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毛糯16日訊)300件仿玻璃粉彩手作品折射出五彩斑斕的光,是中秋月圓夜的星辰,也是希望之光。
踏上希望之谷民眾會堂的二樓,300幅仿玻璃手作讓人目不暇給,粉彩顏料的疊加與融合,再以燈光模擬出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的漸層效果,將每件藝術品的絢麗色彩展現得淋漓盡致,呈現出如彩色玻璃般的美麗光彩。
這300件仿玻璃粉彩藝術品,是由國家麻瘋病控制中心院民及義工精心製作而成。院民經過多月來的齊心協力,終於在這個月將一幅幅精美作品呈現在人們面前。
院長:院民都是出色藝術家
雙溪毛糯醫院院長賈斯密憶述,自己與院民早在18年前就已經相識。2006年,他在國家麻瘋病控制中心擔任主任,與院民們的互動都基於醫患關係,很少與他們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但我今天到這裡來,發現他們還是出色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不僅展現了自己的藝術才華,還反映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決心。”
他在燈飾展推介禮上表示,自從1982年,馬來西亞引入多學科團隊(MDT)及多藥聯用療法以來,麻瘋已經有了治癒的可能,院民們不再被疾病所束縛。
他說,他在觀賞一幅幅極具特色的作品時,為院民們在藝術品中所注入的,生機勃勃的生命力所感動,彷彿能夠通過作品,看到院民眼中的世界和希望的曙光。
陳彥妮:8幅木刻版畫組合
2呎高旋轉燈飾 成亮點
希望之谷故事館館長兼Care & Share Society主席陳彥妮表示,以300件仿玻璃粉彩手作品舉行展覽,在馬來西亞尚屬首次。今年8月11日,她邀請了莎拉娜在希望之谷舉辦一場超過百人參與的仿玻璃粉彩手作公益課,向院民及義工傳授這一獨特技法。
事實上,仿玻璃手作的風格可追溯到西方的哥特式彩色玻璃窗,而將仿玻璃與“粉彩手作”相結合的形式,源於日本水晶之花技法的創始人石丸留美。本地著名的粉彩畫家莎拉娜是第一位將這一技法引入馬來西亞的藝術家。
“展覽的亮點之一,還有一個2呎高,可以旋轉的大型燈飾,由8幅院民獨創的木刻版畫組合而成。”
“往年,希望之谷的中秋活動都是以院民製作的燈籠為主,但今年我們推陳出新,再挑戰自我,以300個仿玻璃手作來詮釋‘照亮團圓,點燃希望’的主題,沒想到恰到好處。”
陳水芯:親手繪製
院民講述自己“故事”
此次燈展的策展人陳水芯(54歲)告訴《星洲日報》,住在這裡的院民人人身上皆有故事,他們通過繪畫和製作燈飾,用特別的方式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當我們請他們(院民)繪製自己的肖像時,發現他們畫的可能和現在的自己相差很遠。
“他們告訴我,這是他們年輕時候的樣子。”
她說,主辦方和義工並未指導院民們如何作畫、上色,院民們有自己想要完成的畫作,想要傳達給大家的信息。甚至於,一些院民藉此機會展現出自己超乎一般的才華!
“我覺得,他們是想要把自己所經歷的,記憶深刻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年輕的歲月,通過作畫的方式,保留下來。”
上網看書策劃
“馬來仔”是重要“功臣”
此次參與制作燈飾的楊順華(73歲)是國家麻瘋病控制中心的院民之一。他友好和善、開朗健談的性格讓人印象深刻。在場的義工表示,“馬來仔”楊順華是此次燈飾展的重要“功臣”,是策展人陳水芯的“好幫手”!
“我是1961年從印尼來到雙溪毛糯治病,當時我才10歲,從那時起沒怎麼離開過這裡。
“我不是本地人,不是馬來西亞公民。但我在這裡受教育、治病。”
楊順華坦言,由於不是大馬公民,所以在以前的時代非常難找到工作,唯有做一些散工,例如在希望之谷種植花草、洗廁所、倒垃圾等,以養活自己。
“在策劃展覽,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難,我會看多一點書,或者上網,通過YouTube等平臺尋找解決方法。
“去年我們製造燈籠舉辦展覽,由我來教導其他人,我本身就製作了200多隻燈籠。”
事實上,楊順華非常樂於助人,人緣極好,希望之谷的居民和義工都親切稱呼他為“馬來仔”。
陳彥妮向記者解釋:“他年輕的時候留有很像馬來人的鬍子,所以叫他‘馬來仔’。”
在本月6至8日舉行的希望之谷“照亮團圓、點燃希望”中秋燈飾展,是由Care & Share Society與國家麻瘋病控制中心共同舉辦。展覽中分為幾個區域,包括南洋美食、肖像畫、鄉村風光及中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