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或許有悲慘的往事而導致戀童傾向。過去值得同情,但當下所犯的錯誤不能被原諒。
在兒童之家涉性虐兒童的案件中,我想,一些友族政客不是視而不見,就是繼續抱緊清真認證課題來累積政治資本。能站出來直視事件,不打太極,迅速幫助受害者,並提出有效預防措施的友族政客,才是合格的政治人物。
ADVERTISEMENT
性虐兒童案件牽扯到友族的宗教,但我們千萬別覺得只有友族才有這種問題。翻閱歷史,戀童癖在全世界、各宗教,以及不同年份裡都有發生。孌童之風遠在魏晉朝直到唐朝時就已盛行。例如,南北朝時代梁簡文帝蕭綱的《孌童》就寫到:童嬌麗質,踐童復超瑕。羽帳晨香滿,珠簾夕漏賒,翠被含鴛色,雕床鏤象牙。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而在清朝時代的孌童風氣大盛,達官貴人多半都以豢養男童為榮。
在公元前的古希臘也有戀童風。古希臘三賢之一的柏拉圖,在記述其老師蘇格拉底言行的《會飲篇》中有寫到,成年男子和青少年男孩之間的愛是“最高貴的愛”,代表長者智慧和幼者美麗的結合,而孌童在那個年代,是一種長者與幼者之間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
相比起古代那股戀童浪漫化的風氣,現代社會的道德進步已經完全否定戀童的正當性。現代社會的道德觀念,在社會公正、人權、倫理與生命哲學上更偏向實用性。在看待戀童行為上,放大受害者的身心痛苦,也無視加害者的身心愉悅。扭曲的愉悅來自被扭曲的痛苦,戀童癖所以是純粹的惡。戀童癖在現代社會里,一旦證據確鑿,任何理由都不能被接受。
戀童和虐童,幾乎都是伴隨出現。對兒童實施的性侵,往往連帶著虐待。令人不快即為犯罪,這誰都知道。但施虐者仍明知故犯,除了無法剋制的原始慾望,就是能讓人安心犯罪的安全地點。
所以,更多有戀童癖傾向的人可能終生都不會去犯罪。這或許是通過自我道德的心理剋制,或環境執法的行為約束。在危險想法和實際犯罪之間,存在一個模糊地帶。一個人的慾望可以在極高的安全感下瞬間掙脫道德自律,並付諸行動。
生理的研究結果顯示,戀童癖大腦中的“白質”異於常人。戀童,對這類型的人來說,是一種天生的性取向,就像是男生看到女生的清涼裝會淫笑,女生看到男生的六塊腹肌會尖叫一般。
所以,正常人看到兒童時,激發的是保護欲;戀童癖激發的是性慾。而社會心理研究理論中說到,社會普遍的現象,會影響人們的取向。就如古代那視戀童為浪漫與權貴雅好的風氣,造成多少正常人也毀了三觀。
犯人或許有悲慘的往事而導致戀童傾向。過去值得同情,但當下所犯的錯誤不能被原諒。不管是先天原始還是後天扭曲的慾望,我想,一是關進牢裡,以保護弱小的孩子們。二呢,化學閹割,從根本上抑制性衝動吧。停止他們繼續造孽,或許也是個功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