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古晋笔记

|
发布: 7:00am 16/09/2024

台湾

砂拉越

古晋笔记

蔡羽

古晋

肯雅兰

集体记忆

上合发园

蔡羽/肯雅蘭集體記憶

作者:蔡羽

8月,臺灣中原大學建築系陳宣誠副教授安排16位學生抵晉,其中8位到肯雅蘭社區展開田野調查,在當地肯雅蘭園民眾聯誼會的協助下,以“肯雅蘭集體記憶”為題探討人和社區的關係,並在9月初安排了一項同名社區展覽,每逢週末開放展出,為期一個月。

蔡羽/肯雅蘭集體記憶
肯雅蘭園是古晉第一個大型綜合發展項目,至今已經有五十餘年曆史。

作為項目協調人之一,不時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肯雅蘭?這個社區只有五十幾年歷史,較之其他百年街區,顯得太年輕,好像價值不高。

ADVERTISEMENT

這是單純從時間上來看,忽略了它是古晉首個大型發展項目,早年也是衛星鎮,而且是古晉人最熟悉的社區,有其被重視的價值和理由。

先說說肯雅蘭社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期,這裡是佔地逾560依甲的“上合發園”的部分地段,乃潮州籍企業家黃木春家族擁有的大園丘。這座綜合農場在1910年前後開芭,大規模種植橡膠和花生,也栽種一些蔬菜瓜果,並養魚、養豬和養雞。全盛時期的上合發園有200位員工,以居住在鄰近的伊班人居多。

1869年出生在廣東潮安縣的黃木春少年時南來,先抵達在西加里曼丹的坤甸經營雜貨店,後轉戰古晉在海唇街門牌10號創辦上合發寶號,曾任順豐公司(古晉潮州公會前身)總理職,不但在潮人社群倍受尊敬,也得到第二代白人拉者查爾斯‧布洛克的信任,因此得到上合發園的地段。

蔡羽/肯雅蘭集體記憶
8位臺灣中原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參與田野調查項目。
肯雅蘭發展的前因

1933年,黃老辭世,其後人逐漸將上合發園地皮斬件脫售,其中大部分土地被婆羅洲房屋發展局(Borneo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收購,乃有了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肯雅蘭園發展項目。婆羅洲房屋發展局由共和聯邦發展公司成立於1958年8月28日,最初目標旨在推動和沙巴的多樣化經濟發展。1962年,共和聯邦發展公司脫售手上股份給砂拉越和沙巴政府,到了1992年這家發展公司一分為二,在砂拉越和沙巴個別發展,再無關係。

肯雅蘭園是給綜合性的社區發展項目,在當時可是絕無僅有的大項目,先後分成三期。首期工程大約在1968年啟動,主要是住宅區;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則涵蓋住宅區和商業店,是整個項目的核心。此外,住宅區的發展也圍繞著綠地,形成肯雅蘭社區豐富的綠地資源。經過長期的發展,肯雅蘭社區還有小型工業店、多間中小學和幼兒園,以及不同的宗教場所;基本設施方面還包括市場、小販中心、郵政局、警局等,社區結構非常完善、便利。

在肯雅蘭社區的全盛時期,商業區從早到晚都有人潮,尤其是名噪一時的肯雅蘭戲院,除了經常好戲上映,當時那些天王天后級的大牌藝人如劉文正、鄧麗君、費玉清、鍾鎮濤、甄妮等,都曾經在這裡登臺。個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有當年紅極一時的臺灣電視劇《星星知我心》一眾大小演員,也在這裡登過臺。

肯雅蘭的商業區,由寬敞的人行步道貫通,戲院旁邊的步道廣場當年經常聚集各路江湖佬,賣著自家出品的跌打膏藥、蛇藥等,配合生動的表演和滔滔不絕的行銷話術,每每吸引眾人,在夜幕下圍成一圈圈的人潮。

蔡羽/肯雅蘭集體記憶
“肯雅蘭集體記憶”社區展覽,展示肯雅蘭的建設規劃,也訪談當地街坊和居民,採集重要的社區記憶。
細數一縷縷集體記憶

肯雅蘭的老商鋪,一列舉那些寶號的名字,大概都是古晉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榮光茶室氳氤著水霧的蒸包子,各種雜貨玩具堆滿坑滿谷的貴成,販售五顏六色蜜餞糖果和童年樂趣的發揚,曾經為無數新娘上妝的莫妮卡,大家正襟危坐拍攝全家福的金華攝影等,都是集體記憶。

在肯雅蘭四周走動,肯定記得當年在交通公園參加交通遊戲比賽的盛況,也經常回味肯雅蘭戲院前飄香的那排炒粿條攤檔,還有我兒時的肯雅蘭幼兒園那一排甲蟲校車,過去到現在大家都很愛的恐龍公園還是那麼奪目。這些,也都是集體記憶。

蔡羽/肯雅蘭集體記憶
學生和街坊打成一片。

我算是肯雅蘭的“原住民”,1970年代就出生在這裡,3歲搬遷到附近的詔安路尾,一家人主要的生活場域還是肯雅蘭。數十年來,見證這個社區的變遷,隨著居住人口的自然老化,以及周邊新區的不斷開發,肯雅蘭的人潮不斷被分薄,但是說起肯雅蘭的記憶,人氣猶在。

因此,當3位建築師朋友鄭志榮、蔡世榮和黃喜敏找上我,提及陳宣誠教授計劃帶學生來古晉“找事做”,問我意見時,我第一時間想到了肯雅蘭。剛好當時飛臺灣,在臺北跟陳教授見了一面,簡單彙報肯雅蘭的情況,他很感興趣,後來也就有了“土地的協作:肯雅蘭集體記憶”這個社區項目。

短短三週,平均年齡20歲的8位學生忙前忙後,採訪了無數商家和居民,拜訪肯雅蘭各處機構,回到宿舍後就忙著整理資料和照片、素描、繪圖、製作模型等,非常辛苦。多虧肯雅蘭園民眾聯誼會的協助,尤其是會長本固魯陳興枝、婦女組主任甲必丹沈美金等人的協助,工作才進展順利。記得布展當天,孩子完成工作後,就趕到機場踏上回程,大家言語中透露著依依不捨,因為太多街坊為他們提供幫助,關心他們有沒有吃飽,有時請客有時不收他們的錢,大家都成了朋友。

蔡羽/肯雅蘭集體記憶
學生採訪時攝。
記憶還在,記錄是最好時機

這8位同學——施陳惜情、吳昀宸、丁柏翔、蔡牧樺、鍾定樺、趙譽軒、陳品言和楊安琪,我對他們說:明年你們再來,那就是來探親了。

回到本文開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選擇肯雅蘭?記得那天陳宣誠教授和建築師溫志堅都有聊到一個重點:今天,肯雅蘭第一代住戶都還在,及時展開社區的調查和研究,並且持續做下去,才是對社區最好的記錄方式。

這番話正合我意,也是我把肯雅蘭推薦給中原大學的原因。在整理古晉百年老社區的歷史文獻時,常常有年代久遠的隔離感,很多前塵往事難以確認。因此,已經累積歲月痕跡的肯雅蘭社區,趁著集體記憶依然鮮活,正是開始展開社區工作的最好時機。

我們和陳宣誠教授都有一個共識:這次的項目,只是開始,還沒結束。

延伸閱讀:
蔡羽/宏願路上消失的記憶風景
蔡羽/雲的故鄉,河的身世
蔡羽/書香穿越時空而來
蔡羽/足跡斑斑的千里邊界線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