則

注:適用於可由口進食者

01 | 時間與頻率

* 少量多餐為主。可準備充足的食物和點心,方便在患者感到飢餓時(例如每兩三小時)能儘快提供。

* 進食時段因人而異,需觀察對方什麼時候較有精神和食慾。通常服用止痛藥後,患者會比較舒服且有食慾,是餵食的最佳時機。

* 隨著時間或病情的進展,進食時間、頻率需要逐漸調整。

02 | 食材選擇

* 以高蛋白、高熱量/高能量為主,如奶粉、優格、麥片或高蛋白牛奶等。基於長者攝食量不高,不建議提供粥、湯水類低熱量的食物。

* 糖分低但高熱量的水果如酪梨、火龍果、橙、櫻桃等也合適,惟若有腹瀉的情況應避免。

* 避免黏稠或堅硬的食物。若想吃,可將之放在牛奶或優格泡軟後再餵食;或以蒸煮、燉或滷等方式將食物質地調整至軟質。

* 避免豆類、白菜等進食後會產生氣體的食品,以免腹脹不適,影響食慾。

* 避免太燙或太冷的食物,將熱食在室溫中降溫後餵食能改善嘔吐現象。

03 | 促進食慾的方法

* 搭配多樣化且多種顏色的食材,注重擺盤和美化食物賣相,可刺激視覺感官。

* 利用自帶香氣的食材來提升食物風味,如芹菜、九層塔、香菜等。

* 使用自然的方式取代調味料,如姜蔥蒜、八角、花椒、肉桂、陳皮、山楂、紅棗、枸杞等。

* 儘量選擇患者喜歡的食物。有的患者對苦味特別敏感,就避免苦瓜、芥菜等;對腥味較敏感則儘量選擇白肉。

* 維持口腔清潔可促進食慾,減少細菌感染風險。每日漱口刷牙兩次,飯後要清理口腔。

* 到了後期,患者已無法進食時,可將果汁凍成冰塊,敲碎後讓其含在口中。在保持口腔溼潤的同時,也能嚐到一些甜味。

* 若有疑慮之處,可諮詢醫生、飲食治療師或營養師。

04 | 姿勢

* 用餐環境要安靜,令注意力集中在進食上。

* 餵食時要讓對方坐著或躺高;飯後維持一小時以上的坐姿(45度以上),以藉助地心引力讓食物流動到小腸,降低逆流和吸入性肺炎、脹氣等風險。

* 餵食時切勿急躁,每次以一小口食物餵食,等對方完全吞嚥後才繼續餵食。

* 避免將食物盛裝得太多太滿,令患者尚未進食就感到壓力;事後剩下太多食物時,他們也可能不好受。

* 進食後應清潔口腔。

飲食照護注意事項

01 | 吸入性肺炎有何徵兆?

答:輕微情況時咳嗽、發燒;嚴重時可能呼吸急促、冒冷汗、嘴唇發白、說不出完整句子,甚至昏迷,有這些症狀需要馬上送醫。

有時未必有發燒的情況,而是心跳和血氧的變化。譬如原本每分鐘75下的心跳,忽然提高至每分鐘90甚至100次,呼吸變得急促;而平日血氧可能介於95%至98%,忽然明顯下降至94%或93%等,這些都是有重症化的指標。

根據經驗,當一名長者忽然開始不吃不喝,這常常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並非正常老化的現象。

以上種種的變化都是能夠預防情況惡化的最初期的指標,越早讓醫學介入,恢復的幾率越高。

02 | 攝食量減少會否引起低血糖?

答:低血糖是因為餵食不足或患者減少進食,有時,當糖尿病患者攝食量下降,胰島素等控糖藥物沒有隨之減少,就可能引起低血糖。症狀包括出汗、心慌、虛弱、頭昏、煩躁、皮膚蒼白、肌肉纏鬥、視線模糊、思維異常、焦慮、行為異常等。嚴重可能昏迷,夜間低血糖的表現則為多夢、惡夢。

對於長者而言,低血糖通常是病情惡化的跡象,第一步要排除細菌感染。長者忽然嗜睡、進食量驟減通常表明存在某些問題,並不是正常的衰老過程,是能通過就醫獲得幫助的。

03 | 如何預防長者脫水?

答:照顧生命末期的患者時,不再採用一天8杯水的原則,因為飲水過量可能導致作嘔或不適。脫水時,除了口腔乾燥、嘴唇脫皮乾裂,舌頭也會縮小。平日裡可以注意水分補充,兩三小時喂幾口水。不過,到了生命末期時脫水是避免不了的,因為患者也已經不會覺得口舌乾燥。我們只能儘量保持他們的口腔溼潤,減少不適。

04 | 如何預防入院抽痰或引起肺炎?

答:若情況允許,攝取充足水分能幫助稀釋痰液,幫助排痰。可是一些患者不能喝太多水,例如有腎臟或心臟衰竭問題則需留意。

一般上,若沒涉及骨質疏鬆症、骨癌等病情,無論是需要臥床或行動自如的長者,聽見喉嚨似有痰,照顧者都可以嘗試拍痰作為物理治療。

拍痰可令氣管中的痰液鬆動,幫助排出痰液,避免長期臥床者承受抽痰的辛苦。方法如下:

1. 調高床頭45度,以便呼吸道通暢,減少呼吸困難。

2. 患者宜著寬鬆衣物,隔衣拍打以免疼痛。

3. 避免直接扣擊肩胛骨、脊柱、後腰腎臟處及疼痛的部位。

4. 避免拍擊胸骨、脊椎骨、下背部(腰部以下)、臟器部位。

5. 讓患者面向照顧者方向側躺下,將手掌呈弓杯狀或使用拍痰杯,頻率為每分鐘100下,每一側拍5至10分鐘,可雙手交替打或單手扣擊(由下往上拍),在後背做規則有力的拍擊,正確的拍打會有“啵啵”聲。

6. 若患者對側躺感到不適,可使用枕頭或將毛巾、棉被捲起,墊在腿間和手臂下。

相關文章:
來到生命末期,照顧好患者的身心靈最重要
你有心理準備面對至親的死亡嗎?
最殘忍也最仁慈的對話/如何減少末期癌患、癌童痛楚,讓他們在愛中離開
【生命留書2.0】我未來的安身之處有著落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