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毛糯16日讯)300件仿玻璃粉彩手作品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是中秋月圆夜的星辰,也是希望之光。
踏上希望之谷民众会堂的二楼,300幅仿玻璃手作让人目不暇给,粉彩颜料的叠加与融合,再以灯光模拟出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的渐层效果,将每件艺术品的绚丽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如彩色玻璃般的美丽光彩。
这300件仿玻璃粉彩艺术品,是由国家麻疯病控制中心院民及义工精心制作而成。院民经过多月来的齐心协力,终于在这个月将一幅幅精美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
院长:院民都是出色艺术家
双溪毛糯医院院长贾斯密忆述,自己与院民早在18年前就已经相识。2006年,他在国家麻疯病控制中心担任主任,与院民们的互动都基于医患关系,很少与他们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但我今天到这里来,发现他们还是出色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还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决心。”
他在灯饰展推介礼上表示,自从1982年,马来西亚引入多学科团队(MDT)及多药联用疗法以来,麻疯已经有了治愈的可能,院民们不再被疾病所束缚。
他说,他在观赏一幅幅极具特色的作品时,为院民们在艺术品中所注入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所感动,仿佛能够通过作品,看到院民眼中的世界和希望的曙光。
陈彦妮:8幅木刻版画组合
2呎高旋转灯饰 成亮点
希望之谷故事馆馆长兼Care & Share Society主席陈彦妮表示,以300件仿玻璃粉彩手作品举行展览,在马来西亚尚属首次。今年8月11日,她邀请了莎拉娜在希望之谷举办一场超过百人参与的仿玻璃粉彩手作公益课,向院民及义工传授这一独特技法。
事实上,仿玻璃手作的风格可追溯到西方的哥特式彩色玻璃窗,而将仿玻璃与“粉彩手作”相结合的形式,源于日本水晶之花技法的创始人石丸留美。本地著名的粉彩画家莎拉娜是第一位将这一技法引入马来西亚的艺术家。
“展览的亮点之一,还有一个2呎高,可以旋转的大型灯饰,由8幅院民独创的木刻版画组合而成。”
“往年,希望之谷的中秋活动都是以院民制作的灯笼为主,但今年我们推陈出新,再挑战自我,以300个仿玻璃手作来诠释‘照亮团圆,点燃希望’的主题,没想到恰到好处。”
陈水芯:亲手绘制
院民讲述自己“故事”
此次灯展的策展人陈水芯(54岁)告诉《星洲日报》,住在这里的院民人人身上皆有故事,他们通过绘画和制作灯饰,用特别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当我们请他们(院民)绘制自己的肖像时,发现他们画的可能和现在的自己相差很远。
“他们告诉我,这是他们年轻时候的样子。”
她说,主办方和义工并未指导院民们如何作画、上色,院民们有自己想要完成的画作,想要传达给大家的信息。甚至于,一些院民借此机会展现出自己超乎一般的才华!
“我觉得,他们是想要把自己所经历的,记忆深刻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年轻的岁月,通过作画的方式,保留下来。”
上网看书策划
“马来仔”是重要“功臣”
此次参与制作灯饰的杨顺华(73岁)是国家麻疯病控制中心的院民之一。他友好和善、开朗健谈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在场的义工表示,“马来仔”杨顺华是此次灯饰展的重要“功臣”,是策展人陈水芯的“好帮手”!
“我是1961年从印尼来到双溪毛糯治病,当时我才10岁,从那时起没怎么离开过这里。
“我不是本地人,不是马来西亚公民。但我在这里受教育、治病。”
杨顺华坦言,由于不是大马公民,所以在以前的时代非常难找到工作,唯有做一些散工,例如在希望之谷种植花草、洗厕所、倒垃圾等,以养活自己。
“在策划展览,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会看多一点书,或者上网,通过YouTube等平台寻找解决方法。
“去年我们制造灯笼举办展览,由我来教导其他人,我本身就制作了200多只灯笼。”
事实上,杨顺华非常乐于助人,人缘极好,希望之谷的居民和义工都亲切称呼他为“马来仔”。
陈彦妮向记者解释:“他年轻的时候留有很像马来人的胡子,所以叫他‘马来仔’。”
在本月6至8日举行的希望之谷“照亮团圆、点燃希望”中秋灯饰展,是由Care & Share Society与国家麻疯病控制中心共同举办。展览中分为几个区域,包括南洋美食、肖像画、乡村风光及中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