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幾個月前,86歲的李樹桂開始在自家神料店門前掛滿凱蒂貓、恐龍、魚、海獅等造型燈籠。他總會在佳節前提早製作手工燈籠,堅守與太太過去20年的日常……
ADVERTISEMENT
提燈籠,是華人一貫慶祝中秋佳節的方式。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小孩會拿煉乳罐或美祿罐,在罐子上穿洞讓燭光透出。漸漸地,市面上的燈籠種類越來愈多元,其中電子燈籠還自帶音效,增加燈籠的趣味。
即便如此,86歲的李樹桂,總會在佳節前提早製作手工燈籠,堅守他與太太過去20年的日常。
文冬玻璃口新村,距離吉隆坡市中心約一小時的車程。為迎接中秋節的到來,李樹桂在數月前便開始在自家神料店門前掛滿凱蒂貓、恐龍、魚、海獅等造型燈籠。由於神料店的位置沒有記錄在網絡地圖上,得穿梭在新村老街,才找到李樹桂的所在地。
而這些手工燈籠,便是最顯眼的地理標誌。
“以前做落嘅,有十年、二十年了。”操著一口廣西腔,近90歲的李樹桂在對話間條理分明,手上繪製燈籠的活兒也不曾慢下來。他目前經營的神料店,從母親那兒接手,小小的店鋪擁有兩代人的生活痕跡。
但製作傳統燈籠,卻是從他和已故的太太劉英娟開始的佳節日常。換做從前,市面上燈籠沒有那麼多選擇的時候,傳統燈籠是小區內的首選。
用鐵釘製成模板
在店裡販售的燈籠有兩款,分別是鐵絲和亞答枝製作的骨架。他說:“呢個(亞答枝)是我斬的,去山芭裡斬的。”至於鐵絲骨架的燈籠,他沿用太太生前留下的模板,用鐵線繞著由鐵釘勾勒出的兔子、公雞等動物的形狀所制。
完成燈籠骨架,李樹桂再用自制的漿糊將其黏上玻璃彩紙。待風乾後,他便開始在玻璃彩紙上彩繪,才宣告完成。製作手工燈籠的步驟繁瑣,無論是扭鐵線或上色,都需要極佳的眼力以及耐心。
他表示,對比起從前的年代,如今的物價飆升,玻璃紙從只是幾毛的價格漲到2至3令吉,他感嘆“很難做”。即便如此,李樹桂仍堅持以比市價更便宜的價格出售手工燈籠。
質樸有溫度的手工燈籠
“外地人買多,那日我還賣了幾條龍,很多人要的。因為今年龍年嘛,我就整多啲。”
這二十幾年來,他總會在清明節後開始製作燈籠的骨架,以應對中秋節的需求。或許從市面上的角度來看,他的燈籠並不精緻。但一筆一畫、親手描繪的燈籠,捧在手中多了一絲溫度。每當旅客經過,也總會不自覺地被高掛的傳統燈籠或正在彩繪燈籠的他吸引,買一兩個應景。
除了遊客,他的孫子孫女也會在中秋節玩起爺爺做的燈籠,共享祖孫三代情。即便如今年事已高,李樹桂仍堅持守護與太太生前一起努力的技藝。最後問及為何還堅持製作燈籠?“過下日辰”(打發時間),李樹桂用毛筆畫著燈籠上的“魚鱗”時,一面說著。
後記
放不下“我的女人”
由於網絡搜不到神料店的座標,週末抽空到文冬一趟。所幸,在新村繞了一圈便看見店外的燈籠。店內掛著紙紮品以及香燭,時間彷彿在這裡停滯。在說明來意後,李樹桂到儲藏室取出燈籠模板,步伐略顯沉重。他吃力地從雜物中找到目標物,在一旁的兒子說明,這是母親生前製作的,一用就是十幾年。
正式採訪之時,李樹桂提起太太用的是“我女人”。
他說她走得早,也說兩人在製作燈籠上的分工:一人拗造型,一人上色。而這些攤在桌上的木製模板,一場水災來襲泡水了,鐵釘生鏽了。
“為何捨不得丟?”心裡問不出口的問題,也就不問了。對他來說,製作燈籠確實是“過下日辰”,或許也是他與太太在這世上仍存在的聯結。
相關文章: 人生越簡單越好,練切上生菓子也一樣 全馬僅此一家的水晶玻璃手工店——Faizy Crystal Glass Blowing 從柴燒陶器,感受生命的缺陷美 00後年輕人陳宏升/閒暇時候愛製作木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