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差距是舉世難題,各國處理方式不一,官方不妨深入瞭解較有成效的案例,參酌引入。偏鄉的困境類似,然而由於各地風土民情差異很大,解決問題的方向未必相同。未經深入研究,直接沿用成功案例依樣畫葫蘆,看似容易簡單,卻可能造成偏鄉更大的問題。
ADVERTISEMENT
首相在大馬日慶典表示,繼續關注各州、內陸和偏遠地區發展,共同邁向成功。因內陸、偏遠與都會相較確實落後,年輕人為了前途大多選擇至都市奮鬥,導致偏鄉居民的年齡層集中在老幼,然而缺乏年輕人長期生活,社區氣氛更加死氣沉沉。倘若放任這樣的惡性循環,那麼內陸、偏遠地區必然更加衰敗。偏鄉的發展確實需要官方提供更多資源、政策扶持,可是或許更不容易看到成果,相關努力未必換來人民支持,以致很難期待官方持續關注。首相日前的宣示可說相當有勇氣,希望官方隨後公佈藍圖方向,讓關心偏鄉發展的人們可以想像、討論偏鄉的未來。
鼓勵偏鄉居民說出希望解決的困擾,或許是官方應該採取的第一步。偏鄉居民的需求,常常只是都會的日常,這往往讓外地都會人難以想像。並非偏鄉居民沒見識,不懂應將進步的新興科技帶到偏鄉,而是部分偏鄉落後現代生活太多,必須補足基本的基礎建設,比如電力、道路和橋樑等等,假使基礎建設匱乏,未來根本無從談起。
偏鄉在地產業常是農牧,必定產生數量龐大的農牧廢棄物,隨地棄置常常影響衛生,若當成垃圾處理所費不貲,排擠了其他的需求。假使善用相關科技,將垃圾轉化為資源,既減少環境負擔又增加收入,這是另一個面向的節能減碳。像是引進先進國技術,將畜牧業的排洩物,轉化為沼氣發電,而廢渣廢水則可當成肥料。有夢最美,不過相關設施的資金技術經驗十分專業,必須由官方出面,召集學者專家研議適合本地需求的方案,再找有意願的牧場試作,無法期待由在地居民主導推動。
城鄉差距是舉世難題,各國處理方式不一,官方不妨深入瞭解較有成效的案例,參酌引入。偏鄉的困境類似,然而由於各地風土民情差異很大,解決問題的方向未必相同。未經深入研究,直接沿用成功案例依樣畫葫蘆,看似容易簡單,卻可能造成偏鄉更大的問題。
日本知名的瀨戶內國際藝術季,為藝術造福偏鄉的知名案例,這是官方民間努力多年才形成的,成為瀨戶內海諸島的重要觀光資源。前幾年直島知名地標,草間彌生的黃南瓜遭被颱風摧毀,黃南瓜翻滾破裂的新聞影像躍上國際媒體,成為另類的國際宣傳。不過引入藝術亦應考量在地居民需求,比如臺東農村的金黃稻浪,深深吸引某些藝術家,某基金設法長期播放古典音樂。後來老農民提議,可不可以偶爾放一下洪榮宏?
新興科技或能解決偏鄉老問題。像是在內陸發展太陽能,遠比設置發電廠,長期輸送電源快速省錢,自來水、網絡的解決辦法大致也是類似思維。偏鄉發展良好,才是真正的進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